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与生态经济
——以广州从化仙娘溪村为例

2023-03-09 02:06周娅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沙糖桔一村村民

周娅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 广东,广州 510665)

1 仙娘溪的沙糖桔种植

1.1 村庄画像

仙娘溪村是从化市良口镇长流村的一个自然村,距离广州市区125km,是广州市流溪河水源保护区域。仙娘溪村地形平坦,民居集中分布,村庄人口400余人,村里以杨姓和易姓为主,村民婚嫁丧葬等大小事宜均选择在祠堂开展。村民仍然保有 “太公田” ,太公田是村庄最早的田地,按当地人的说法,每个人的田都是从太公田延伸出去的。太公田具有保障性的作用,当出现收成不佳的时候,耕种太公田的村民需要拿出一部分粮食救济村里收成不佳的村民。此外,村民非常敬畏在村庄后山的一棵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神树。仙娘溪村已有两三百年历史,与客家文化渊源颇深,亦保留有古色古香的传统客家围屋。

1.2 沙糖桔种植

20世纪80年代初,仙娘溪村民们主要靠种植水稻和砍伐山木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90年代开始,政府为了涵养水源,保证城市用水,开始下令封山育林,本地禁止发展工业,限制养殖业,而作为补偿,政府给村民发放水源林保护补偿费。至今,村落仍保持传统的稻作文化,村民们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生计来源。大多村民基于政策支持,这几年通过政府资助的现金和贷款,已经从土砖房搬迁至新建的三四层楼的砖瓦房。

2000年之后我国 “一村一品” 进入了发展高峰期,2003年仙娘溪村所在的乡政府拿到一批扶贫款,政府与相关机构联合购买一批沙糖桔苗作为扶贫项目下到各村,要求各村种植沙糖桔。沙糖桔是广东省四会传统土特产,味甜如沙糖,其丰收时节恰逢中国农历新年,金色的沙糖桔也包含着好意头而广受欢迎,经济效益非常好。各地政府于是开始在广东省相对较为贫困的粤西、粤北地区,借着 “一村一品” 的势头大范围推广沙糖桔种植。似乎就在一夜之间,仙娘溪村民在各种帮扶政策的引导下将农业生产转型为能产生更多经济效益的沙糖桔,他们获得了政府资助的免费或相当低价的树苗、化肥、农药。当时,本地电视上天天宣传说沙糖桔是摇钱树,可以发家致富,政府也多次开展沙糖桔种植培训课程,组织村民参加[1]。在政府 “一村一品” 政策的大力推广下全村开始广泛种植沙糖桔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1.3 沙糖桔危机

根据村民的访谈,沙糖桔果树每年需要施3~4次化肥,喷10次左右农药,此外还有大量人力投入照顾树苗,4年后才有可能收获果实。农民们遇到的问题是,当沙糖桔产量还很低的时候,他们入不敷出,等到了2008年终于迎来丰产年的时候却遭遇经济危机,大范围丰收导致市场供过于求。村民们完全不了解市场行情和销售渠道,最后卖不出的桔子被成吨抛弃在路边。雪上加霜的是,在接下来的几年,由于水稻种植空间被挤占,村民们口粮需要从市场购买;四处肆虐的黄龙病导致村民们单一种植的果树一批批死去。村民却无计可施,最终只有走向城市打工谋生。到2022年春天,笔者所见,仙娘溪大量沙糖桔种植园已经荒废。

2 对 “一村一品” 的误读

2.1 “一村一品” 的由来

虽然 “一村一品” 运动的口号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才由时任日本大分县知事平松守彦提出,但有学者考察指出,无论是历史还是理论资料都显示,其来龙去脉有着日本社会长期的积累和酝酿。 “一村一品” 鼓励每个村或者社区可以通过一些具特色的产品识别自己,于是充分利用在地现有资源进行生产与推广,促进自己本土品牌的形成,最终促进农村社区发展。为了酝酿这场产业化运动,日本经历了从最初注重特色作物种植,到着眼于经济结构调整的人才资源培养,以及新社区运动(New Paradise Community),注重建设、经营农村文化园地,建设和谐社区[2]。

