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潇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武汉 430205)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其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然而,作为其教学评价前提性问题之一的理念构建则尚未引起学界广泛关注,至少是缺乏系统研究。这与中国特我社会主义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要求不相适应。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理念构建的系统研究,充分发挥其对于教学评价的先导和引领作用。
理念是事物本质、功能和规律的观念反映,也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具有管全局、管根本和管长远的重要作用。“教育评价的理念是指贯穿教育评价活动的总的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评价理念,将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1]”显然,评价理念具有先导意义,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理念研究,是教学评价减少盲目性和增强自觉性的先决条件。
首先,评价理念是建立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的思想前提。教学评价活动直接依赖于科学的评价体系,而制定或完善评价体系,需要以正确的评价理念为引领,否则,就找不准方向,抓不住重点,达不到预期目的。
从设置评价指标看。评价指标是评价的核心和基础,而评价理念则是设置评价指标的思想先导。教学评价理念作为“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2]之观念反映,对于教学管理系统中领导机制和管理工作的评价指标,教学运行系统中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和教学途径的评价指标,以及教学支持系统中教学环境、师资状况和科研教研的评价指标等的个性彰显和整体融合具有价值导向意义。
从选择评价方法看。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指向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评价,二是指向教学整体即教学管理系统、教学运行系统和教学支持系统等的评价。只要有正确的评价理念指引,就能够聚焦培养目标、总揽教学过程、汇聚不同主体和整合多种要素,避免教学评价方法选择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近年来,虽然关于教与学之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关于教学整体之评价方法的理论研究却显得逊我,应该说这与缺乏系统的评价理念指引有所关联。
其次,评价理念是保证教学评价合乎规律发展的价值引领。评价理念的重要作用在于范导教学评价的过程、方向和方式,并引导师生正确认识和处理那些体现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内在联系,尤其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理论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上,正确的评价理念可以防止顾此失彼的片面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异曲同工,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忽视课外实践教学固然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但忽视课堂理论教学也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事实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具有立德树人的重要功能。教学评价既要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在实践中探索培养大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正确途径;也要鼓励和引导“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3],因为不管信息技术如何发展、教育手段如何更新,课堂教学始终都是传播科学真理的主阵地。正确的评价理念能够正确把握两种教学的关系,在促进实践教学的同时纠正忽视课堂教学的误区,并克服“课堂教学偏重于形式化”[4]的倾向。
在理论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正确的评价理念可以增强“灌输”的自觉性。“灌输”原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但将其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大有人在。正因如此,枯燥无味的“满堂灌”似乎有了理论根据,舍本逐末的形式主义也可以说成是改革创新。正确的教学评价理念有利于增强“灌输”的自觉性,把原则与方法、目的与手段和形式与内容等区别开来,切实纠正那种把“灌输”混同于甚至归结为教学方式方法的现象,引导教学贴近学生实际和生活,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最后,评价理念是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精神动力。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十分重要但也比较复杂,如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更新、话语方式的大众化与接地气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与网络化等,都需要发挥评价理念的导向作用。
评价理念有利于揭示教材体系共性和教学体系个性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各自的出发点并不完全相同,前者着重于大学生实际的“一般”,因而是教学体系所必须遵循的;而后者则着重于大学生实际的“特殊”,所以不能简单地照搬教材。正确的评价理念能够引导和促进教学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贴近学生具体实际,促进前者向后者的合理转化。
评价理念有利于把握教材内容稳定性与教学实际动态性的关系。教学实际的不同方面都是发展变化的,而教材内容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发展着的实际和理论都很难即时地在教材中得到反映,况且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遵循也不应该朝令夕改。正确的评价理念能够提供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稳定性与教学实际动态性关系的价值遵循,引导教师既维护教材体系的权威,又跟踪学科发展前沿,适时地引入新的理论成果。
评价理念有利于促进教学适应科技发展引起的学习方式革命性变化。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主要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是应对信息化和互联网挑战、顺应学习方式革命性变化的必然要求。评价理念的一大功能是观念的把握,包括学习方式革命性变化的教学主客体新情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正确引导和促进稳定性的教材体系向变动性的教学体系自觉而有效地转化。
我国养老床位总数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8%,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8]。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理念与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及其关于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原则和方针等高度契合。中国特我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教育尤其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系列论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理念构建提供了根本遵循,总体而言,以生为本、多元融合、注重实效、聚焦发展,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以生为本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集中体现。“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3]”显然,以生为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其评价的根本理念。
以生为本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其实质在于立德树人。对此,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用“六个下功夫”给予全面而深刻的揭示,突出强调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从而丰富了教育方针的思想内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其评价提供了科学的思想引领。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象是大学生,“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是以生为本的现实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而发展性需要在人的需要结构中居于最高层次。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是其评价,都必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要全面地、联系地考察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把满足大学生需求同提高其素养结合起来、把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服务大学生同教育引导大学生结合起来,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和尺度。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正确回答了什么才是“教学的中心”这个重要问题。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代表着两种根本不同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在于,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质量的评价等都以教师为转移,这与任何课程的教学都不相适应,更不用说以解决学生精神世界问题为己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必须代之以“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观念,而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应当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和各方面,并作为教学评价的根本价值遵循。
