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助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2023-03-09 18:10赵可斌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互联网+人才发展

赵可斌

(河南工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0 引言

2020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县全部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规模浩大、措施有力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社会各界全面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高校作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发挥自身在知识、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培养适宜人才、健全体制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作出应有贡献。

1 高校助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1.1 高校服务社会基本职能的具体体现

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是指高校利用自身具备的各种优势,有目的、有计划地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职责或作用[1]。高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互相依存。脱贫地区乡村的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依托。脱贫地区乡村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普遍落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脱贫地区的乡村。

2018年12月29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 年)》提出,要“发挥高校优势,全面服务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的振兴,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将高校优势资源“层级下移”,发挥高校在人才、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帮扶作用,探索脱贫地区乡村的多元化发展路径,不仅顺应了国家的方针政策,也是高校服务社会基本职能的重要体现。

1.2 高校肩负新时代历史使命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高校作为科技、教育等资源的集聚地,是助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首先,高校应引导更多科技人员加入乡村振兴队伍,推进脱贫地区乡村的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攻克实践中遇到的难题[3]。如北京大学药学院屠鹏飞教授与内蒙古阿拉善林业治沙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多家单位协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和实践探索,攻克了寄生植物人工种植的多项关键技术,为我国西北边疆地区农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持[4]。其次,高校可以为脱贫地区乡村的教育及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志”是引导和帮助贫困群众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只有自己做到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并坚定脱贫的决心,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扶智”则是以实施教育救济、均衡教育资源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增强社会生活能力、提升社会生产技能和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此来摆脱贫困[5];无论是“扶志”“扶智”还是“智志双扶”,教育帮扶都是关键手段。乡村兴则国家兴,高校发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优势,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和使命。

2 乡村振兴背景下脱贫地区乡村发展中存在的“短板”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脱贫地区乡村发展中存在的“短板”逐渐凸显,制约着其进一步的发展。

2.1 复合型人才匮乏,乡村振兴缺少“领头羊”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键靠人、核心靠人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乡村人力资源瓶颈问题,加强乡村人力资本开发[6]。

首先,乡村缺乏吸引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优势,人才外流问题严重。脱贫地区乡村的青壮年以及劳动能力较强的中年人大都选择外出工作,尤其是那些拥有较高学历或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人才多数进入大城市工作,留守家中的基本是老幼人员,仅干一些简单的农活,较少从事高附加值的种植、养殖以及旅游等产业;脱贫地区乡村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匮乏,发展动力不足[7]。其次,脱贫地区乡村缺乏在个人能力、声望等方面有影响力的能人,缺乏创业致富带头人,多种产业项目无法开展,一些政府支持的产业项目难以有效落地[8]。

2.2 两委班子力量薄弱,基层组织带动力不足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前提保障。只有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业务能力较强、工作态度端正、作风优良的村两委班子才能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带头作用,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引擎。然而,当前脱贫地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依旧存在诸多短板,组织带动力、政治引领力不足。

首先,两委班子结构不合理,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当前,许多脱贫地区乡村特别是产业发展落后或地理位置偏远的村落,村两委干部队伍存在年龄老化、学历偏低、能力不足、结构失衡等问题,整体素质不高,乡村“办事难、效率低”等现象突出。其次,两委成员缺乏创新性,无法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因地域等条件限制,乡村两委成员长期生活在山区或偏远地区,无法及时学习了解先进知识和发展理念,造成其见识不足、视野受限、观念陈旧,对乡村的发展更多是执行上级安排的任务,缺乏个人思考和创新突破,既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无法充分发挥自身在乡村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2.3 产业发展不充分,未能实现规模化经营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业发展视角来看,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构建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更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民增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许多脱贫地区乡村的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依旧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首先,产业规模较小,未能实现规模化经营。脱贫地区乡村多处于山区或偏远地区,可用耕地多呈碎片化分布状态,其产业形态仍以小规模种植、分散化经营、粗放式管理为主。尽管部分地区拥有水果、蔬菜、药物种植等特色产业,但多数未能形成特色主导产业和规模化经营管理,这种碎片化分布、小规模发展的产业无法适应当前市场形势[9]。其次,缺乏完整性、系统化的产业链、价值链。许多乡村脱贫时间晚,农业产业发展现代化程度不高,其产业形式主要以简单初加工、原产品出售为主,未能将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紧密连接起来,产业链延伸不够,价值链也有待提升。

3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助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进入21世纪,网络成为关键性工具。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融合教育、党建、农业三个领域,积极探索助力脱贫地区乡村治理的有效措施,以解决其发展中存在的短板问题。

3.1 利用“互联网+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要实现脱贫地区乡村的振兴,人才是关键,尤其是热心乡村建设、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这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为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培养服务。

首先,高校可以把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目标,优化学科结构、专业设置,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通过利用“互联网+”将最新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乡村现状等内容融入思政课程中,从而增强在校大学生对支援农村、回乡建设和返乡创业的认同感。通过构建多元融合、学科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通过高校提供实践机会,组织开展在校大学生下乡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乡村工作、体验乡村生活、感受乡村文化,以青年视角分析脱贫地区乡村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对应的“新思路”,从而不断加大人才向脱贫地区乡村的流动。

此外,高校可以通过“送上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构建立体乡村培训体系[10]。一是利用网易云课堂、远程网络在线课程、学习强国等平台建立远程教学中心,面向广大村民开展远程培训,让村民根据乡村发展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灵活调整学习进度,并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网络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学习相关知识技能,提高自身能力水平[11]。二是开设“农业大讲堂”,邀请各类专家学者赴乡村田间地头,针对时事热点、农业发展政策、种养技术等开展专题讲座。三是在校内举办培训班,并减免培训费用,为有自身发展愿望、有技能学习需求的村民提供系统培训。

3.2 构建“互联网+党建”新模式,助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确保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有效实施的组织保障。高校党组织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制度、专业优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互联网+党建”帮扶新模式,助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发展[12]。

一是推荐高校优秀毕业生到脱贫地区乡村建设的重要岗位,为基层党组织工作注入新鲜血液。优秀的高校毕业生能力强,更容易适应“互联网+”新模式。

二是利用互联网为脱贫地区乡村基层党组织搭建党建网络云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收集、整理分析党组织和党员的日常数据,在线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建1+1”帮扶活动,实时解决党建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从而加快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数字化进程,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13]。

三是依托马克思主义专业、农林专业师资优势,运用互联网手段,对两委成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干部服务、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强化党员的宗旨意识和党性观念。

3.3 运用“互联网+农业”新模式,发展现代农业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在脱贫地区乡村最为突出,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等问题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14]。要发展现代化农业,关键是要加强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在这方面,高校同样大有可为。第一,高校可以根据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和农产品本身特点,运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积极搭建多种类型的展示平台,协助脱贫地区乡村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推动各类市场主体与脱贫地区乡村建立长期、稳定、便捷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带动农产品销售链条全面升级[15]。第二,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展“互联网+创新设计”,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创新设计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第三,高校可以依托“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大力倡导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基地等开展农业农村领域的创新创业项目,推进高校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产业应用[16]。

4 结语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乡村振兴新的历史时期下,高校要主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积极融合“互联网+”技术理念,在教育、党建、新型农业发展等方面为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水,形成可持续性发展动力,不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之举,也是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能力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人才发展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