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受金,袁德义,朱光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4)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实践育人教育思想做出重要论述,鼓励广大青年学子 “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知识的学习[2]。” 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等相关政策意见也提出,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4]。面对新时代林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求,要培养适应新时期林业发展的创新人才,必须注重学思结合、强化实践,知行统一,建立起适应 “绿水青山” 、服务山区生态建设需求的新型林学类人才培养模式[5]。
为满足南方山区林业发展、精准扶贫和生态文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围绕 “培养什么样的人” “如何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 的问题,着力在立德树人、育人模式、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进行改革。 “树木树人” ,弘扬林业人的 “三种精神” (习总书记充分肯定的 “李保国新愚公精神” “塞罕坝精神” 和 “右玉精神” ),着力培养 “学林爱林” 情怀,创建了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林学类人才培养模式; “嫁接整合” ,将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削枝强干” ,去水课,创金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培根固土” ,通过 “四阶段” 实践教学和实施 “五个一工程” (选择一名导师,参加一个科研项目,参与一项实践活动,掌握一门技能,撰写一篇论文),夯实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构建 “五位一体”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农林院校学生 “浮” 于城市,远离山区,接地气不够,学林,但不知林不爱林,对林业事业发展前景认知不充分,不透彻,对就业前景信心不足,缺乏林业情怀和奉献 “三农” 的精神。对口就业率低,改革前林学类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仅为23%,毕业生浮城于市,不愿去山区。
目前,现代林业与传统林业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林学类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不能满足林业全产业链的多样化人才需求,对口就业率低。
农林院校林学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田间” ,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滞后于现代林业发展需求。改革之初林学类专业实践课不足15%。
大学扩招后,学生数量激增,教学资源投入和配置不足,教学条件和保障措施不到位,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教学环节监控不到位。
中南地区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水热条件良好,是国家用材林和经济林(如油茶)的主产区。但是该区域集中连片的贫困山区较多,森林资源的质量不高。我校从区域发展和林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将林学本科专业分为两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即营林(森林培育与经营)和经济林两个方向,重点支撑贫困山区特色优势产业,为贫困山区培养高素质林业专门人才。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经济林、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经理、林木遗传与育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学科方向群及教学团队,建立起了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人才市场需求相衔接的专业方向结构体系。
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以 “厚基础、高素质、重特色、精专业” 为指导来优化课程体系(见图1)。突出现代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信息技术的基础作用和林学学科新兴理论的核心作用,构建与现代林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设置涵盖资源培育、资源保护、资源环境、资源利用、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五大课程群:林业生物技术课程群、森林培育课程群、森林经理课程群、现代林业经营管理课程群、林业行政课程群;课程群下分主干课程、特色课程、自主创新课程、联合培养课程等;分类建立课程项目式管理制度,对核心专业课程的开设、教材建设、课件制作、课堂效果、内容更新等全面考核评估。在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及课程之间强调协同性;同时,以国家重点学科为抓手, “削枝强干” ,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去 “水课” ,强主课,重点加强 “森林培育学” “经济林栽培学” “林业生物技术” 等十门主要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建设,特别是强调为学生讲授最新的生产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成果。
图1 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是验证人才培养专业综合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是否扎实的试金石。通过长期实践与经验积累,构建以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生产实践、创业实践为主线的相互交叉的四阶段林学本科人才实践教学新体系。
3.2.1 基础实践课 专业认知实习(林学概论)、林业社会调查、专业劳动课等。
3.2.2 专业实践课 主要结合专业必选课 “植物学” “土壤学” “树木学” “林木育种学” “林业政策学” 等课程,开展专业技术能力训练,进行专业认知、专业调查、科研训练、科技创新等活动。
3.2.3 综合生产实践课 结合综合实习和毕业论文课题设计,开展主干课程 “种苗学” “造林学” “营林学” “林木育种学” “森林昆虫学” “森林病理学” “经济林栽培学” “森林经理学” 等实践教学。