多元融合包括人与物等不同方面,首先是主体的融合。评价主体可以根据不同标准划分。按照空间关系可划分为校内评价主体和校外评价主体;按照主体成分可划分为管理主体、教育主体、学习主体和用人主体;按照层级结构可划分为领导主体和群众主体;按照评价指向可划分为自评主体和互评主体。多元融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主体结构的必然要求,只有不同主体共同参与、各司其职,才能在评价的个性把握中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共性特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预期目标。
不同成分的评价主体具体使命不同,但总体目标一致。管理主体具有管理权和监督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对教育主体、学习主体和用人主体的评价活动发挥指导、组织和协调作用;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甚至决定教育活动的方向与成效,因而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力量;学习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体验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最有发言权,对改进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也最有建议权;用人主体对于毕业生从业状况的评价,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走向。不同主体从不同视角作出的评价,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整体效应。
多元融合不单是不同主体齐抓共管,而且指教学客体如手段、方法、资源和环境等的综合运用。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各有千秋,教学评价不仅要检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二者如何结合,优势互补、各显张力,其本身也要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及平台检验教学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发挥信息技术搜集、储存、跟踪、分析和整理等的优势,形成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内生动力。
教学实效是静态和动态的集合。静态的实效反映教学预期的实现与否及其程度,如教学要素的取舍是否恰到好处、教学目的的实现是否符合要求,以及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否得以满足;动态的实效反映教学的应变能力和发展水平,也就是适应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等的新变化“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注重实效的教学评价,要求真切地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与效果的契合程度,并根据教学过程及师生知识、素质、能力、态度、情感和行为方式等状态形成价值判断。也就是说,注重实效的教学评价既注重目的也注重手段,既注重内容也注重形式,既注重理论传播,更注重素质和能力养成。
注重实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根本取向。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明确要求“以教育教学实效性为评价标准”[5]。教学效果是实效性的集中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不仅包括对知识传授效果的评价,而且也包括对能力培养效果的评价。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要看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素养发展状况,要看大学生的获得感,这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教学评价的现实着力点。
注重实效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基本线索设置评价指标,考察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要素,探索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这种教学评价具有很强的“指挥棒”作用,对于正确处理教育目标与手段的关系不仅具有导向功能,而且具有调控作用[6]。诚然,教学实效具有集合性,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教学实效的直接反映,也是“注重实效”这一评价理念价值意义的生动体现。
聚集发展的旨趣在于促进评价对象和评价自身的全面进步、共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不仅要坚持用发展的理念全面考量教与学的发展状况,而且教学评价本身也要贯穿革新和发展的精神。诚如有的学者所说,对于学的评价,要“改变重‘选拔’的评价,转向重‘发展’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人成才”;对于教的评价,要“改变重‘奖惩’的评价,转向重‘发展’的评价,促进教师的发展。[7]”显然,聚焦发展的教学评价更加重视评价之于师生素质的生成和发展功能;更加强调多元参与,充分发挥评价对象尤其是师生的主体能动性;更加要求以开放的视野考察评价对象尚未发展但可能发展的空间和潜能。
聚焦发展具有厚重的现实基础和重要的实践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既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与发展过程,也包括教师教学过程与发展过程。作为教与学的共同体,师生两个方面的发展既有明显的区别,也有本质的一致,并在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只有用发展的理念引领教学评价,着重于对教学过程诸要素的全面考察,着重于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才能有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聚焦发展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落地生根,虽然其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但更重视教师的自身发展,这就势必引起教学评价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如在评价目标上高度重视个体发展的需要,在评价功能上高度重视激励发展的动能,在评价向度上高度重视多元主体的参与和互动。因此,无论是对学的评价还是对教的评价都要以聚焦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从而为教学双方拓展发展空间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精神动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理念是一个有机整体,以生为本标示着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多元融合展示着教学评价的着力点,注重实效表征着教学评价的质量取向,聚焦发展彰显着教学评价的终极追求。不同教学评价理念虽然具有独立的规定性,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效推进教学评价的整体合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理念创新的目的在于增强教学评价活动的自觉性,引领教学评价实践全方位、全要素的系统变革,推动形成整合评价主体力量、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改进评价方式方法和优化评价技术手段的新局面。
第一,整合评价主体力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特征,必然要求“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8]”但是,矛盾的不同方面也有主次之分,在融合评价主体力量的同时,应该坚持以生为本,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而教师主导作用从属于和服务于学生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在于正确认识不同评价主体的特征。不同主体的教学评价在指向上有所不同,或者着重于教学过程本身的内向型评价,或者着重于教学过程之外的外向型评价。教师和学生既是教学评价的对象,也是教学评价的主体。师生的教学评价直接指向教学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这是一种基于教学过程本身的内向的生成性评价。学校管理者、服务者、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等主体,都不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其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向教学过程外的社会效应,这是一种外向的功能性评价。两种评价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而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而言,更应该高度重视内向的生成性评价,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
