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靓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共产党人〉发刊词》是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同志为党内刊物《共产党人》撰写的发刊词。这篇文章是体现毛泽东同志建党思想的经典文献之一,其中关于党的建设相关思想和理论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对新时代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共产党人〉发刊词》指出:“中央很早就计划出版一个党内刊物,现在终于实现了,这个刊物定名为《共产党人》。在当前的时机中,出版这样一个刊物十分必要。”[1]602这个“时机”综合了当时国内国际和党内党外各方面的形势。
由于国际战场形势的变化,各国的对外政策出现了调整。一方面,日本改变了进攻中国的政策和策略。1938年10月,中国的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的攻势开始转向敌后坚定抗日的中国共产党。日本逐渐降低了对国民党政府军事打击的强度,抛出了“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的诱降策略,使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分裂危险。另一方面,苏联政府对中国政策出现变化。1932年12月12日,苏联政府为应对日本的进攻,再次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国际形势严峻、复杂。
战时各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影响了中国的国内形势。一方面,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发生改变。国民党不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具有天生的逐利属性,因此党内腐败和争官夺权现象屡见不鲜。面对国际形势的转变和日本政府的诱降,国民党决定以“限共”“溶共”“反共”的政策限制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逮捕、追杀和囚禁中国共产党人和社会进步人士;刻意制造摩擦,扰乱中国共产党的抗日进程;利用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介,抹黑、污蔑中国共产党。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面临一系列问题。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为尽可能地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量吸收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加入党组织。部分新党员未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定程度上还为党内带来错误思想,不利于中国共产党的健康发展。同时,党内也存在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思想,对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缺乏信心,固执地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将抗日的希望寄于国民党。
毛泽东同志利用《〈共产党人〉发刊词》对国内国际和党内党外的复杂形势和严峻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说明,并表明创立《共产党人》的目标就是指导和巩固党的建设。
《〈共产党人〉发刊词》对为什么要建设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立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特点建设党以及“三大法宝”的问题作了详细说明,形成了兼具历史特色和实践意义的党建思想。
《〈共产党人〉发刊词》第一次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政党的问题,即“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1]602。这个目标是从党的现实处境中得出的。1939年“是我们党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党的时期,党已经不在是从前的样子了”[1]603。因此,文章中党的建设内容,既包括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新旧融合,也涉及毛泽东同志对党当时所处环境和面临任务的深入分析。
党建目标对党员队伍进行了范围性、总体性界定。一方面,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毛泽东同志指出了中国面临的两个前途:“一个是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前途,这就是复兴的前途。一个是实行妥协、实行分裂、实行倒退的前途, 这就是亡国的前途”[1]548。他还在《论持久战》中科学地分析和预言了抗日战争的发展阶段和最终走向,揭穿了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阴谋。另一方面,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寻求救亡图存之道的有志之士迫切需要一个组织的引领,因此大批党员和党组织在全国发展起来,党内青年知识分子的含量迅速增加,中国共产党逐步成长为“一个全国性的党,也已经是一个群众性的党”[1]603。
党建目标是对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界定性、纲领性要求。“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是对政党建设内容的规定。第一,毛泽东同志将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他在井冈山时期和古田会议上提到加强无产阶级在思想领域的领导的问题,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重申这一问题,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思想和理论上需要保持高标准和严要求的特点。第二,毛泽东同志强调政治上的巩固。不同于带有政治软弱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要在政治上经受得住考验和历练。文章强调广大党员需要坚定地执行和拥护瓦窑堡会议上确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抗击日本侵略者。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政治路线上需要与民族资产阶级保持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第三,组织上的巩固就是将全党的意志统一起来,使全党遵守党规党纪,并且正确、统一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随着中国共产党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党员在知识储备、环境认知、理论学习和思想建设等方面存在差异。为使全党同志在工作中思想端正、遵规守纪、行为得当,就要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建设,使各级党组织在扩充的同时,具备与规模相当的战斗力。
党建目标是对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思想性要求。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注重学习苏联的革命和建设经验。但是,因为中苏两国的国情和革命实践不同,党内出现了严重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总结经验教训,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国的具体革命实际相结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同志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而是提出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概念和原则方法应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由此武装全党,形成真正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进一步强调,实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可以督促党员同志正确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理论认识实践,以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亦能使党的政治路线、理论路线、思想路线和军事路线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制定和开展。