3.2.4 创业实践课 为加强学生创业素质训练,加强与林场的联合,聘请在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讲授最新的林业实用技术;同时在林场开展各种创业大赛,开展创业案例学习和调研、自主经营和管理创业实习,将实习基地拓展为就业对接、科技服务等多样化功能,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和相关平台、条件建设;构建以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生产实践、创业实践为主线的相互交叉的四阶段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图2);构建林学专业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图3);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实施 “大学全程导师制” ,在一、二年级,学生根据感兴趣的学习方向选择理想导师(一个导师不能超过5个学生),确定好选择对象后,教师则负责学生的课程论文、生产实习及毕业论文的指导,学生能够深度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从而铺设了一条 “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的人才培养之路。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定期举办林学讲坛,为学生组织企业家论坛和成功校友创业事迹报告会;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卓越农林人才大培养项目和各类创业大赛等。同时改革毕业论文选题制度,改变以往由导师命题、学生选题制度,探索由企业命题、学生命题,导师选题,使教师与学生在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长,从而形成人才、成果、产业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 “生物链” 模式。
图2 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图3 林学专业本科人才技术技能培训体系
聚焦中南地区特别是山区脱贫攻坚对应用型林业人才的需求,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把更多的优质社会资源聚集、转化为教学资源,同时把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在产业一线、扶贫攻坚一线。拥有芦头实验林场教学实践基地,并先后与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南岳树木园、浏阳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岳阳福寿山林场、攸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攸县黄丰桥国有林场等单位合作,建立了60多个 “专家大院” 和 “林家小院” ,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示范和人才支撑。
开创了一条 “林科教” 有机结合的绿色发展通道。学校先后与湖南双牌县、攸县、资兴市、炎陵县、浏阳市以及广西、湖北、贵州、海南等林区县建立合作关系,创设校县合作模式,产学研结合,实施林科教工程。本项目实施以来,我校紧紧围绕国家林业科技创新方针、国家林业建设大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林学类学科专业自身优势,通过平台建设、科技创新、科技服务、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深化了 “林科教” 模式,拓宽了经济社会服务领域,创新了林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形成了鲜明的 “产学研一体化” 的协同发展特色,十年来,在服务现代林业方面取得一系列标志性的突破和成果,对于推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 “两型” 社会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更加贴近社会的需要,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兼具创新性和实用型林业人才,并总结出了完善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辐射示范作用明显,为我校林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嫁接整合” ,将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和林场资源合理配置,搭建资源平台。林学专业拥有较好的教学与实践平台,学院拥有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个(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学科),省级优势特色重点一级学科1个(林学湖南省重点学科),国家林业局重点一级学科1个(林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国家级实验基地1个(中亚热带林学国家长期科研实验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经济林培育与保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创新协同中心1个(经济林培育与利用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湖南省重点实验室3个(林业遥感大数据与生态安全湖南省重点实室、森林有害生物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昆虫系统进化与综合管理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原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3个(经济林育种与栽培、南方森林资源经营与监测及南方人工林病虫害防控)。
为响应国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号召,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林学专业着力开展 “3+2” 五大体系建设,即教育教学体系、教育实践体系、教育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及校园生态体系建设,整合、协调、拓展、管理全校创新创业资源,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将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打通,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同时依托林业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试点,与校内外相关学院、学科、建立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机制,为个性化、多元化人才培养建立灵活机制。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者,为更好的开展林学本科人才的培养,学院在提高教师能力,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强化质量监控过程三个方面构建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在教学方式上,开设讨论课,试点专业教学计划中讨论课总学时达到1/4以上(总学时120学时以上);并要求在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手机APP客户端、把教学大纲、教案、练习题、参考文献等资料免费对学生开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能够获取更全面的课程教学资料。开展互动式教学,将部分课程的课堂移到重点实验室、实践基地,采取师生互动式、学生参与式教学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亲身体验参与科研工作的乐趣。同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研究式、实践式、案例式教学方式;定期邀请中外著名专家学者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相关学术活动计入学时;建立虚拟现实和数字仿真实践教学平台。
