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朦凡
(河南工学院 校长办公室,河南 新乡 453003)
近年来,短视频行业通过5G技术迅速落地。在视频移动化、信息视频化和视频社会化趋势的推动下,短视频成功进入大学生的社交圈层。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短视频传播语境中,意识形态的较量从物理时空延伸到网络虚拟时空,短视频平台展现的多元复杂的社会思潮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面对日益剧烈的价值冲突,高校强制灌输和持续重复的传统育人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短视频的普及为高校转变育人观念和改变育人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当前,短视频独特的媒介属性和内容生产方式推动建立了全新的交互教育形式,表达载体的跃迁改变了高校的育人环境,形成了“短视频+育人”的新生态[1],成为高校育人模式改革的突破口。
相较于传统媒体,短视频的开放和包容为参与者提供了新的发声渠道。参与者不受地域、身份等条件的限制,拥有平等的对话关系,都是传播网络中的连接节点,都有机会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这便是以短视频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去中心化”属性的显性特征[2],是新媒体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呈现出的特有社会关系形式。
高校的传统育人模式多以教师为主导,在师生互动上缺乏平等性,而“1+N”网络育人模式是以学习者为本位,倡导自我教育和朋辈教育的交互模式,更注重平等性、互动性、开放性以及合作性[3]。在短视频的传播环境中,短视频育人模式借助大数据对受教育者进行精准分析,打破外部灌输的单向育人方式,使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保持同频共振,构建了信息共享、平等互通的教育环境。短视频“去中心化”的媒介属性强化了社交场景的交互性[4],打破了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依附的传统育人环境,赋予了受教育者独立平等的选择权,推动了高校交互式网络育人模式的构建。
题材多元、制作高效、垂类专长和易于操作的内容制作方式是短视频得以迅速普及的技术前提。短视频的拍摄和制作多以移动终端设备为主,对拍摄环境要求较低,时长一般在15秒—5分钟。多数短视频平台设计了智能化模板供用户直接使用,大大降低了视频处理的难度,缩短了视频处理的时间。
在融媒体时代,短视频的出现改变了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媒介生态,颠覆了扁平化和碎片化的信息传播语态,集合了文字、图像、音乐元素的传播优势,将抽象复杂的信息转换为内容集中、观点鲜明、形象易懂、直观立体的画面信息,是多元价值观的交流场。短小精简、节奏鲜明、强趣味性的信息形式迎合了受众碎片化的生活节奏,帮助受众还原和重构生活场景,实现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的交互[5],大大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和视听体验。
新一代大学生是短视频用户中的主力军,目前短视频用户主体是1995到2009年间出生的,也就是网络上所称的“Z世代”。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人文素养高,物质条件优越,付费意识强,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等影响较大,又被称为“二次元世代”和“数媒土著”[6]。如今,短视频已经成为互联网的底层应用,在这股风潮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表现出了强烈的新媒体创新意愿。一方面,“Z世代”有着突出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个性化的追求使得他们天然具备接受潮流、创造时尚的基因。他们追求用“草根”的方式表达自我,也不惧通过挑战权威展示自己。通过短视频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感悟,渐渐成了年轻一代表达观点、宣泄情绪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Z世代”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能够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积极在网络上寻找教学资源,从而使自己获得成长[7]。时代赋予“Z世代”大学生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借助短视频平台形成了新的区域性认同。短视频营造的新型育人虚拟社区在“Z世代”的圈层内部激发出共情力量,凝聚起认同合力,赋予了高校网络育人新的感召力和生命力。
当前,国内高校短视频账号的运营和维护多是由宣传部门的新媒体中心负责,存在组织架构不完善、日常维护缺位、选题角度趋同、内容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很难引起广泛的关注。为了化解短视频视域下网络育人的价值困境,高校应确立“短视频+育人”的实施途径和平台导向,围绕构建“全员共参与、全过程实践、全方位监督”三位一体高校网络育人工作长效机制,重育人、抓实践、严监督,优化队伍建设,激发创作团队活力,全面提升育人实效。
