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深田小学 邱雨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的“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中,设立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拓展型”任务群中有“跨学科学习”,具体表述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面对这一全新的学习任务群,一线教师该如何展开教学呢?结合课标中对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定义,我们可以抓住四个关键词对其进行解读。
第一个关键词——领域。学习的领域需要拓宽,表现为语文学习的跨时空。“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说明这一学习任务群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应涉及校内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另外,学生不应只在规定的时间学语文,也要在非计划的时间学语文,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是跨越一定周期的,并非一两节课可以实现学习目标。
第二个关键词——活动。语文学习除了听、说、读、写四项常规活动,还应开展梳理、探究、实验、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跨学科学习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强调“做中学”。因此,将主题、内容、任务转化为学习活动,是实现跨学科学习的关键。
第三个关键词——运用。跨学科学习更注重实践,重视在具体的情境、真实的任务中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提升整体运用水平。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要面临许多复杂问题,而解决复杂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跨学科学习把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脑海里形成一种思维框架,并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运用它解决难题。
第四个关键词——本位。跨学科学习无论怎么学,都不能离开根本,即学语文,学习活动是以语文学科为本实现跨越。学科的本质要凸显,本位要捍卫。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中的系列任务,究其根本是语言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语文实践训练,借助媒介迁徙方式,将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课本剧、音视频等加以呈现,共同为完成核心任务服务,建构出融合多学科的语文实践活动场域,从而实现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高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除了以上四个关键词,针对跨学科学习,我们还需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辨析,助力一线教师更深入、更清晰地理解。
第一方面:多学科VS跨学科
跨学科学习的本质是整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凸显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的优势:语言是各个学科不可或缺的知识载体和思维工具;思维又是各个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审美更在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中占据主要地位;文化则容纳了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由此可见,语文学科可凭借自身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特性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与此同时,“跨学科学习”不等于“多学科学习”。并不是在一个学习项目中涉及多个学科,就属于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的“跨”,意指学科之间的交融、嵌入、协助、共享、迁移,而不是学科间的拼凑与累积。
例如,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之“设计班徽”,并不是进行文学、设计学、美学的分项研究,而是在“精准合理创意设计”这一目标之下,综合语文、美术、道德与法治等各学科知识,进行统整式探究学习。另外,设计班徽可以个人形式参加,也可以小组形式参与。在小组这一共同体中,有的学生擅长美术,可以进行设计和绘画;有的学生擅长语言文字,可以撰写班徽介绍词;有的学生擅长搜集整理,可以广泛征集班级文化元素。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共同体的分工协作是互补式学习,从而达到跨学科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方面:学习过程VS学习结果
跨学科学习如果仅是以最终成果判定其有效性,那么过程也许是流于形式的。而跨学科学习的过程才是学生学习最珍贵的部分。学生面对真实情境下的复杂问题,借助跨学科学习,自主建构对未知学习领域的认识,从而获得学习结果。跨学科的学习由于时间较长、跨度较大、融合学科较多、对学生自主能力要求高等客观因素,并非每次都能取得完美的结果,但是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也不能否定“学习的真实发生”,因为学习过程中的学生阶段性学习表现,也算是学习成果的一部分。在学习活动开展的每个阶段进行表现性评价,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任务过程中不断修正、改善。有了这样的时时监测、评价和反思,对学习的结果也有益。即使本次跨学科学习任务全部结束,学生也能针对未达到预期的结果进行反思、改造、重新加工,让自身学习再次升级。
例如,在“设计班徽”学习任务中,学生经历设计草图、探索寓意、班徽展览、集体投票的整体活动过程,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组织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那么,即使设计的班徽不能在投票环节胜出,学生也能在学习任务统领下,完成各项学习活动,这是极具学习价值的过程,是跨学科融合的过程。当“设计班徽”学习任务结束后,学生可以借助项目反思单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复盘、反思、总结。如果学生能从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自我改良与提升,就能获得更佳的学习收益,从学习任务中获取的语文学科能力将极大助力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在此期间不断呈现螺旋上升式发展。
以“跨学科语文创意作业”(五年级卷)中的设计为例,对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进行实践探索。首先,研制团队将第三学段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学习主题定为“艺术让生活更美好”。即以语文学科为基础,跨越美术、音乐等学科,融合学习。本案的具体学习项目为“方寸间的创意”,采用“做中学”的基本逻辑,着眼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将主题、内容、任务转化为学习活动,最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具体设计如下:
方寸间的创意
马路上遛遛,书架上看看,商场里逛逛,你会发现各式各样的标志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作为符号化的语言,简洁无声地传递着丰富的信息。每一个“方寸间的创意”都饱含着设计师的巧思。就让我们展开一场标志探秘之旅,去一一了解吧!
