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泽煌
(1.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100089;2.北京语言大学 外国语学部,北京 100083)
伴随资本的全球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英语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强势语言,给其他国家及地区的语言文化与社会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英语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内容,但也使汉语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构建良好的汉语生态环境势在必行。于是,生态哲学思想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各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开始从语言生态视角探究语言与周围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近些年,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国内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数日益增长。在英语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在使用汉语时经常无意识地将某些英语语法规则或表达习惯掺杂在汉语中,产生带有英语色彩的英式汉语现象。本文拟从词汇、语法两个层面探讨英式汉语现象的表现形式及特征,并基于生态哲学思想分析英式汉语的成因与影响,尝试提出相应对策,以改善我国汉语生态现状。
生态哲学是一门运用生态系统的观点与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致力于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进行综合性社会哲学研究。[1]生态哲学以生态学为基础,利用哲学思想体系及思维方法关注一切生物个体(包括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2]当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基于生态哲学理念,运用生态思维方式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生态关系,致力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问题。
具体到语言生态领域,生态哲学更多地关注并强调特定语言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特定语言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赖过程中所呈现的语言生存、发展状态。施莱歇尔曾将生物进化理论运用在语言学领域,认为生物进化论基本上能够解释语言的发展变化,可以将人类的语言视为一种会经历“出生、发展、消亡”过程的生物。[3]当下,英语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影响力。如何保护汉语发展空间、壮大汉语文化,正确看待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关系及英式汉语现象,促进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生态系统中和谐共生,值得学界深入思考。生态哲学思想为我国语言生态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式。
陈雪贞指出,英式汉语是指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如一些英汉翻译人员、留学归国人员、英语专业学生等,由于受到第二语言英语的影响和干扰,将英语的语法规则与表达习惯硬套入汉语中,从而产生的不符合汉语规范或文化习惯的畸形汉语。[4]此定义并未明确提到何为“汉语规范或文化习惯”,缺少特定的参照或衡量标准,因此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之后,部分学者对英式汉语的定义进行了重新界定,使其更具体化,具有可参照性。例如,贺荣指出:英式汉语是指以标准汉语为核心,嵌入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规则及搭配习惯,在汉语交际中出现而尚未纳入现代汉语系统的畸形汉语。[5]尚未纳入现代汉语系统的畸形汉语是指英式汉语尚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不具备合法性。该定义明确了研究范围和对象,表明英式汉语是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非标准汉语,与标准汉语同时存在。因此,本文将在后者定义的基础上,从词汇、语法两个层面具体探讨英式汉语现象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1.弱动词的处理
动词名词化是英语正式文体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大体上说,就是使用名词表达原本属于动词所表达的概念。因原本表达句子意义的动词换成了名词,故在表述过程中不得不使用一个不参与表意的弱动词充当谓语成分,于是形成了“弱动词+名词”的现象。弱动词的出现给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理解造成了诸多困扰,学习者经常纠结于弱动词的意义及翻译方式,导致汉语行文带有浓厚的英语色彩且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例如:
(1)Lord Irvine will strictly control the amount of publicity that can be given to a case before a trial begins.
此句的英式汉语译文如下:法官Lord Irvine将会严格控制庭审前案件得到的媒体曝光量。它是由“publicity that can be given to”导致的,原本的动词形式是“publicize a case”,因使用了“publicize”的名词形式,故在句中搭配了一个被动态的弱动词,其实若删去“that can be given to”,也基本上不会影响句意的表达。为了使表述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建议忽略弱动词的意义,直接采用所接名词对应的动词含义,故本句可译成:法官Lord Irvine将会严格控制庭审前媒体曝光案件的程度。
(2)Comparisons cannot be readily drawn between the one-stop center and the other existing services in terms of expenditure and manpower.
该句中的弱动词是“drawn”,“draw a comparison”相当于动词compare,故不能译成“……比较被做出”。建议直接使用动词compare的含义,并转换成主动语态,使其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即:在开支和人手方面,人们难以直接比较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其他现有服务。
2.抽象名词的处理
英语中广泛使用大量抽象名词,而汉语用词更加具体化,倾向于使用具体形式表达虚拟概念。[6]汉语中一些抽象词尾多为外来语。为了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可以进行适当形式转换,从而更加准确、地道地传达原文含义。例如:
(1)The government’s priority is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the disease.
英式汉语:政府的优先考虑是防止疾病的扩散。
地道汉语:政府的当务之急是防止疾病的扩散。
(2)The priority of the objectives was made at the second meeting this year.