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同志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回答出现了四次,这是对历史现实的解读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党的建设这一“伟大的工程”任务的重视。
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是从党的十八年奋斗史中得出的。中国共产党在这十八年中总结了两个基本特点:一是要正确处理和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问题;二是坚定武装斗争的形式以推进我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针对“统一战线”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总结了北伐战争、大革命和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三个时期的经验,强调无产阶级政党需要保持清醒的认知,辩证地看待身处的境况。一要“反对忽视在一定时期中一定程度上参加革命斗争可能性的错误”[1]607。中国的资产阶级带有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特点,在特殊的阶段具有与中国无产阶级共同的目标,因此要看到“左”倾关门主义的危害。二要“反对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纲领、政策、思想、实践等等看作一样的东西”[1]604。两个阶级归根结底代表着不同人群的利益,无产阶级要时刻牢记和践行独立自主的原则,不能让右倾主义扰乱思想路线和办事原则。
针对“武装斗争”的问题,北伐战争时期的惨痛教训使我们党体会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拥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并开始探索武装斗争的多种形式;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已经可以灵活运用游击战的作战方式。“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1]610。牢牢掌握对军队的领导权,才能让中国共产党人为广大人民群众争取权益时有更多的底气和实力。
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和正确运用武装斗争的方式是其进一步布尔什维克化的关键。
《〈共产党人〉发刊词》提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1]606文章对如何“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1]611,以及如何科学处理三大法宝之间关系的问题作了科学的回答,成为此后党建思想的重要遵循。
毛泽东同志将党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党的幼年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在这十八年中,幼年时期末尾的中国共产党因受到资产阶级的欺骗,交出对军队的领导权,使大革命以失败告终。因此,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学会洞悉和预见中国革命的规律,在政治上和组织上更加坚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拥有了坚强的武装,并依靠农民群众创设了自己的革命根据地。这一时期部分同志没有对中国的现实状况作充分、详尽的了解,使党和革命在这一时期犯了“左”倾主义的错误。所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壮大自己的组织和武装力量,“凭借着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更加深入的更加统一的理解”[1]612,建立起尽可能广泛和巩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毛泽东同志敏锐地察觉到在抗日斗争中,党内依旧存在部分投机分子和暗害分子,他们与大资产阶级投降派和顽固派,甚至是国际黑暗反动势力相勾结,企图“溶解”共产主义。因此,毛泽东同志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投降、分裂和倒退的危险,明确提出要继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继续抗日、继续团结和继续进步”[1]613。
在对“三大法宝”问题的阐述上,毛泽东同志把党组织比作“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1]613。这一时期的党建任务就是把握好“两个武器”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历史上曾经犯过的错误”[1]614。
《〈共产党人〉发刊词》第一次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党建工作的重要地位。其阐述的党建思想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其传达的基本党建经验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宝贵的价值启示。
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中国化延展。在中国此后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党建思想指导着中国共产党不断开拓、创新,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在《〈共产党人〉发刊词》发表后,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的发展。
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了当时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和抗战初期的右倾主义等错误思想,随后党中央在党内展开了延安整风运动。在此之后,中国共产党破除了将共产国际的指令奉为圭臬的教条主义,以实事求为理念推进工作,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党的工作实践开始踏实地聚焦于中国现实状况和实际需要。此后,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总结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2],为党领导人民英勇抗击日寇和筹备建设新中国注入强劲的能量。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告诫历经创业之艰难并即将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秉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精神,努力跳出“历史周期律”,对胜利成果坚定信心,对未来道路冷静慎重。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国家建设过程中滋生的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现象,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自我反省意识实施了“三发”“五反”运动,维护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服务的宗旨,也为国家建设各项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明确的政治方向。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和全球视角,继续与时偕行地推动和创新党的建设,不断丰富党建思想。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党的建设被重新定义为“新的伟大工程”,要求把党建设成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2002年党的十六大上,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勇气不断改善党的建设。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中国共产党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继续推动党建工作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方面总结了一系列宝贵的历史经验,采取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举措,丰富了党建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和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政治保障。
