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萍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3)
古代儒家思想家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的理想人格,与新时代同向同行的中国人民同样需要具有这样的“大丈夫”的品格。对于品德高尚的“大丈夫”人格,孟子认为可以通过养“浩然之气”来达成。因此,探析“浩然之气”的本质目标及其修养方法,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培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张岱说“此章叫作养气,实无一字于气上讨力,通章只是‘持志’二字[2]。”关于“志”与“气”之间的关系,孟子有所论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至,无暴其气’[1]”。“志”统帅“气”,朱熹给出的解释为“若论其极,则志固心之所之,而为气之将帅[3]”。即把“志”解释为“心”所向往的地方。杨升庵说:“次者,次舍之次,而非次第之次也[2]”。不是志先到,气后来,而是气随志至,气随心志,“心”成为“气”背后的道德力量,“心”才是“气”真正的统帅,“持志”即是持“心”,持“心”的目的是练就“不动心”。“气”作为孟子哲学中构成肉体的内在力量,“守气”必然成为孟子修炼内心的一种手段。孟子用北宫黝、孟施舍两位勇士与曾子作比较以论述“不动心”的修养之道。他认为北宫黝之勇是在身体和精神上都能忍受一切痛苦,又绝不忍受一切侮辱,而孟施舍之勇则是无视外部环境只存无惧之心。他将两位勇士比作儒家先贤以印证自己的观点,北宫黝像子夏,孟施舍像曾子,虽没有直接说明哪一种勇更好,但他认为“孟施舍守约也”“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1]。曾子之勇,孟子有述“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1]。朱熹说:“言论二子之勇,则未知谁胜;论其所守,舍比于黝,为得其要也”“言孟施舍虽似曾子,然其所守乃一身之气,又不如曾子之反身循理,所守尤得其要也”[3]。可见,曾子的“自反而缩”才是孟子真正所称赞的,即“不动心”的修养之要。对于孟子“我四十不动心[1]”,朱熹给出了如下解释:“四十强仕,君子道明德立之时。孔子四十而不惑,亦不动心之谓[2]”。他认为,孔子的四十不惑与孟子的四十不动心相同。于孟子而言,最重要是要树立心中的道德标准并加以修养强化,遇事反躬自问,求解于自身内心,不受外界的影响而坚守自己的言行。修养“浩然之气”是为达成“不动心”。孟子认为,要想达成“不动心”就须“养勇”,而“养勇”的最佳办法是“自反而缩”,“反”的就是自己的“心”,持“心”就是持“志”,就得修养“浩然之气”。关于“浩然之气”,孟子虽然表示“难言也”,但他还是在尽力描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1]”,朱熹对其解释为“至大初无限量,至刚不可屈挠[2]”。“至大”就是指“浩然之气”的外形之大,没有限量;而“至刚”是指“浩然之气”的具体性质,即不会退缩、不会弯曲、不会屈服。这样的“浩然之气”明显不同于其他普通之“气”,它更为浩大、坚韧而具有毅力。
孟子论述了他善养“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的方法。他认为可以通过“以直养而无害”“集义所生”和“知言”等方式来培养,最终达到“塞于天地之间”的境界。
“直”在中国传统哲学里含义丰富。《说文解字》中说:“直,正见也[4]”本义为直视,引申为不弯曲,又可引申为正直、公正。《诗经》中相关的诗句“靖共尔位,好是正直[5]”,就是指正直的品德。孔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6]”。孔子认为“直”就是用来化解“怨”的方式方法,也可以理解为正直、公正。孔子还热情的称颂道:“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6]”。就是对史鱼能以“进贤退不肖”为己任的赞许。《荀子·修身》里也提到“是谓是,非谓非,曰直[7]”。于儒家哲学而言,“直”代表着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孟子曰:“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1]”。此处之“直”与其他儒家哲学的观点一致,也是指正直、公正的品德。孟子认为,如果能用正直的品德来培养而不去损害,就会使天地之间充满这样的气。对于个人而言,想要陶养自身的“浩然之气”,使其充盈于人的四肢百骸,首先就要有正直德行,只有用正直的德行来“养”,这股气自会从人的内心获得力量而游走充斥于人体之内;再次,躬身反问之时亦可因“浩然之气”在人体之中满溢,且没有一丝空间留给不正直,能让自身内心有机会产生不义的想法而有害于这股气。运用这样一正一反的方法来培养“浩然之气”,体现了孟子对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视。
“义”作为儒家理想人格的标志性品质,孟子把“义”当做是一种绝对至上的道德原则。孟子对“义”十分重视,他认为在必要的时候是可以“舍生而取义者也[1]”。他对“义”的达成亦有非常高的要求。他提出,在培养“浩然之气”之时,如果“行有不慊于心[1]”,只要行为上有一点点不能满足内心“义”的要求或者是不出于“义”的初心,则最终结果就是“馁矣”[1]。正如冯友兰所言:“义者宜也,即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它是一种绝对的道德律。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8]”。培养“浩然之气”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必然要求,不是为了追求某种目的作出的行为规定。即使行为符合道德规定,但内心却是为了某种私利,亦不可称之为“义”。孟子曰:“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1]。孟子认为,“浩然之气”不是突然某一次的正义行为就能取得,而是要进行长期的积累才能产生。正如朱熹所言:“集义,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合于义也[2]”。“浩然之气”是靠平时日常的积累所慢慢存养而成。朱熹在解释“袭”的时候说:“袭,掩取也,如齐侯袭莒之袭[2]”,他认为此处的“袭”就是军事战争上的突袭、袭击,是一种偶尔的发生,不是日常的常态。关于如何做到“集义”而非“义袭”,孟子认为应该“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1]”。培养“浩然之气”是不能停下来的,一定要时时放于心上而不能忘却。孟子还举了宋人“揠苗助长”的例子,用以证明培养“浩然之气”正如培育秧苗,应时时刻刻关注但不能一蹴而就,任何的投机取巧或者偶尔的为之都不能养成,这也让想走捷径的人失去了偶变投隙的办法。