提升高校短视频账号的影响力需要高频率的更新速度和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单一的创作来源不仅缺少创意,而且很难保证高频率的内容输出。高校应积极探索有高校特色的热门话题,设置具有本校特色的专题栏目,广泛征集优秀的视频作品,把内容创新压力转化为师生创作积极性,拓宽多元主体的共创渠道,将全校师生整合为创作主体,构建“全员共参与”的短视频平台运营机制,实现人人都是创作者的理想环境[8]。
此外,学校官方、团委、二级学院、学生社团以及网红师生账号可以通过强强联合,加强协作联动,借助开学季、毕业季、招生季、军训汇演、运动会、校庆活动等重要节点,产出更加贴近学生的视频作品,展示校园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扩大账号的传播力和引导力。高校联盟也有助于解决短视频内容生产力不足问题。高校应加强兄弟院校间的联动共创,共享网络媒体资源,在短视频新媒体内容生产、团队建设、校内活动及账号矩阵建立等方面开展多维的深度合作,分享官方账号的运营经验,共同探索短视频创作趋势。
当前,高校短视频账号的作品缺少专业的策划和制作团队,前期拍摄的镜头缺少设计巧思,画面抖动画质不清晰,后期剪辑不注重镜头的切换和转场,缺少美感和节奏感,缺少创意的PPT式的校园风景类视频和人物榜样类视频发布频繁,很难引起较大范围的关注。
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加速推动师生短视频制作技能的普及。一方面,高校应积极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开发校企共建课程,开设专业特色班,聘请业内专业技术人才指导学生学习短视频制作技巧,将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提高学生素质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另一方面,鼓励视频制作经验丰富的计算机专业、传媒专业、艺术专业教师开设新媒体技术基础创新课程或短视频创作类的通识选修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培养学生新媒体创意策划、文案撰写、拍摄技巧、编辑思维、艺术创作等技能,使学生掌握短视频的制作方法和营销技巧,搭建大学生自媒体发声新渠道[9]。
此外,为提升学生对短视频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高校应鼓励相关专业的教师将短视频引入日常的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环节中,以作品展示为考核形式的专业课程可以将短视频创作纳入考核范围,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深入了解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打通“课堂”与“市场”的壁垒,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短视频媒体是典型的网络虚拟社区,缺少把关人的制约,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短视频内容的监督,掌握话语主动权,提高现实的指向性,巧用新媒体为育人工作赋能,充分发挥教育话语对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
优化顶层管理机制。成立由校级领导为组长的网络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指导顶层设计,负责统筹协调,进一步压实管理责任。党委宣传部负责新媒体中心的具体工作,把控发布内容的策划、拍摄、编辑、剪辑等环节,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新媒体中心的全流程管理[10]。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激发创作者热情的重要手段,新媒体部门可以以学年为周期,将作品的投稿数量、完播率、点赞数和评论转发量计入传播力考核中,对表现突出的供稿学生给予学期考核加分的奖励,对传播效果好的“爆款”作品进行额外奖励,激发师生的创作积极性,提升视频的制作水平和输出数量。
健全舆情监督机制。高校要强化对短视频育人内容的总体、细节和过程把控,以内容管理、评论区管理、弹幕管理为抓手,建立视频审核、专栏审核、音频审核、直播监控的全方位网络舆情监督机制[11],降低账号的运营风险,确保舆情可防可控。
高校应在激发网络育人的内生动力中,以关切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构建和完善短视频育人长效机制为关键,以建设和创新短视育人平台为重点,着力搭建多样态的“N”个网络育人平台,充分发挥短视频平台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关键作用。
近年来,新媒体网络中泛知识内容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拥有庞大受众群的短视频平台不断加大对拥有正面影响力的泛知识类内容的支持力度,逐渐成为普及知识的传播平台[12]。从最初的网络科普讲座到如今的短视频直播公开课,象牙塔与外界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各大高校在短视频平台的助力下,纷纷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以北大为例,自2020年2月起,在疫情防控期间,北大多个学科纷纷推出面向大众的抖音线上讲座。2021年,北大和抖音合作推出了更为系统化的“抖音北大公开课”,将共计11门78节北大课程搬上抖音,实现了网络受众与校内学生的同步学习,“我在抖音上北大”成为当时的网络流行现象。截至2022年8月,北大在抖音上共举办了近500场线上讲座,内容涵盖多个领域,参与教授超过200位。