英式汉语:这些目标的优先级是在今年第二次会议上确定的。
地道汉语:这些目标的轻重缓急是在今年第二次会议上确定的。
3.系动词的处理
在英语中,形容词一般不可作谓语;在汉语中,形容词是可以直接作谓语的。在英语句子结构中,形容词若作表语,其前须引入系动词。譬如“Her painting is very beautiful”,英式汉语中会译成“她的画是很漂亮的”,然而符合汉语规范的表达应该是“她的画很漂亮”。当前,此类突显系动词的用法及含义在汉语表述中频频出现。汉语中的“是”一般用于表示判断,而现代汉语中的“是”在很多场合都开始具有英语中系动词的功能。例如“His brothers, too, were as ragged and wild as though they belonged to nobody”。此句的英式汉语译文为:他的那些兄弟们,也是穿得破破烂烂,粗野不堪,就像没有父母的孩子似的。这里的“是”似乎变得可以接受,用来表示强调作用,而删去“是”显得更自然、更符合汉语规范。故遇到类似情况,须灵活处理英文中的系动词。
4.词缀化汉语的出现
从形态学角度看,英语属于屈折语言,常通过丰富的形态变化表达相应的语法范畴,汉语则是孤立语言,主要通过词序、虚词等表达语法意义。英式汉语词汇受英语的影响,逐渐呈现出英语的屈折或派生特征,尤其在国内年轻人群的日常聊天中广泛使用。英式汉语通常以汉语词汇为词根,附上英语词缀,从而形成中英混杂的词缀化汉语现象,这些汉语词汇具有浓重的英语色彩且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5]
现代汉语可通过助词“着”表示“进行”的概念;在英语中,则需在动词后加上词缀“-ing”表示进行的概念。英式汉语中的词缀“-ing”不仅可以置于动词后,还能置于其他词性的词汇后。英式汉语吸收了英语词缀“-ing”的语法意义,表示“某个时间点正在做某事”或“一段时间内一直进行某事”。例如:
(1)听说咱们班来了个新老师,期待ing!(动词+ing)
(2)刚和我哥打完球,晚饭ing……(名词+ing)
(3)终于到公布特等奖的时刻了!激动ing~(形容词+ing)
在英语中,通常使用词缀“-er”表示“与……相关的一类人”。英式汉语词汇中的词缀“-er”也具有同样的意义,且该词缀后若加上s(即-ers),还带有复数概念的语法意义。例如:
(1)知乎上你觉得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知乎er?
(2)培养锐利的眼光、敏捷的思维、严谨的逻辑,北语ers不容错过!
表2中FXi和FYi分别表示第i个注视采样点的X和Y坐标,FDi表示第i个采样点的注视时间,Ampi表示第i个采样点与第i-1个采样点之间的眼跳幅度,PDi表示第i个采样点瞳孔直径.
例句(1)中的“知乎”是一个线上问答社区和创作者聚集的原创内容网络平台,“知乎er”指在知乎平台上进行创作或经常浏览知乎网站的一类人。例句(2)是北京语言大学英语辩论与发展协会的一句宣传语,“北语ers”指北京语言大学的学生们。
1.长句复杂句增多
英语是一门注重形合的语言,强调借助丰富的衔接词实现词语或句子之间的起承转合,从而使句子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英语中的句式结构更加严密紧凑,长句和复杂句较多;汉语则更侧重意合,依靠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和功能意义组织语言,且对特定语境的依赖性较强,短句和简单句居多。当前,英式汉语中的长句复杂句明显增多,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中的经济和简约原则。例如:
(1)The father had his breakfast and then went off to the office.
英式汉语:爸爸吃过(他的)早餐,然后上班去了。
地道汉语:爸爸吃过早饭上班去了。
(2)The colors of the fences on both sides of the highway change from the bright yellow in the morning to the dark yellow in the evening.
英式汉语:公路两侧护栏的颜色从早上的亮黄色变成了傍晚的深黄色。
2.定语成分冗长
英式汉语中定语成分冗长主要体现在“的”字的大量使用。英语和汉语存在不同的定语结构。在英语中,定语可以是单词、短语、分词、不定式、从句等,形式多样,用法灵活,以后置定语居多,部分定语须前置;汉语中定语通常不宜过长,且一般须前置,否则影响理解。例如:
(1)John is a little yellow, ragged, lamed, unshaven beggar.
英式汉语:约翰是个个头矮小的、面色发黄的、衣服破破烂烂的、瘸腿的、不刮胡子的乞丐。
地道汉语:约翰是个乞丐,身材矮小,面色发黄,满脸胡茬,衣衫褴褛,走路一瘸一拐。
(2)An element is a substance that cannot be split up into simpler substance by common chemical means.
英式汉语:元素是一种不能用普通的化学方法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的物质。
地道汉语:元素是一种物质,它不能用普通化学方法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3.被动语态滥用
被动语态在英语中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尤其在正式文体中使用频率很高,且基本无语义上的限制。在汉语中,一般主动句中的谓语动词不受任何情况限制,而在被动句中则有一定限制,通常用来表达一些负面或消极的内容,如“被骂”“被批评”“被踢了一脚”等,因此在汉语中较少使用被动句。近些年,由于受英语中广泛使用被动句的影响,汉语中的被动语态逐渐增多,开始带有明显的英语语法痕迹,不符合汉语规范使用习惯。例如:
(1)We believe that all difficulties will be overcome by the people of the whole country.
