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思维出发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2023-03-09 21:22:55张艳涛蓝心雨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张艳涛 蓝心雨

从战略思维出发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张艳涛蓝心雨

(厦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既是最艰巨的,也是最伟大的,因而需要进行战略谋划。谋战略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特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各项部署等作出战略谋划,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战略思维。战略思维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战略思维的根本价值取向,即根本价值目标,必须牢牢定位于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具体来说,中国共产党立足整体、着眼长远、抓住大势,回答了推进什么样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全局问题。

战略思维;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进行战略谋划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视战略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1]10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把战略思维能力放在首位,指出:“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维方法。”[2]21何谓战略思维?所谓战略思维是指主体对关系事物全局的、长远的、根本的重大问题的谋划、分析、综合、判断、预见和决策的思维方式,强调从根本、全局、长远上把握各种本质关系,并制定战略目标,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本文立足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运用战略思维,从根本、全局、长远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进而增强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自觉和历史主动。

一、立足整体: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全局

正确判断国家战略环境并有效应对,是营造良好中国式现代化外部环境、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习近平同志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谈到:“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以‘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和胸襟,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以世界眼光去认识政治形势,把握经济走势,了解文化态势。”[3]20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这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全局对当今中国发展面临的战略环境所作出的重大判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基本面。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就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一)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因此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高度来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要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以更广阔的视野理解其蕴含的深意,归根结底就是要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从时间维度而言,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种不同叙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4]可见,只有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才能更好地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意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过去一百多年来一切奋斗、牺牲和创造的主题,也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伟大梦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如今,我们已经踏上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朝着这个目标奋进,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21。具体而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这意味着,在新发展阶段上继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只有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意义,才能瞄准目标,明确方向,凝聚力量,形成合力,继续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奋进。

(二)立足中国人的现代化全局:以人的现代化为现代化的实质与核心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实质与核心,因此要从人的现代化的高度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国民的现代化。现代化作为现代社会“量的规定”,其核心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此而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5]594,这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现代化的真正本质就是人之自由个性的解放和全面发展。”[6]站在中国人的现代化全局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抓住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

在一个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必然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仔细分析,中西方现代化的价值取向的差别根源于“资本逻辑”和“人本逻辑”的分野。比较而言,西方现代化以资本逻辑为主导,奉行资本奴役劳动控制社会,一切活动服膺于资本增殖。“在资本逻辑占主导的时代,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市场,要想完全置身于资本统治之外已是不可能的事。”[7]175与此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本逻辑为主导,党和国家能够驾驭资本,奉行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使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和发展成果回归到增进人民福祉上来,使经济社会发展从资本逻辑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坚持人民至上根本价值导向,捍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属性和价值属性,让资本要素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避免出现资本逻辑导致的“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的局面。

有必要指出的是,中国人的现代化不是抽象的人的现代化。中国人的现代化指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强调人在物质上的丰裕、精神上的丰盈、社会关系上的丰富,成为具有现代心灵秩序的人。中国人的现代化的落脚点是要真正解决好14亿多人口“如何建构现代心灵秩序并实现现代化”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根本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27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是立足中国人的现代化全局,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生存论上的战略追求。

(三)立足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全局:以中国发展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同样需要中国,因此要从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的高度来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作为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为此,“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8]300一句话,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更要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局,把握中国与世界的战略关系。

随着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力量相对削弱,世界格局面临深层调整,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变化。而中国作为一支重要力量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面对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回应世界问题,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关心关切世界走向和人类命运,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彰显出胸怀天下的责任与担当。

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辩证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与不变,是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的重要前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中国带来的风险与挑战要求我们保持战略定力,主动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有效化解风险挑战。和平和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为此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同时要看到世界和平和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中国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意味着中国在扩大国内消费的同时,不断深化对外合作,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战略思维谋全局。

二、着眼长远: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追求

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追求,是科学预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前途、进而确保国家正确发展方向的应有之义。“战略思维在本质上是预见思维……可以说没有预见就没有战略,所谓预见就是见微而知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科学预见,才能胸怀远大目标,才能关照好发展的各个阶段,才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先算后胜,是一切实践活动的成功之道。”[9]28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追求集中表现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人与社会关系上,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在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上,致力于培育健全人格、构建现代心灵秩序。

(一)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蕴涵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现代化进程中绕不开、躲不过的问题。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崇拜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西方现代化在资本逻辑驱动下对自然的无序开发造成了自然的破坏,最终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生态危机产生的制度根源,主张通过制度变革从根本上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0]79—80在当前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本在于破除资本的宰制。