大分 “一村一品” 国际交流促进委员会提出他们的口号是: “让我们在现有的条件下一起努力[3]。” 我国在介绍大分经验时,也强调 “一村一品” 的首要原则是 “立足本地、放眼全球” 。这都与我们常说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不谋而合,从本地自然生态环境和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来谋求与自然相和谐的经济与生活方式。

2.2 “一村一品” 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政府非常看重 “一村一品” 的推动,2006年中国农业部强调,发展 “一村一品” 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各级农业部门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也是把工作重心下沉到村、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战略基点[4]。当年,全国有17个省区市建立了发展 “一村一品” 的工作机制,有11个省区按照本地 “十一五”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制定了发展一村一品的具体规划。2019年中国农业部开始推广 “一村一品” 示范村认定工作[5]。

但是,农产品生产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条件,各地能够打造出来的 “一品” 也应该不同。这 “一品” 不应该是凭空想象或完全基于市场被创造出来的,更不能来自于政府有关部门自上而下的选择,而更应该是基于当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日本大分县, “一村一品” 的选择完全由本村或本地区的居民自主来判断和决定,并进行创新和技术研究,最关键的是产品要最能体现当地优势。有学者在对大分经验作深入了解后提出,可以通过以社区为基础的内生运动来振兴地方社会,这意味着村民或者社区居民的主体性理应受到重视[6]。

2.3 站在市场经济之中的农民

生存经济时期,人们的生产和经济活动并不完全是为了商品交换,而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者经济单位的需要,人们掌握自己的生存、生活自主性。当进入商品经济配套的发展话语体系中,农民被塑造成了物质上 “贫困” 、精神上 “匮乏” 、知识上 “落后” 的群体[7]。最终的发展后果是,农民被迫进入市场,生存资料商品化,粮食、种子、灌溉、电力、教育、医疗等都需要依赖货币交换,自然沦为资源,社区关系网络破败。

在仙娘溪的故事中可以看到政府和市场联手打破了以往自给自足的乡村生活秩序,并通过媒体的宣传和强化,人为地创造了村民们贫穷的处境和感受,鼓励村民发家致富,最终又由政府根据市场的信息将并非本地品种的沙糖桔强行推给农户进行种植。在这个过程中,本地资源被忽略,村民的主体性没有得到认可;而农民们不了解市场运作,数年辛苦劳作不仅没有获得应有的收益,还导致生计困难。最终,大量人口需要外出务工导致社区人口、关系被改变。而更严重的还在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单一种植沙糖桔的后果是,土地贫瘠,果树深受疾病困扰。

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相信市场化、商品化是社会进步的象征,能够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但与仙娘溪同样的故事笔者在泰国北部的皇家项目(Royal Project Foundation)中也曾看到过。当地的克伦族村落因为政府免费发放的百香果树苗、化肥、农药而进行大面积种植,最终因为市场行情的变化而遭受巨大损失。这都促使我们在借鉴其他案例和经验的时候,必须首先去理解和研究其背后的理念及可操作的方式方法。

3 回归生态文明的经济学思考

世界各地都存在许多类似的故事,基于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和新自由主义导致了社会和环境的多重危机。危机的出现,激发了世界各地的人们积极寻求替代性的经济与社会生活方式,从生产、消费和企业组织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并重新思考什么是经济,以及人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基于笔者的学习经历,这些年来陆续接触到许多不同的另类经济或社会运动,包括但不限于社会团结经济、慢食运动与慢经济等,而这些另类经济尝试的共同之处,大家都在回应主流经济与发展模式之下,空前的各种社会、生态、文化和自我认同危机。这些实践和探索激发了我们进一步回到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的思考。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以发现以上各种不同的另类经济、社会运动,虽然有着不同的命名和叙述,但它们也都有着共同的关注和理念,这些关注对于我们重新思考农村的生态与经济至关重要。

