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溪诗人秦松龄交游考述

2023-03-10 00:37何晓霖王启才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吴兴纳兰性康熙

何晓霖,王启才

(阜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秦松龄(1637-1714),字留仙,号对岩,江苏无锡人,淮海公秦观之后,锡山秦氏第十四世孙。清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举鸿儒,列一等第八名,官至左春坊左谕德。曾入史馆,与修《明史》;有《苍岘山人集》《毛诗日笺》等传世。秦松龄是清初梁溪诗坛的核心成员之一,出身世家且才华横溢,为当时名士所瞩目。《清史稿》有传,事迹又见于无锡县志、宗谱、秦松龄别集等相关文献。对秦松龄其人,学界关注较少。故考述其交游,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品性与才学,以及清初江南士人的文事活动。

一、秦松龄与锡邑名士

清初,江南无锡(旧称梁溪)地区才俊良多,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梁溪诗派。秦松龄、严绳孙和顾贞观是其执牛耳者,也被邑中视为诗坛“三老”。他们之间交往密切,经历相似,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严绳孙(1623-1702)字荪友,号秋水,无锡人。与秦松龄同年举鸿儒,修纂《明史》。官至山西乡试正考官,右中允,寻告归,以书画著述终老。著有《秋水集》。自秦松龄弱冠时,二人便相交甚厚[1]413

顾贞观(1637-1714),字华峰,号梁汾,无锡人。晚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之曾孙,与纳兰性德相交契。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传世。顾贞观与秦松龄均为明清时期锡邑之名门望族,顾贞观之姊顾贞立与秦松龄继母王朗为闺中唱和的密友。

顺治十一年(1654年),严绳孙、秦松龄、顾贞观等人结“云门社”,并为梁溪诗派的核心成员。王士祯曾云,梁溪诸君子中,严、秦、顾三人“尤为超诣”[2]269;侯学愈在《小岘山人文集》卷首例言中,亦把三人推为梁溪“词章之学”[3]的代表。

早年,秦松龄与严绳孙常游于江南山水之间,留下了诸多诗作,如秦松龄《和严荪友山居·其二》云:

长昼喜闭关,取适在昏晓。朝见秋山高,莫见秋山杳。

山杳林薄清,秋光在前沼。烹葵邀邻叟,举网得鱼小。

藉草聊为欢,人生放怀少。嗟彼华屋人,中心独悄悄。[4]603

二人于秋日偕行入山,放怀畅游,撇开凡尘俗事,相慰平生。严绳孙亦有《又次秦留仙韵》等诗。顾贞观也曾至秦松龄斋中探望。秦松龄曰:“百感自兹尽,一身常苦多……自有幽寻客,忘形亦暂过”[4]592。顾贞观便答:“与世久为别,拂衣谁共君……向来愁独往,持此慰同群”[2]602,安抚他不必感到孤独,自有志同道合之人与君同行。这一时期,山、林、花、鸟、月、泉等意象在秦松龄与二人的唱和之作中频繁出现,其意境清幽闲雅、高蹈出尘。

顺治十二年(1655),秦松龄进士及第,后官至检讨。顺治十八年(1661),秦松龄被罢官回乡,里居十余年。此间,秦松龄与严绳孙常驻无锡,顾贞观则奔波于京师与锡邑之间。秦松龄游历山东时,曾作《有怀顾华封在历城堵伊今署》,诗曰:“呜呼顾生遭时穷,秋风匹马驱向东……七歌寄我再三读,抑塞块垒何时终。人生荣辱亦消歇,风流文采难遭逢。呜呼,顾生宁复嗟时穷。[4]598此时,秦松龄刚经历奏销案不久,顾贞观也因此案而受到牵连,尔后奔赴京师寻求出路。诗歌反复吟叹“顾生遭时穷”,感慨贤达之士不得重用,胸中垒块难消。

康熙十三年(1674),秦松龄被派往荆襄军前效用。这一时期,他与严绳孙时有书信来往。《忆严四兄荪友》诗云:

好友经秋别,登临共此心。江山寒自远,烟树晚相深。

身老宜终隐,家贫莫倦吟。西湖旧游赏,忆我对开襟。[4]634

秦松龄于湖广从军时,奔波劳苦,身体难以支撑,“从军半岁眼亦暗,强作细字形模糊”,自嘲“风尘潦倒不称意,尔我自知非壮夫”。[4]627故诗中常叙对友人的思念之深,以安抚自己疲倦的身心;又时有“偕隐”“终隐”等字眼,流露出一丝隐居还乡之意。他还作《沁园春·检荪友夏日所寄书有感而作》,严绳孙以《沁园春·北征次留仙江陵见寄原韵》答之,期盼友人早日归来。同年,经严绳孙介绍,纳兰性德与秦松龄相识。彼时,二人虽未曾谋面,但彼此之间已有诗信往还。

康熙十八年(1679),秦松龄举鸿儒复原官,位列一等,严绳孙位列二等。二人同入翰林院,修《明史》。秦松龄有《新春和荪友》《与荪友同拜新命即事奉柬》记之,诗云:

几日春风到凤城,城中车马太纵横。梅开暖室自香色,酒到华筵非性情。

放眼莫教存故态,低头还恐负平生。同心早有归田约,联步青郊当濯缨。[4]644

尽管身居京师,秦松龄与严绳孙仍有归田之约,希望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他了解严绳孙,知其志不在朝堂,只劝好友安心修史,莫辜负天子的信赖。这一时期,他们常聚集在纳兰性德周围,或游赏赋词,或精研学问。康熙二十三年(1684),秦松龄因顺天乡试案被罢免南归。严绳孙也不忘二人的归田之约,次年便请假南归。顾贞观亦离京回乡,于祖祠旁筑“积书岩”,诵读诗书,终日不倦。

康熙二十六年(1687),秦松龄五十大寿,严绳孙作《摸鱼儿·寿留仙》《秦留仙前辈五十寿序》等祝寿。康熙二十九年(1690),秦松龄与严绳孙终于完成了搁置多年的《无锡县志》,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二人主纂的县志内容完备,素称善本。后人评此志曰:“秦、严并名流,精史法,故其书完美。所为凡例,尤多名论,诚佳构也。后之论者,推为名作。”[5]16

纵观秦松龄与严绳孙、顾贞观的交游,他们在人生各个阶段呈现出了相似的特征。早年,三人便积极参与邑中的文人雅集,酬唱赋诗,寄情山水;入仕时,他们与京师权贵相交甚密;退隐归乡后,他们埋首于典籍,或优游于林泉,如看淡世事、超脱凡俗的高士一般。从他们的经历中,能窥见清初部分江南士人对清廷的态度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6]

二、秦松龄与仕锡官员

秦松龄出身望族,学名与文名显扬,且待人谦敬、至诚,故能为无锡地方官员所推崇。他和不少在锡为官或卜居无锡的官员有往来,下仅就与其关系最为密切的吴兴祚进行考述。

吴兴祚(1632-1698)字伯成,辽东清河籍。曾任无锡知县,后官至两广总督。著有《留村诗钞》《留村词》等。康熙二年(1663),吴兴祚降补江南无锡知县,自此在锡为官十三年,期间与秦松龄相识。吴兴祚初至时,无锡刚从明末的战乱中缓缓恢复。康熙四年(1665),他命人重修惠山云起楼。秦松龄作《寄吴明府》赞之曰:

举坠无烦问委轮,横琴今日盛规模。飙回鼓角飘楣栋,绣错郊原换版图。

红篆轻尘封永日,绿蓑新雨涨明湖。江帆归忆追陪处,青簟疏帘对玉壶。[4]602

云起楼原为惠山寺僧房。吴兴祚撤旧改建时,还在内修筑了尺木堂、听梧轩等宴客之所,使其成为一座寺庙园林。

闲居时期,吴兴祚曾多次举办诗酒雅集,江南诸多文士皆参与其中,秦松龄亦然。以康熙十年(1671)为例,吴兴祚四十大寿,一年之内便举办了三次以上大规模的宴集。他特邀众人在听梧轩、尺木堂、玉树堂等地雅集,分韵赋诗,酬唱赠答[7]97,留下了《听梧轩雅集同刘公勇朱子葆余澹心顾修远秦补念秦留仙刘震修顾天石即席分韵得何字》《步秦留仙元夕饮尺木堂》《玉树堂燕集》等诗作。