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是不断加深的。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生态环境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农、林、牧并举发展,开展水利建设,积极促进环境治理和生态良性循环。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注重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把生态环境作为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将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科学发展观”,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中,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在人与社会关系上,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彰显了立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1]422西方现代化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使人摆脱人的依赖关系,却陷入物的依赖关系,温情脉脉的人情关系变成冷漠的金钱关系。西方现代化的弊病充分说明:对于物欲的过度追求,忽视精神家园的建设,结果必然会导致心灵的失落和文化的虚无,人在纵欲和虚无之间摇摆。意义失落、价值迷失、虚无侵袭、无家可归是西方现代社会突出的问题。爱因斯坦认为:“人在短暂而又危险的一生中,必须通过为社会做贡献来寻求生命的意义。”[12]234吸取西方现代化的教训,中国式现代化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积极实现人在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精神文明建设关乎人对自身生存意义和价值的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1]323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协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远见。回顾历史,“三大改造”完成后,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振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影响,我国也曾出现信仰迷失和精神缺失等问题,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阻碍。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解决精神文明问题的“处方”,精神文明建设迎来重要转折点,全国人民文化自信得到增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党中央既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28,又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积极培育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着眼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协调,既看到人发展的物质基础,也看到人发展的精神需要;既重视增强现代化的物质力量,也重视增强现代化的精神力量;既注重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注重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三)在人与自我意识关系上,致力于培育健全人格、构建现代心灵秩序

当代中国人不仅要成为“历史的同时代人”,更要成为“思想的同时代人”,而要成为思想的同时代人,关键是培育健全人格、构建现代心灵秩序。培育健全人格、构建现代心灵秩序是丰富中国人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的现实需要。只有培育出健全人格、构建起现代心灵秩序,才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人的发展面临两大负面影响,即“人的侏儒化”和“人的动物化”,前者从精神上对人矮化,后者从肉体上对人矮化,其结果是“人字愈写愈小”,人越来越平庸,此时更应重视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从秩序建构的视角看,中国整体转型发展既要建立起现代国家治理秩序,又要建立起现代市场经济秩序,还要建构起现代社会治理秩序,更要建立现代心灵秩序。”[13]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从经济结构到社会结构再到人的心理结构,从人们的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再到生存方式,从人们的思维方式到行为方式再到心灵秩序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为中国由“大国”迈向“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人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来说,现代化建设既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最大的梦想”。然而国家强大不独有赖于经济崛起和国力强大,更有赖于文化道德和精神价值的深厚强大。现代化需要自觉的文化精神支撑,其关键是建构现代心灵秩序,并以此克服种种虚无主义和现代性焦虑。在当代中国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起追赶先进的物质文明、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真切地感到了一些人原有的精神家园正在逐渐荒芜,精神懈怠、空虚甚至迷失,出现价值虚无和认同危机。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一些人往往忽视自身需要的丰富性,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不再作为金钱和财富的主人,把自己降低为金钱和感官的奴隶。此时需要追问:如何致力于培育健全人格、构建现代心灵秩序?

在人的发展方面,我国的导向是由人的依赖走向对物的依赖基础上的人的相对独立性,由满足物质需求转向满足精神需要。实际上,中国人追寻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器物层面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最终深入到人的精神理念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在民生方面的转型升级主要是从“生存性需求”的满足到“发展性需求”的满足,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中国人渴望现代化和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不仅是中国人思想认识人性化、理性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生活逐渐人性化、理性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对中国人而言,“培育健全人格、构建现代心灵秩序”仍是一个未竟的事业。只有中国人培育起健全人格、建构起现代心灵秩序,才能真正成为思想的同时代人。

三、把握大势: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谋划

强国时代更加要注重战略谋划。势,就是趋势,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性表征,是行为对时间的曲线。我们说时和势都在我们一边,重点是要基于时代大势做好战略谋划。而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科学的战略谋划,关键是提高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探索,从提出“老四化”(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技术)到“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再到“第五个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拓展和深化。而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的凝练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这为做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谋划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保障

战略思维不仅是关于战略目标、战略路径和战略重点的谋划,也包括对战略实施保障的谋划。中国共产党是战略任务的谋划者,也是战略实施的保障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1]20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14]134,脚踏实地把既定的战略目标、行动纲领、工作蓝图变为现实,切实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保障。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运用战略思维做好战略谋划,为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战略保障。“三大改造”结束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提出实现“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目标,并初步提出“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带领人民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期间,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并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同时根据现实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战略目标,提出“三步走”“新三步走”的目标规划,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建设,带领人民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全面部署“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要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通达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方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战略保障。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战略方向