3.1 对全球化与工业文明的反思

社会团结经济、慢食运动与慢经济等实践和理论,都源自20世纪70~8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对于自然和能源问题的关注而产生,大家都期待能够从本地出发去回应生计被破坏,社会结构性不平等带来的诸多问题——人的物化,本土文化的消亡,地方风貌的变化,自然资源的破坏等。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超越现代工业文明,去建设一种崭新的文明。而生态文明是以生态学指导建设的文明,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进化[8]。如果不从观念上寻求突破,我们无法解决当今生产、生活方式及物质主义、发展主义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困境。

3.2 重新思考人与人、人与社区、人与自然

社会团结经济、慢食运动与慢经济、佛教经济学等实践和理论都主张回到关系的脉络中去寻找出路,重新思考人与人、人与社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并进一步反思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观与发展模式。团结经济相关规范通常包括以下要素:集体所有权、互惠、再分配、结社、社会效用、利润共同化,以及民主的自我管理。而这些要素背后所追求的价值包含了参与、合作、共存、信任。在慢的哲思中,慢食运动注重人与土地的连接与文化的自我认同。必须把整个社会生产活动严格限制在地球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极限之内,才能缓解各地生态经济的尖锐矛盾,实现马克思经济循环理论中提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3.3 重视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本土文化

文化是人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基于人类的共同生活,经历世代的实践和积累所形成的关于衣食住行等的所有活动、知识和经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有本土智慧都是从我们身处的泥土中生长出来的,它会在我们面对困惑和挑战的时候给予启示。当生活和生产模式打破了原来的自然生态平衡时,危机就会出现。慢食运动的实践回应着这样的一个基本认知;团结经济也相信从本地出发的多元实践才能让团结经济最具有生命力。

3.4 强调对人的关注及赋权

最后,社会团结经济、慢食运动与慢经济等,都强调关注人,关注对人的赋权,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在大自然、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位置,了解自己的使命和天赋,过着有尊严的、内在和外在、精神和物质平衡的幸福生活。日本的 “一村一品” 与团结经济强调村民或成员的主体性。个人运用和发挥他的才能,并通过和他人共同劳动来克服利己主义,并带来自己的基本生活所需,过一种有节制的生活。

4 仙娘溪的生态经济实践

当沙糖桔一步步把村民拉向无尽的深渊时,一些村民们开始思考从本地出发往后的出路究竟在何处。

4.1 本地资源的重新审视

4.1.1 生态种植与加工 在沙糖桔接连染病的情况下,30年前种植的无人打理的青梅树却每年产量颇丰,且完全无需任何化肥、农药。村民们和驻村社工一起成立青梅生产小组,将生态种植的青梅加工成甘草话梅、青梅果酱、紫苏梅干、梅精、梅子酵素、青梅酒、青梅醋、梅汁,通过国内CSA网络进行销售,增加村民收入[9]。

4.1.2 乡村旅社妇女互助小组 仙娘溪8位妇女从2010年开始组成互助小组,将空置的土砖房重新修缮,以乡村旅社的方式接待营业。从最初完全不会记账,到妇女们互相依靠,相互学习,合作劳动、经营,最终成为集城乡互动活动、生活体验、休闲住宿、生态农家餐饮为一体的合作社。收入帮补了家用,也积累了社区公益金,在节日里会给村里的老人和孩子送礼物,也支持修桥、造路、植树。

4.1.3 青年小组 一些青年人选择加入了生态种植、加工小组;一些青年人因为善于和城市居民交流沟通,成立了自然文化导览小组。导览小组的青年人深入追寻自己祖先的历史、本地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他们对传统客家围屋新龙围进行翻新,将其作为青年人活动的场所。