秦氏别业与云起楼相近,秦松龄也常在寄畅园中办宴集。据《对岩宫谕宴集》所载:

对岩宫谕早岁以翰林罢归,招集胜流,名山宴集,澹心以遗民得预佳会,故见之诗歌者如是。明季苏昆生工南曲,沧桑后流寓无锡,宫谕尝宴吴祭酒于园中,昆生在座,赠之以诗,有:“曾事征南幕,间关剩一身”之句。[8]100

秦氏父子家乐歌班之盛,名动江南。康熙九年(1670),秦松龄盛邀吴兴祚至寄畅园听曲,二人好友余怀作一诗一文以记之。后来,吴兴祚于两广为官期间亦曾组织家班,军政之余度曲以娱。除了赏曲外,秦、吴二人还组织众人填词雅集,陈维崧曾多次参与。康熙十三年(1674)冬夜,吴兴祚于听梧轩举行第二次集会。陈维崧作《眼儿媚·冬夜听梧轩举填词第二集》,题下自注云:“轩在吴伯成先生署中”。[9]350不久之后,秦松龄于寄畅园招举填词社第三集,陈维崧赋《醉乡春·秦对岩携具寄畅园,举填词第三集》。

此外,吴兴祚还组织众人蠡湖吊古。参与吊古的文人皆为遗民或知名乡绅,如余怀、杜浚、秦松龄等。[7]71吴兴祚作《泛舟蠡湖吊古同余澹心杜于皇秦留仙薛国符马云翎家彤本限韵》,诗曰:“碧草几湾鱼影乱,黄芦两岸鸟声呼。茫茫吴越成虚幻,为问陶朱事有无。”[10]面对滔滔江水,怀古幽思不绝如缕。旧雨新知,皆为文学挚友。秦松龄集中有《雨后泛舟梁溪,同金陵余广霞、楚黄杜茶村,后从叔乐天先生分韵》一诗,大致便是作于同年。诗云:“不尽扁舟兴,苍茫任所之”[4]607,其境亦与吴诗相若。

康熙十三年(1674),秦松龄被举荐,将赴湖广军中,吴兴祚亦将升任福建按察使。临行前,吴兴祚为秦松龄送行,并作《念奴娇·送秦太史留仙之楚》赠之。秦松龄以《满江红·金山别吴伯成明府》答之,词曰:

数点江山,凭吊里、许多陈迹。扁舟共、离情无限,西风萧瑟。碧浪千层雷雨动,嶙峋一柱东南出。读残碑、痛饮妙高台,真豪逸。

十载意,同胶漆。车笠愿,何时毕。各驱驰王事,与君相失。慷慨临行胡足恋,苍茫后会应难必。得重来、携手上金焦,升平日。[4]667

二人在无锡相伴多年,情深义厚,临别时一同吊古而伤今,恐难再重逢。

与吴兴祚交往是秦松龄初次罢归后最主要的交游活动。后来,秦松龄怀想起他时,赋诗云:“幕府风流谁不羡,铙歌声转洛阳桥”[4]640,依稀可见当年吴氏幕府之盛况、文化活动之多彩。吴兴祚在锡为官期间,政绩斐然,又喜与文士游,江浙才子尽望而归之。秦松龄和吴兴祚为知己之交,二人常办雅集之所又相距甚近,故寄畅园也时有宴集之事。诸友或至园中赴宴,或来访兴祚而留宿于秦园,抑或慕二泉之名而游之。总之,在吴兴祚仕锡期间,秦松龄结识了不少江南地区德高望重的遗民与文化精英。[7]44寄畅园也在文人雅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为秦松龄日后引领梁溪诗坛的风骚奠定了基础。