“知言”表面上看与“浩然之气”联系不大,但是当公孙丑问孟子,先生擅长哪一方面,孟子回答他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1]”,孟子将“知言”与“养吾浩然之气”并列,这两者的联系必然是紧密的。《告子章句上》中,从孟子与公都子的问答中可以看出他的一些想法。公都子问孟子,为什么同样是人,会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孟子回答他说满足“大体”的是君子,满足“小体”的则是小人。孟子认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1]”,耳朵、眼睛这类器官不会思考,会被外物所蒙蔽的是“小体”;“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1]”,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一思考能得,不思考便不能得,这就是“大体”。“小体”被蒙蔽的原因在于“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1]”,是与外物相接触造成的。因此,要修养“浩然之气”以养“心”,则必须要让“小体”不受蒙蔽,故“知言”十分必要。孟子认为“知言”就是“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1]”。孟子很自信地告诉公孙丑,只要让他一听,偏颇的言辞能知道它如何偏颇,过分不实的言辞能知道它如何言过其实,邪异不正的言辞能知道它如何背弃正道,狡辩的言辞能知道它理亏的地方在哪。这样能够分辨他人言辞的能力就是“知言”。能够辨析他人的言辞十分重要。孟子认为,这些蒙蔽之辞是从人的内心产生,如果让有这类言辞的人从事政治或者影响从事政治的人,那么将会危及政事。因此,君子只有做到“知言”,就能避免被“诐”“淫”“邪”“遁”的言辞蒙蔽,从而做到“直养”和“集义”,不损害“浩然之气”的培养,以此达到“不动心”。
新时代高尚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立德”。“德”在孟子这里可以表述为“义”,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他认为对于义的追求大于对生命的追求,宁可不要苟且偷生也要完成义的达成。孟子认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1]”。这也就是说,他追求“义”其实就是在追求“仁”,这是在完成对道德的追求。人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则可有益于天地之间。在新时代,“直”对于普通人而言,就是要有正直的品德、高尚的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要求公民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是个人对祖国的最深厚、最直白热烈的情感,这种情感会让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矫正。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诸如文天祥、邓世昌、夏明翰这样的爱国英雄,他们的举动正是对爱国之大德做出了自己的回答。敬业就是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态度;诚信则是日常行为的诚实,泛指人处事真诚、实诚;友爱是指在日常的人际相处中相互支持帮助,态度自然亲切。这四种道德规范可以说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内涵,就是“直”,无论是对待国家、对待职业、对待他人,都要有正直、公正的态度。
要端正自己的品行。对于正行,可以运用孟子的“集义”观要求自身,不拘泥于大事小情,遇事不烦其小不畏其大。在新时代,用来考察是否“集义”,最重要的是能否遵守社会主义荣辱观,知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孟子对于荣辱也有所表述,他提出“仁则荣,不仁则辱[1]”,个体只有具备了荣辱观,才能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自觉去实现社会价值,也才会在实现社会价值的时候努力奋斗,克服万难,甚至能献出自己的生命。“集义”要求个人在日常行为中不做出任何损害“义”的行为之事。孟子提出的“义袭”理论,让想要通过偶尔为之的取巧者没有了可行之路。要时刻以高度的自觉来要求自己,做到“君子慎其独也[3]”。要坚决反对说一套做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做到表里如一,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与党同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行、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进。
要善于辨别不恰当的言论,并加以抵制。在新时代,很多年纪不大的青少年已不同早前,他们具有自己的时代特征,网络化、信息化已然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的好处很明显,青少年能够从网络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了解到更前沿、更讯时的实事;但缺点也很明显,网络的匿名性导致信息纷繁复杂,无论真实还是谣言都充杂其中。绝大部分的青少年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辨别相关的信息,就需要家长、老师为青少年进行把关、筛选、辨析。作为成年人,更要学会对网络平台上的一些不实谣言进行甄别,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管好自己的言谈。在新时代,孟子的“知言”观能帮助如果个人管理好自身言行举止。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生活中,每个人在发表言论之时都能加以管理,而不是随意发表不实不当不适的信息,社会上将会大大减少因言而生的悲剧,必然会营造出风正清朗的舆论风尚。
孟子所善养“浩然之气”的“大丈夫”理想人格是中国古代传统儒家追求的理想道德人格。“直”是道德修养要崇高正直;“集义”说明行为处事要一以贯之不能懈怠;“知言”表明不仅要培养自己怎么说话、如何说话,也要具有善于辨析他人言语的能力。总之,这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以及对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追求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