外伤寒邪之证,与饮食失节,劳役形质之病,及内伤饮食,俱有寒热。举世尽将内伤饮食失节,劳役不足之病,作外伤寒邪,表实有余之证,反泻其表,枉死者岂胜言哉!皆由不别其寒热耳。今细为分解之。
——金·李杲《内外伤辨惑论·辨寒热》
百病俱有身热,又谓之肌热,又谓之皮肤间热,以手扪之方知者是也,乃肌体有形之热也,亦须皆待阴阳既和,汗出则愈矣,慎不可于此上辨之,以其虚实内外病皆有之,故难辨耳;只根据此说,病患自觉发热恶寒之热及躁作之热上辨之,为准则矣。
——金·李杲《内外伤辨惑论·辨寒热》
内伤饮食劳役者,心肺之气先损,为热所伤,热既伤气,四肢无力以动,故口鼻中皆短气少气,上喘懒语,人有所问,十不欲对其一,纵勉强答之,其气亦怯,其声亦低,是其气短少不足之验也。明白如此,虽妇人女子亦能辨之,岂有医者反不能辨之乎?
——金·李杲《内外伤辨惑论·辨气少气盛》
卒中眼上戴不能视者,灸第二椎骨、第五椎上各七壮,一齐下火炷如半枣核大。若中人发直吐清沫,摇头上撺,面赤如妆,汗缀如珠,或头面赤黑,眼闭口开,气喘遗尿,皆不可治。诸中或未苏,或巳苏,或初病,或久病,忽吐出紫红色者死。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诸中门·卒中暴厥》
外无六经之形症,内无便溺之阻隔,知为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语言也。宜大秦艽汤养血而筋自荣。若内外症俱有之,先解表而后攻里。若内邪已除,外邪已去,当服愈风汤以行中道。久服大风尽去,纵有微邪,只从愈风汤加减治之。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诸中门·中风》
概其外伤风寒,六淫客邪,皆有余之病,当泻不当补;饮食失节,中气不足之病,当补不当泻。举世医者,皆以饮食失节,劳役所伤,中气不足,当补之证,认作外感风寒,有余客邪之病,重泻其表,使荣卫之气外绝,其死只在旬日之间。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详辨乎?
——金·李杲《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
计受病之人,饮食失节,劳役所伤,因而饱食内伤者极多,外伤者间而有之,世俗不知,往往将元气不足之证,便作外伤风寒表实之证,而反泻心肺,是重绝其表也,安得不死乎?古人所谓实实虚虚,医杀之耳!若曰不然,请以众人之耳闻目见者证之。
——金·李杲《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