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伙夫同志一起床,不问今天有没有米煮饭,却先问向南走还是向北走。这说明在红军队伍里,即便是一名炊事员,也懂得方向问题比吃什么更重要。”[15]93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这个故事,发人深省、引人深思。战略方向指明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明确战略方向有助于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下作出战略谋划,最终实现战略目标。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有别于西方现代化道路、更加成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动选择。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后,面对中国是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还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毛泽东指出必须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只会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虽然经历挫折,但党及时纠正错误,抓住历史主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并立足国情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也进入新时代。历史和事实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式现代化才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生产力落后、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必然有别于西方现代化。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实属不易。而正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发展创造了“两大奇迹”,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具体来看,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科技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高。2021年,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70

(三)全方位布局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好战略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归纳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23—24,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保障、发展道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等方面的本质要求。依据这一内在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十一个方面展开论述,为全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重要战略部署。理解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要准确把握好各方面建设的内在关联。

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体由部分构成。实现整体功能最大化,要注重各部分的结构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既总揽全局、全面部署,又突出重点、有所侧重,充分体现了系统观念和全局战略思维的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总体性辩证法的具体运用。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抓住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教育、科技、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证;全面依法治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力量;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社会基础;推动绿色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自然条件;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安全保障;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国防支撑;推进祖国统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国内环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这十一个方面的战略部署是一个整体,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涵盖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事业发展,是等不来、盼不来、靠不来的,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要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四)“走自己的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定力

如果说“举什么旗”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发展方向,那么“走什么路”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现实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形成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走自己的路”的生动践行,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品质。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国外复杂形势,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因此,“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16]

第一,走自己的路,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分析中国国情,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现实情况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找到了夺取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三大改造”完成后,毛泽东认识到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走过的弯路,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8]2—3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第二,走自己的路,是把握好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哲学考量,表征为中国道路的探索和形成。我们之所以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为其他国家发展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自身国情探索而形成的现代化新模式,有别于西方现代化。“中国道路的成功代表了一种新的现代性文明的出场。中国新现代文明正是从本质论的高度解释中国道路背后现代性秘密的学说,是在解码中国样本基础上书写的现代性的中国版本。”[17]把握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世界文明多样性。中国道路的探索和形成,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找到一条正确的方向道路,更为世界发展提供更多的道路选择。从“学别人走路”到“走自己的路”,中国把世界现代化道路从“西方命题”变成了“世界命题”、从“单选题”变成了“多选题”,为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提供了更多的道路选择。

第三,走自己的路就是要立足中国国情,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搞好建设,面对各种风险挑战,保持战略定力,积极探寻化解风险的途径和办法。《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18]68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中国共产党人保持战略定力,作出科学的战略判断和战略决策,毫不动摇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进入新世纪。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进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关键期,面对各种难以预料的困难、风险和挑战,我们更应当保持战略定力,努力看清各种复杂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在出现重大风险之时力争扛得住、过得去、打得赢。

总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从认识论维度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从实践论维度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还从价值观和方法论维度提出面对重大风险挑战要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为我们提升战略自信、把握战略主动、保持战略定力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有战略思维,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这些都要求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提升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关键是提升对中国和世界重大现实问题的判断力、谋划力和引领力,唯有如此,才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3] 习近平. 之江新语[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4] 陈金龙.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22(6).

[5]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6] 白刚. 理·道义·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大制高点[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6).

[7] 张艳涛. 现代性的哲学反思与“中国现代性”建构[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21.

[8]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9] 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思维[M]. 杨春贵, 主编.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10]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2] [美] 埃里希·弗罗姆. 健全的社会[M]. 欧阳谦, 译.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13] 韩庆祥, 张艳涛. 当代中国的整体转型与力量转移[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6(1).

[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四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2.

[1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三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16] 习近平. 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J]. 党建, 2014(6).

[17] 陈曙光. 现代性建构的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J]. 哲学研究, 2019(11).

[18]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D616

A

1008-4479(2023)06-0005-09

2023-05-2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研究”(21AKS001)

张艳涛(1977—),男,黑龙江庆安人,中共厦门大学委员会党校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蓝心雨(1999—),女,福建上杭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人学。

责任编辑王静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 14:53:36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28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