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学生主体 注重体验感悟
——苏科版心理健康教育五年级第17课“拥抱生命”案例分析与反思

2023-03-09 09:57江苏省南京市长平路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情绪生命

江苏省南京市长平路小学 田 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体验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否取得实效以及取得多大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是否产生真切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急于完成教学流程,以灌输式讲授来取代体验活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认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觉察自身的情绪变化,积极感受内心,从而生成感悟,主动反思自我,注重同伴支持,最终实现心理成长。

案例一:巧设递进式问话,引导情绪体验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有梯度的、开放式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厘清思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有话可说。

师:同学们可能都有养蚕的经历,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回顾蚕的一生。在观看过程中,请同学们重点关注自己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

(生观看2分钟的动画视频)

师:蚕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当看到新出生的蚁蚕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1:我看到新的生命诞生,感到很开心。

生2:我有点兴奋,盼着它们快点长大。

师:当看到生命的诞生、看到生机和活力时,我们的情绪是愉悦的。当你知道,蚕结茧吐出的丝,可以制作服饰时,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生3:我很佩服它们,小小的蚕可以有这么大的作用。

师:我们发现生命是有价值的时候,产生了欣喜和自豪的情绪。你看到蚕蛾产完卵即将死去时,心情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4:我有点伤心,想起了自己养蚕的过程。

生5:我也是,感觉心里面缺了点什么,情绪有点低落。

师:当我们看到或者经历生命的离别,就会产生低落的情绪。最后一句,来年春天,又有一批新蚕出生了,你的心情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6:我又重新开心起来了,因为又有新的生命和希望。

师:当发现生命会有延续时,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我们的情绪又变得正向积极了。你可以用手势比画一下这种情绪的变化吗?

(生做起伏的手势)

师:如果联系到生命这个话题,这样的曲线又代表着什么?

生(齐):生命的变化。

学生通过教师一连串递进式提问引导,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变化,表达的维度也是多样的,如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的联系。这些都有益于学生初步体会生命成长中变化的意义,并逐渐清晰对生命历程的认知,为后面教学环节中坦然接受生命的逝去做好铺垫。

案例二:巧用句式学习单,优化分享体验

在心育课堂中,学习任务单是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进行自我探索、投射内心世界、分享同伴经验的一种有效载体。

师:相信此刻,你们一定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那就写下来吧!

学生根据活动要求,填写卡片(见图1)并进行全班分享。

图1

生1:生命是脆弱的,生命是不断变化的,生命更是精彩和美好的。

师:你联系了蚕的一生,真棒!

生2:生命是珍贵的,生命是坚强的,生命更是无价的。

师:你的回答让我们感到你充满了力量。

生3:生命是渺小的,生命是有活力的,生命更是神圣的。

生4:生命是轮回的,生命是宝贵的,生命更是令人敬畏的。

生5:生命是快乐的,生命是有价值的,生命更是伟大的。

生6:生命是短暂的,生命是跌宕起伏的,生命更是温暖的。

教师逐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的正面点评,对学生答案的本身不回避、不评价,尊重学生当下的生成,在总结时进行适当引导,如“你的认识很有深度”“你发现了生命特征和价值”“你发现了生命的积极意义”“你的回答让我们感受到你的勇敢”等。

第一轮试教时,教师只是简单地列了学习单“我感受到:生命是 的”。在试教后,出现了两个现象:一是大多数学生只填写了一个关键词;二是绝大多数关键词都属于负性的词语,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没有被开发出来,分享内容也都比较单一。于是,教师将学习单添加了两个句式填空,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表达生命的特征和意义,实现了学生分享环节的精彩纷呈,优化了学生的同伴经验分享体验。同样,教师还将此设计方法迁移到本课感悟生命环节的“我对待生命的态度”学习单上,也达到了较好的活动效果(见图2)。

图2

案例三:巧编故事台本,强化角色体验

在心育课堂中,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适当的解决方法,进而使学生通过自我观察与分享讨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提升生活能力。

师:我邀请同学们共同创编一则小故事,通过演绎,亲身体验一下生命的历程。(见图3)

图3

阅读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台本素材,进行组内分工合作,现场创编和角色扮演(加上旁白,每组6个角色)。

这个环节,教师创设了角色扮演的情景,尝试用句式填空的方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编创台本,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本位的课堂体验。此外,小组分角色合作完成,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与同伴商量选择角色,如生性敏感的学生可以选择台词较少的角色。同时,各小组的台词也会呈现出学生对不同角度的理解和更多维度的思考,引发同伴之间的共鸣。

体验是情境陶冶与内心感悟的有机融合,是基于经验与直觉的内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体验作为心理建构的桥梁,关键在于它能激发心理的内化机制,在内化过程中信息生成与建构,促成心灵的成长。

一、面向全体,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注重学生自身体验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外在物质力量内化为学生心理品质的基础。本节活动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促进学生提升对生命价值的认知,树立科学的生命态度,不断修炼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一轮试教时,教师以成人的身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通过观看《蚕的一生》视频和聆听教师朗读寓言故事,能够准确感知生命的价值意义,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对生命的特质仍局限于“要珍惜的、要保护的”,很难去思考生命的价值意义。于是,教师果断删除寓言故事,改为继续以“蚕的一生”为素材,在创编台本时,专门设计了“台词填空”环节,把自我生成的空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同伴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索和表达生命的价值意义。最终,学生在完成“我的生命态度”学习单时,形成了“我想做一个有价值的人”“我要像巨人一样勇敢”“我要善待生命中遇到的动物、人和事”“我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创造美丽的世界”“我要和家人天天快乐地在一起”等积极向上的感悟,笔者相信学生也会逐渐把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渗透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

二、精巧设计,顺应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情感经验要素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因此,学生的心理成长在某种程度上是其情感的蜕变过程,学生在一系列体验活动中,面对许多现实问题,通过讨论、解析、发掘、认知,获得了丰富的心理体验,其情感也随之变化,这种情感外化变化,标志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也在不断提升。

以本节课为例,教师首先在“感知生命”环节紧紧围绕现实情境,一边归纳学生的情绪感受,一边抛出向纵深发展的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同时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还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唤醒学生的潜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此外,教师除了给学生自主编写台本的机会外,还巧妙地根据小组的人数设计了相同数量的角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充分尊重不同类型学生的意愿。在参与体验活动时,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选择,保证了学生都能“跳起来摘到桃子”。

三、渗透技术,关照师生互动的“心理味”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主体——发展性”教育,强调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尊重、理解与信任的关系,教师的“助人”最终是为了学生的“自助”。虽然不同于心理咨询,但是在心育课中师生互动也可以通过融入心理咨询的技术,体现心理课的学科专业性。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笔者认为在师生互动中教师也可以多使用非语言行为技术。

以本节课为例,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和分享交流时,始终坚持运用目光注视、倾听和鼓励的方式,这样可以较好地营造师生互动中亲切和鼓励的氛围。“你愿意做第一个,真勇敢!”“你思考问题很全面周到。”“嗯,继续说下去。”“今天你表现得真好,可以再继续分享吗?”“你愿意试一试吗?”这些对学生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时,教师则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绝大多数时候进行的提问是开放式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探索才能解决问题,如“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到了什么”“你会怎样表达”。教师在教学中对技术的运用,是展现心理教师专业性重要的一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创设与现实生活相似的问题情境,通过多层次的体验活动启发学生去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建构知识、生成意义、发展能力。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情绪生命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