制定教学科研并重、并适当鼓励教学的绩效分配方案,充分发挥绩效分配制度的导向作用,鼓励教师重视教学、以科研带动教学。同时,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建设,按照学科专业一体化思路设立特聘岗位,引进或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现代林业领域高端人才。
秉持 “以学生为中心” 的理念,构建了由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学生学情动态监测体系、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体系、教学质量常态监测体系构成的 “五位一体”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校内本科专业评估为突破口,科学评价专业水平,构建起具有林业院校特色的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体系。以学生网上评教为核心,教学督导团与教务处定期考核, “评、奖、促、管” 相结合,构建 “三位一体” 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通过自我评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建立有利于质量提升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的质量文化体系。
林业类专业实施改革以来,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林学类专业学生平均学分绩点提高0.5,带动学校学风改善和优化;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获奖145项,其中一等奖以上的国家级奖15项;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24项,学生覆盖率达80%;学生发表论文69篇,其中SCI收录35篇;林学类专业就业对口率从2012届的31%增加至2021届的75.3%,高出全国农科平均水平(45.1%);2016~2021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3.7%和95.2%,就业质量分别为85.9%和85.7%。通过用人单位问卷调查,95.2%的用人单位认为林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吃苦、实践创新能力强。
近年来,林学类专业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湖南省专利二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培育植物新品种16个、良种27个,发布行业标准6个、地方标准1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
2016年以来,团队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3人获 “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 ,1人获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1人获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人获 “全国木本油料工匠精神奖” 。
4.3.1 万名林学类人才服务南山区脱贫攻坚一线 林学类专业毕业生奔赴山区林场和林业基层,70%以上的毕业生到南方林区工作,他们心系山区、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成为绿色森林的守护神、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南方山区60%的林场、林业站、林区技术和管理干部均毕业于我校林学类专业,万名林学类人才奔赴脱贫攻坚一线,他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使近60万贫困山区林农脱贫致富。在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就有我校邵奉公、刘祖治、李长征、宁德鲁等4位林学专业校友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并荣获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称号。
4.3.2 改革成果在林业特色产业中的应用 改革成果推广应用以来,与湖南、海南、贵州等85个地市160余个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山区林业产业的创新人才,师生共同谱写了一篇篇 “科技领头,精准扶贫” 的生动故事,其中不乏一些从贫困农民到产业专家,脱贫致富的典型人物。范小良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汝城县的一名农民,一家人靠着一个锥栗园勉强生活。2013年,在我校师生的帮助下,他成立了汝城县良益锥栗专业合作社,开始了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之路。现如今,范小良一家早已过上了 “小康生活” ,他本人也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聘请的 “林草乡土专家” ,2021年,袁德义团队和范小良的 “锥栗种质创新及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获得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4.3.3 改革成果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项目的实施和推广引起了国内知名媒体的多次报道,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2016年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我校经济林方向学生致力于精准扶贫和山区致富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央1台新闻联播和中央13台新闻频道先后3次报道了我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绿色时报》等媒体先后刊载29篇学校文章报道我校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工程,《光明日报》还发表了评论员文章《科教兴农的创举》;《人民网》《中国扶贫网》《中国新闻网—湖南》《长沙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腾讯视频》等国内外知名主流媒体报道了我校林学类专业学生深入南方山区推进精准扶贫和林业产业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一是要实行无门槛自由申请转专业政策。学生从第二学期起,可不限次数、不限专业、不设门槛自由申请转专业;接收专业在事先公布的可接收数量范围内,无特殊原因不得拒绝接收学生转入。
二是要实行更为灵活和个性化的选课政策,鼓励跨专业、跨学院和跨学校选课,所获学分记入学生成绩档案,并可冲抵普通公共选修课学分。
三是要全面构建学业规划、课程辅导、选课指导三位一体的学业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精细化学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