英式汉语:我们相信一切困难将被全国人民所战胜/克服。
地道汉语:我们相信全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克服一切困难。
(2)Energy may be created from matter, which in turn, may be created from energy.
英式汉语:能量可以由物质产生,反过来,物质也可以由能量产生。
地道汉语:物质可以产生能量,能量又可以产生物质。
4.硬套固定结构
英语中存在丰富的句型结构和固定表达方式,若生搬硬套英语固定结构,将会产生大量的英式汉语结构,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相悖,不利于汉语生态环境的发展。例如:
This genetic discovery made it possible to produce high-yield rice hybrids.
英式汉语:这项基因发现使得生产高产杂交水稻成为可能。
地道汉语:这项基因发现能够生产高产杂交水稻。
英式汉语现象的形成既包括理论因素,也包括现实因素。以下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剖析英式汉语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是英汉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表达习惯与思维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个人语言能力受到思维及社会文化的影响。从历史角度来看,西方世界崇尚自由、平等、独立,而中国文化深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影响,导致两者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别。西方思想以个人利益为重,从个人需求出发,属于个人本位思想。它注重分析型思维方式,擅长将事物进行分解,逐一分析研究,且更侧重运用连接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衔接。英语句式多以“聚集型”为主,句子层次明晰、前后呼应、规范严密。中华民族则强调集体利益,一切从集体利益出发,注重综合型思维方式,擅长将事物的各个部分统一起来,且更侧重通过语义或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衔接。汉语句式多以“流散型”为主,不受句子形态的约束,句式灵活多样。总的来说,前者重形合,后者重意合。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汉语时易受英语思维影响,将英语的局部特征体现在汉语表达中,以致形成英式汉语。
二是英语对汉语存在反向迁移作用。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在使用外语时按照母语语音、词汇、语法等规则和习惯表达思想。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多样的,可能是正迁移,也可能是负迁移。若母语语言规则与外语相似,母语规则的正迁移就会促进外语学习;反之,则可能为外语学习带来消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外语学习中存在外语对母语反向迁移,尤其是在外语学习的高级阶段频繁出现。如英语专业学生、英汉翻译人员等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较高阶段,可能会出现语言之间反向迁移的情况,从而形成英式汉语现象。
三是过度使用直译或异化手段。直译是指既保持原文内容,又尽量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异化是指故意打破目的语惯例而保持原文的陌生感,保留原语语言和文化差异,偶尔会让读者感到艰涩、难懂。恰当地使用直译和异化等方法,可以丰富汉语表达形式,增强汉语表现力,为语言发展提供动力;若过度采用以上翻译手段,将会破坏汉语的韵律美和结构美,导致有悖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或表达习惯的英式汉语现象产生。
英式汉语的出现与当前国际形势发展、国内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英语的全球化好似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与世界其他各国人民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会冲击汉语及其所承载的中国文化的发展,为英式汉语的形成提供了温床。
近三四十年以来,我国英语学习者的数量大幅增长,且呈现出英语学习低龄化的趋势。许多家长意识到英语在未来工作、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于是产生了盲目崇尚西化的家庭教育理念,导致社会上出现“重英语、轻汉语”现象。过分重视英语学习、长期忽视汉语教育对我国语言教育生态平衡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汉语教育生态失衡会阻碍国民母语水平的提高,使国民易受英语及其文化的影响,从而产生英式汉语的现象。
从生态哲学视角来看,英式汉语是汉语语言与文化受英语语言和文化影响之后,二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客观地讲,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各有利弊。英语中词汇丰富多样、词缀灵活多变,适当地借用英语词汇或词缀,有利于扩大汉语词汇量,增强汉语表达能力,便于与不同文化主体进行交流、互鉴。然而,这种借用并非无限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取舍和扬弃,制定并完善相关规范,防止汉语被异化。英式汉语的过度使用会污染汉语的纯洁性,削弱汉语的语言魅力,破坏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阻碍中西文化交流。因此,由英式汉语引起的汉语语言生态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为了改善汉语生态环境,国家、社会、个人等层面需要通力协作。其一,国家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相关语言文字规范以避免英式汉语的滥用,通过各种政策加强引导,引起社会重视这一语言现象。此外,国家应积极营造重视汉语学习的良好氛围,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型汉语活动,如国家语委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帮助人们从小就热爱汉语学习。其二,翻译及出版界工作者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汉语水平,在翻译过程中重视英汉语言差异,处理好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之间的关系,并在出版过程中加强对语言文字的审核与校对,做好质量把关工作,形成良好、有效的工作机制。其三,个人应当培养汉语阅读的良好习惯,多看经典汉语著作,品味汉语独有的魅力,学习使用规范汉语,努力提高汉语素养。
在生态哲学理念下,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英式汉语现象,既要承认英语对汉语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又要意识到英式汉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积极借助英语发展、壮大汉语及其文化,维护汉语的独立地位和国家文化的完整性,使英汉两种语言文化更好地在语言生态环境中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