4.1.4 连接村民的公共空间建设 村民几年前修缮了村里的祠堂,使之成为村民聚餐、庆祝的地点。在2018年,村民们集全村之力与建筑师们共同改造了村里的空地——村民广场。他们并没有选择去市场上购买建材和雇佣劳力,而是由青年小组的村民们、建筑师发动全村村民共同参与设计和建设,使用传统材料、废弃材料和附近小溪里的鹅卵石进行铺地。村民们共同的劳动投入,让每个村民都对建成的广场具有深厚的认同感,也让每个村民为自己的村庄感到骄傲。而这种团结、合作与认同,也正是这个村庄数百年来传统的延续。当村民们走到一起重新去发现乡村价值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广场也成为时代变迁和村民精神追求变化的体现。

4.2 关注生产、生计、生活、生命与生态的经济实践

仙娘溪的故事还在继续,经历了 “一村一品” 和市场危机后,如果现在有机会去这个村庄的话,来访的客人能体验到别样的乡村风味。早上,客人可以参加青年人的乡村导览熟悉村庄的历史和风貌;中午客人能够品尝妇女小组用本地食材精心料理的午餐;下午客人可以跟着生态种植小组的村民去青梅林爬山,梅花开的时候就像是整座山覆盖了白雪,四月份青梅就成熟了,可以去村民家里品尝他们做的梅子汁和青梅酒;晚饭后客人可以去村民新修的广场上和村民们一起跳个广场舞;晚上,客人则睡在乡村旅社的泥砖房里,体验一把地道的生态传统建筑,连客房的家具都来自于村民的老物件;第二天离开的时候不要忘记去参加村里老人们摆卖的小农墟,带上一把他们自己晒的菜干和地瓜干。

从仙娘溪2010年至2019年小组年度收入报告(见表1)来看,虽然沙糖桔仍然是部分村民们很难割舍的生计来源,但与此同时他们也通过自己的参与和劳动,获得了其他更多样化的可持续生计来源。

表1 生计项目成效一览表(单位:万元)

从仙娘溪的故事出发,思考整个过程中村民小组的合作、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以及村民如何看待自己的个人成长和村庄,我们看到了生态文明与经济的可能性与希望所在[10]。在此,以对村庄的观察和思考作为本文的结束,也希望能对各种在地化的本土经济实践有所启发。正如凯特·拉沃夫所说,反思经济学不是要找到正确的经济学,而是要选择或者创造一种最适合我们目的的经济学——能反映出我们面临的大背景,秉承的价值观,以及目标的经济学。

第一,以优势的眼光看问题,从社区的本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出发,寻找多元的可持续生计。如果简单的以经济指标来衡量还没有城市化的乡村,将很容易陷于各种问题意识而认定这样的乡村等同于落后。但是转换一个角度,从发现乡村、社区的本土优势资源出发,情况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11]。

第二,重视血缘社会与农耕社会的互助传统,注重村民的自主性。仙娘溪是非常典型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自然村落,承袭着农耕社会的互助传统,这也是村民们合作的基础所在。尊重村民们的自主性,鼓励他们民主的参与社区生活,共同做出决策,培育真正属于村民自己的组织[12-14]。

第三,保育乡土文化与传统智慧,珍视社区的自然资源,向大自然学习。尊重当地生活知识,尊重村民的生活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都完全离不开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以自然为师经过世代的实践才得以习得,这也应验了中国一句俗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最后,关注和尊重每个人,建立一个能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和连接的社区。好的生活,物质并不是最主要的评价标准,需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需要有时间去关爱、互助、投入社区生活。良性的社会环境、制度和文化也能鼓励和促进着人的整全的发展。一个幸福的社区,不仅每个人都可以从事有意义的工作,充分就业,并且可以在工作的过程中,得到真正的成长,彼此成就,有所归属。

猜你喜欢
沙糖桔一村村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一村一品”助农增收
广西:荔浦举办第六届沙糖桔王争霸赛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沙糖桔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一村三英烈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虚惊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