三、秦松龄与渌水亭文人

康熙己未词科后,秦松龄再度入朝为官。这一时期,他积极参与京师的文人雅集,成为渌水亭文人群体的一员。以下主要就其与纳兰性德、张纯修之间的关系进行考述。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大学士明珠之子,有《饮水词》《通志堂集》等传世。张纯修,字子敏,号见阳,与纳兰性德为金石之交。康熙十三年(1674),秦松龄尚在湖广军中时,经严绳孙介绍,与纳兰性德相识。自此,纳兰性德对其“惠问良厚”[11]375,并向严绳孙称赏其才华,二人间或有书信往来。康熙十六年(1677)前后,纳兰性德《致严绳孙简》云:“邳仙尚留滞京中,颇见不妥。留仙亦一淹蹇人也”[4]492,可见他对秦松龄的情况也颇为关心。

康熙十八年(1679),秦松龄与严绳孙等刚参加完殿前御试,张纯修便邀纳兰性德诸友游历京郊西山,秦松龄亦在其中。此次出游,众人一同吟咏唱和,秦松龄在词中有“东风吹面不成寒”[12]480之句。途中,他们经过潭柘寺等西山名胜,秦松龄感叹“幽意谁复同,前时独吟客”[4]644,未曾想如今时来运转,又能与好友相伴携行。是年夏,渌水亭花间草堂建成,纳兰性德邀请诸好友至渌水亭雅集赏荷,秦松龄作《一丛花·并蒂莲》记之。自此,秦松龄便是渌水亭常客。有时众人相聊甚欢,遂至深夜。纳兰性德担心秦松龄遇上宵禁,几度与其对榻相眠。[4]651是年秋,张纯修南行,将赴任湖南江华县令,众人皆有诗词相送。秦松龄赠诗曰:

始兴家世拥旌麾,暂绾铜章对九疑。罢战江山余感慨,新收图版慰流移。

从军我昔惭筹策,为政君令笑茧丝。到及浯溪秋色好,停骖一读道州碑。[4]644

秦松龄曾谋出路于湖广,深知在外为官不易,仍鼓励好友能为民施善政,顺道一睹湘中好风景。数年后,张纯修自楚南返归,秦松龄与他“薄醉拂墙题姓氏,高眠听客话湖湘”[4]648,叹年华易老,远行非易。

康熙二十三年(1684),秦松龄罢官,严绳孙乞归,鸿儒之中与纳兰性德关系密切的几位好友相继离京或贬职。是年秋,纳兰性德随康熙帝南巡,过苏州、无锡等地。在江南期间,纳兰性德曾与秦松龄、严绳孙、顾贞观等相聚。秦松龄悼亡友诗曰:“去年扈从到吴门,只爱扁舟泊水村”[4]651,可见纳兰性德之志与凡夫俗子不同。不曾想次年,纳兰性德便染病,卒于家中。昔日诸友闻讣,皆悲痛不已。秦松龄亦作挽诗十首以怀之,其一云:

卧病空山暑未阑,奉君书札劝加餐。含情未报闻君死,尺素重开雪涕看。[4]651

秦松龄自己尚暑中卧疾,药裹不断,却依然记挂纳兰性德,劝他勤加餐饭,保重身体。然而书信还未来得及寄出,斯人已逝,徒留故友悲恸不已。

康熙三十年(1690)前后,张纯修开始整理纳兰性德致其之手简,并邀诸友题跋,秦松龄亦为之文,文曰:

人谓容诺贵公子耳,稍知之者,目为才人已耳。不知其志洁,其行芳,不但不以贵公子自居,并不背以才人自安也。此其与见阳先生往来手札,观其于朋友间肫笃如此,亦岂今人所有哉!至其辞翰工妙,有目共见,又不待言也。见阳裒集成卷,宝爱如拱璧,其知容若深矣。梁溪同学秦松龄跋。[4]473-474

秦松龄以为,纳兰性德其人,才思藻丽,又至纯至善,冰清玉洁,故能让好友缅怀于心。

在京为官期间,与纳兰性德、张纯修的交往,对秦松龄仕途、文学的发展都颇有助益。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切磋,拓宽了秦松龄的文学视野,使其更能发而为本乎性情之作。