《〈共产党人〉发刊词》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历史经验和思想精华的总结,其传达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1.坚持和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
《〈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的党建思想为新时代的党建工作提供了理论建设经验。毛泽东同志在文中多次强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统筹起来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交流渠道增多,社会思想变得复杂多样。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伺机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腐蚀我们的思想,动摇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马克思主义所处的领导地位。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在新时代的党建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无产阶级的人民立场和坚强的政治意志把握正确的党建工作方向。中国共产党要持续推进理论学习,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科学、辩证的方法观察国际发展形势,处理现实问题。同时,新时代的党建工作必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到实处,发挥其在新时代的价值感召力、真理穿透力和实践领导力。
2.强化和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的党建思想为新时代的党建工作提供了价值遵循。“广大群众性”是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的中国共产党的特点之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的阶段性目标会因势而变,但是追求中国的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的根本目标一直贯穿其中。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3]。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创造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显著作用。新时代,党“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4]。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称为《决议》)中,“坚持人民至上”被书写在册。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就“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5],是没有自己私利且只会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寻求利益与幸福的无产阶级政党。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人民奋斗至今且愈发蒸蒸日上的根本所在。
新时代的党建工作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首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各项工作需切实做到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其次,尊重人民群众在国家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相关领域科学、合理分配工作的权限,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发展理念;最后,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时刻铭记执政为民的工作理念,建设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利、让人民群众放心的执政党。
3.继续坚持统一战线的思想
《〈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的党建思想为新时代的党建工作提供了思想方法。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也是“在同资产阶级联合又同它斗争的中间发展起来和锻炼出来的”[1]608,坚持统一战线是立足于中国民主革命建设实际得出的科学方法。“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5]。
新时代,党的建设需要继续坚持统一战线。一方面,党员、党组织需要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大团结和大联合,主动探求科学、有效的方法维护党政关系和民族关系的和谐,积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服务。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统战思想的贯彻有利于中国积极探寻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利益并展开合作。中国共产党以求同存异的智慧和统一战线的思想,积极为新时代的中国赢得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汲取多方力量。
4.坚定勇于自我革命的决心
《〈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的党建思想为新时代的党建工作提供了精髓要旨。《决议》提到:“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5]因此,敢于和坚持于自我革命也是党要继续坚持的重要原则。
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一项不断自我反思、自我重塑的伟大工程。共产党首先要持续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严格遵守党内的政治纪律和原则,维护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态环境;其次,持续不断推进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不断优化干部队伍,同时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实现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最后,发挥好制度建设的保障作用,用严密的制度体系约束不正之风,不断实现自我提高。
《〈共产党人〉发刊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思想财富,也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以宏大的国际视野深刻探析了国内外形势及战争进程,以细致、准确的语言记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十八年来的光辉历程和经验教训,以客观、缜密的思维分析了党内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动向,以全面、深刻的历史经验和完整、透彻的现实分析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三大法宝”,对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党的建设工作的原因、目标、方法和结果作了详细说明和科学预测,为当时身处混乱局势的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明确的思想指导,也为身陷抗日战争泥潭的中国构建了科学、坚强的领导力量,更为新时代的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党建经验和思想指南。《〈共产党人〉发刊词》是饱含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共产党深刻理解与深厚感情的著作,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对党和祖国情感的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