[活动过程]
1.拍摄放学沿途所见各种标志,根据用途和含义对标志进行分类。
2.观察思考不同类别标志中的图形、文字、用色等方面的特点,并与家长、朋友们探讨交流。
3.把印象最深的标志临摹出来,分析标志设计的优点。
4.观察此标志,思考其表达含义,分析标志传递信息的优点。
[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
1.能对艺术产生兴趣,欣赏生活中的标志的创意之美。
2.能通过多种信息渠道搜集资料,体会标志的文化内涵,尝试创作标志。
学习项目:
项目作业一——阅读与鉴赏
资料一:标志是一种有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标志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文字、图形和数字的组合,也可以单独采用文字、图形或数字。标志有主题明确、简洁明了、图案凝练的特点。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就是经典之作(见图1),它将中国书法、拓印技艺与体育融合在一起,红、黑、白三种简单又鲜明的色彩相得益彰。例如:底色是红色,象征着中国最庄严的色彩,中国印来自古代印章中的“随形印”和“肖形印”。小篆体的“京”字配合奔跑的“人”,线条极其有活力。汉语拼音“Beijing”和“2008”则说明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
图1
2000年悉尼奥运会会徽中含有回旋镖、太阳、岩石、蓝色港湾、金色沙滩、红色内陆、白色空气等元素(见图2),这些容易使人联想到澳大利亚风貌。三支土著人狩猎用的回旋镖组成了奔跑运动员的形象,上方的帆形图案取意于悉尼歌剧院顶部的波浪图案,也象征燃烧的奥运圣火,展现了充满活力的澳大利亚风貌。标准字“Sydney 2000”的非正式手写风格,则符合澳大利亚人闲适惬意的生活方式与开放友好的性格。
图2
资料二:标志,按照表现手法可以分为具象型标志和抽象型标志。具象型标志可以分为人体造型、动物造型、植物造型、器物造型、自然造型等。具象型标志忠实于再现事物的形态,人与人的沟通不仅限于文字和语言,有时候动作也可以传递信息和情感。(见图3)
图3
比较分析:阅读资料一,查找相关资料,分别说说图1和图2这两个奥运会标志的异同点。
评价鉴赏:资料一中的两个奥运会标志,你认为哪个部分设计最有创意,并阐明理由。
创意运用:尝试用身体大致模拟资料二出示的表示运动的动作,有依据地猜测其代表哪些奥运项目。
项目作业二——表达与交际
以“班级”为主题,和小伙伴一起进行头脑风暴,自由联想和讨论与本班文化和精神有关的元素(图片或口号),最后将所有想法绘制成思维导图。
项目作业三——梳理与探究
班徽是一个班级的标志,代表了班级的形象。学校将举办班徽设计大赛,请你和小组成员一起商量,共同设计一枚符合班风班貌、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班徽,并附上设计说明(解释各个部分所代表的含义和象征的具体事物)。
以上案例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牢牢把握新课标中几大学习活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和“梳理与探究”,在坚持语文学科本位的基础上,打破学科间壁垒,在学习目标中提取概念,用于统领整个跨学科学习过程。
从根本上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跨学科学习,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学生的生活是完整的,解决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是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因此,跨学科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值得一线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实践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