师生互动是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标志,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一大热点,教学评价要把师生互动尤其互动内容和效果列入评价指标。从形式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互动,即师生双方聚焦于一个或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共同思考、共同讨论,从而引起共鸣、最后形成价值共识的活动。从实质上看,师生互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教学水平和质量,是反映规律性、展示主体性和体现价值性的一种常态性教学活动。然而,由于对互动缺乏正确理解,一些作法与应然的效果相去甚远。经验表明,师生互动的形式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教学内容,否则,即使形式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那种把某种互动形式绝对化和脱离内容盲目追求形式的做法,尽管也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会出现课堂激荡的“生动”局面,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应然要求未必一致,很有可能不利于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甚至导致教学庸俗化。
第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注重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受制于评价理念尤其是多元融合理念。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关键在于整合评价要素和指标体系,全面把握评价对象的现实状态,着眼于教学主体和客体的交互作用及其整体效应。
评价体系是由不同层次指标构成的整体,贯穿着质与量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静态与动态的统一。2015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提出的三个层级指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具有指导意义。不过,课程“建设标准”不等于教学评价指标。从各地各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具体实施来看,指标体系上存在的问题并不少见。实践表明,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以教学全过程和全要素为指向、以教学效果为核心,融教学实施指标、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指标、学生成长和学习效果指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指标,以及教学环境和条件指标于一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既有相对独立的规定性,也有相互影响的关联性;既有反映共性的统一要求,又有关注个性的具体需求;既有立足现实的考察,也有着眼长远的要求。如是,才能真实地反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水平和效果。
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更关注评价对象的实际和时代特征。中国特我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有新要求,更加强调社会主义大学“最鲜亮的底我”[9],更加注重课程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首先应当彰显课程特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素质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也应当适应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方式和接受方式革命性变化的新形势,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审视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之所以出现“低头率高”“抬头率低”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未能建立起既能够体现课程特质又能够体现时代特我的话语体系。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要把教学话语作为重要指标,引导和推进教材系统和教学系统的话语创新,切实改变话语枯燥、机械刻板等现象,力求学术性和大众性的统一,提升教学话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改进评价方式方法,构建特我鲜明富于活力的评价模式。方式方法是实现评价目的、增强评价实效的手段,而评价模式则是体现规律性、具有稳定性和可复制性的方式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素质教育的首要课程,必须构建与之契合并能够增强教学实效的评价模式。
要把学生意识结构和行为方式作为构建教学评价模式的价值考量,注重知、情、意、行的统一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真理体系,要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首先就要帮助他们形成“理论认同”,增强“真学”的自觉性。诚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严肃的课程,但其教学绝非排斥激情,事实上传授真知的过程也需要有师生双方的情感投入,形成“情感认同”,诚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0]”意志对于人们实现目的的活动具有控制作用,大学生要实现学习科学理论、掌握科学真理的目的,也需要养成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众所周知,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动力,大学生学习科学理论也不能脱离实践,必须在实践中加深对于科学理论的理解,切实做到知行合一。正因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要高度关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状态、情感体验、意志品质和实践体认,并合理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指标体系。
要把评价过程的内在关系作为构建教学评价模式的重要依据,注重不同要素和环节的耦合性。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模式必须正确处理几种关系:一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关系,既要反映难以定性分析的因素,也要反映适合定量分析的因素,做到质与量的统一。二是即时性评价和历时性评价的关系,既要反映评价对象完成时的状态,也要反映评价对象进行时的状态,兼顾教学过程的时态特征。三是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关系,既要反映教学全程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和不同要素的情形,也要反映考试考核的状态。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事实上也体现了知识评价和价值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
第四,优化评价技术手段,构建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网络评价新形态。评价手段受制于技术条件,大数据、互联网带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其评价的深刻变化,由此催生出的教学评价新形态,势必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整体发展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特我社会主义新时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评价手段既具有前所未有的技术条件,也具有体现时代精神的政策支撑,彰显出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新形态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适应新形势,教学评价要破除传统评价模式的弊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动态监测和客观评价教学过程和效果,深化对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内在规律的定量研究和评价,及时、全面、客观和公正地评价师生网络思想行为方式,全程把握线上教学发展动态。由于“无处不网”的技术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阻隔与限制,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教学评价也能够指向传统的线下教学,通过网络把脉学生线下学习情形也具有现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要把互联网技术引入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推进教学评价整体创新,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和全方位评价的网络评价新形态。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评价新形态,不仅在于评价手段的系统创新,更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有必要正确认识目的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当今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凸显技术性特征,如果不能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就难以准确把脉教学状态和过程、实现教学评价的目标取向。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而在聚焦发展上绝不能见物不见人。必须反对“技术决定论”,因为任何技术都只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手段,都要服从于和服务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评价应当坚持正确原则和方向,把握好经过大数据技术运算处理得出的指标体系的政治导向,及时纠正那些违背立德树人原则、偏离正确方向的评价指标,保证网络教学评价始终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先进技术的正能量,以引领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