四、秦松龄与方外高僧

明清易代之际,许多文人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生活上颠沛流离,思想上也极度彷徨。士人中,有些出仕新朝,走上了“迎清”的道路;有些则逃禅遁世,或以身殉国,抱节以终。明亡时,秦松龄方八岁,尚为年幼;因此,对于新朝,他最初保持着积极入仕之姿。然而,新枝难栖,清廷对江南士人的复杂态度使他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时常感到孤寂,或为俗务所累。所以他常寻访古寺,足迹遍布维摩寺、中峰寺、包山寺、伏虎寺、青骆寺、静业寺、承天寺、广泉寺、龙兴寺、甘露寺等清修之所。在此过程中,秦松龄结识了不少僧人好友,如广泉自晓上人、铁夫道人等,留下数首赠答、题画之诗。

顺治十七年(1660)前后,严绳孙至京师,秦松龄与其曾暂寓净业寺,与广泉自晓上人相识,吟诗以赠之。诗曰:

朝听净业钟,暮踏西山雪。形神自不系,独见宗门杰。

吐论如涌泉,观心已拔楔。颇亦笑时流,门庭竞分别。

绳床脚不支,布衲冷如铁。梵夹不去手,吟诗动清绝。

谬许物外情,闻风已相悦。禅房坐未深,玉河冰乍结。[4]617

广泉自晓上人,即西山广泉自晓悯禅师。秦松龄来时,尚是冬日,西山暮雪,苍茫寒凉。闻寺院钟声,听自晓上人畅论佛理,吟清绝之诗,发明心要,如临缥缈高寒之境。数十余年后,秦松龄再度入京,举鸿儒,又至西山,而上人已去。他哀痛不已,作《广泉寺哭自晓上人》(二首),其一为:

风雪城西寺,从公问大乘。坐深移砌月,句遣堕檐冰。

去住几年别,存亡百感增。空留数行札,珍重话传灯。

其二为:

诛茅来此地,大力现琳宫。树下同三宿,严楼剩半弓。

寒声秋涧落,暮色影堂空。白首皈依处,青山一哭中。[4]646

秦松龄初至西山时,还是踌躇满志的翰林检讨,有幸得上人指点,于迷惘中得清明;再至西山时,已历经风波,百感交集,却不得与故人重逢,终是抱憾而归。

康熙二十三年(1684)秦松龄退隐归乡后,曾过华亭,遇牧堂龙禅师,作《题万峰行脚图,送牧堂道人北行扫祖塔,游五台》。诗云:“腰包直踏万峰低,一卷新诗手自携。久住江南愁骨弱,要于冰雪窖中楼”[4]661,既豪迈洒脱,又细腻真挚,嘱咐好友要保重身体,抵御北方严寒。又曾抵京口,登焦山,访铁夫立禅师,作《铁夫道人见示游黄山诗却赠》。诗曰:“投我书盈卷,吟来字字清。绝无蔬笋气,真得水云情。访友频携策,烹泉且听莺。故山殊足念,槛外大江横”[4]662。置身于此等清雅脱俗之境,使人澹然忘物我,胸中自豁达。

秦松龄退居乡里后,与佛门中人间有往来,故其行亦如枯僧。陆楣为其所作小传云:“闻先生卒时,方浴罢,举手摩顶,怡然一笑,披衣及榻而暝”[13]77-78。

五、结语

秦松龄交游范围比较广,既有吴兴祚这样的官吏要员、纳兰性德这样的贵族公子,也有和他自己一样的积极仕清的文人群体,还有不少方外之人。交游的地域,也因仕旅的迁移而更为广阔,由江南延伸至京城等地。尤为重要的是,秦松龄组织和参与了许多文人结社与雅集活动。由此可以间接地反映出,他为人宽厚、待友真诚,以及众人对其才华、学养和文坛地位的认可。在此过程中,秦氏寄畅园日益成为清初无锡地区重要的文人雅集场所之一。通过秦松龄的交游,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清初江南文人活动的丰富多彩,亦能从中窥见其入清后心态的转变过程。

猜你喜欢
吴兴纳兰性康熙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浙江吴兴:四好农村路为乡村振兴架起“最美走廊”
浪淘沙·双燕又飞还
康熙:阳刚雄健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漫画五幅
康熙下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