相较于名气和实力超群的“双一流”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名师宣传和泛知识传播方面,也在寻找突破口。网友的广泛关注和监督能够激发教师对专业课程的思考和打磨,河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教授戴树玺(网名为“爱较真的戴老师”)在短视频平台用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科普深奥的物理学知识,将国家先进科技进展融入网络课堂,在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上拥有超过百万的粉丝数量。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高校应抢抓时代机遇,鼓励教师积极转换角色,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创新教学形式,提升教师身为基础科学研究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3],加大对高校名师金课的宣传力度,将名师金课的魅力从线下课堂拓展到网络平台,打造高校专属的短视频媒介形象。
短视频平台以引导式的互动教育给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打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拓展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调动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为校地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可作为的网络空间。2020年,中国杭州大学生旅游节之“探索文旅·我为杭州代言”抖音传播大赛在杭州启动,大赛以大学生的视角分享在杭州生活、学习和旅行的亲身体验,以短视频推广形式全面展示杭州风貌,号召众多热爱杭州的大学生群体为杭城代言,用镜头从名胜景点、历史建筑、文化场馆、中医养生、茶与丝绸、佛教文化、舌尖美食、特色酒店、交通出行、智慧与活力城市等角度讲述杭城故事。高校应借助短视频平台推动校地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引导大学生从青年视角挖掘地方周边的文化资源,关注地方在文化、科技创新、城镇建设等领域的多元发展,打造有深度、力度和温度的“爆款产品”,推动构建文教融合、文旅融合、文创融合的新媒体互动模式,开拓文化育人的新格局,担负起文化惠民的重要使命[14]。
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社会背景下,全方位发展的应用型创业人才是产业发展和区域振兴的中坚力量,短视频工具为高校建设数字化创业教育平台,构建线上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引导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了全新赛道[15]。无论是电商还是直播渠道,短视频的推荐机制和平台算法通过对用户浏览的历史数据进行特征总结,能够精准划分出消费者的垂直领域。2022年11月10日,湖州市安吉县昌硕街道举办了一场“享共富”大学生抖音直播擂台赛,共吸引在杭高校大学生8个团队和社会创业5个团队参赛。比赛全程点赞人数超过200万人次,观看人数超过3万人次,总销售额超过50余万元。借助网红的广告植入、场景的沉浸体验和情感共鸣的定制式营销模式,低生产成本、低维护成本和低通信成本的短视频营销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全新的创业平台。高校应利用短视频媒介丰富的创业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生动具体的创业场景,利用短视频平台开展新零售模式的创业实践,积极搭建创业信息共享和创新成果转化平台[16],实现“企业造产品,高校推人才”的良性循环,实现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网络技术的发展重构了信息传播的机制和形态,成为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一大变量。虽然目前高校网络育人模式还处在成长期,尚不完善,但是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手段大大加快了高校网络育人模式的构建速度。为构建特色鲜明的高校网络育人体系,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精准分析短视频时代的改革必要性和嬗变可行性,深入了解新一代大学生群体的文化特征,倾听青年群体的真实诉求,乘势而为,精准开展新媒体时代的育人改革,牢牢把握网络阵地的话语权,提升高校育人话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推动实现网络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