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涛
(苏州市太湖旅游度假区消防救援大队,江苏苏州 215166)
我国商业综合体等公共性较强的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建筑火灾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消防救援等部分发展速度非常快,使得国内火灾事故发生起数和火灾损失呈下降趋势。同时,随着建筑行业设计人员和施工企业综合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设计和建设安全性不断提升,同样对提高建筑消防安全有着促进作用。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建筑消防安全管理体系较为成熟,不仅设置专门的火灾保险及重建资金,同时针对消防隐患,提出BFSEM的方法,从而提高了消防安全监管效果。本文在研究商业综合体建筑消防安全策略的过程中,主要将重点放在通过优化建筑设计来降低火灾发生概率上,通过全面的建筑消防设计,提高建筑本身的防火性能,从而提高建筑安全性。
商业综合体是将城市中商业、办公、居住以及文娱和餐饮等组合构建成为相互依存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建筑。商业综合体的特点较为明显,主要分为内部特点和外部特征[1]。其内部特点体现在建筑空间较大,并且内部功能较为复杂,不同功能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外部特征主要为综合体建筑与公共交通的联系较为密切,如部分建筑的地下建筑结构直接与地铁出口连接。同时,建筑外部设计往往具有本体特色,或整体形象结构较为特殊,使整个结构较为复杂。如成都的万象城退台设计等,具有鲜明的建筑特色。
商业综合体由于规模大且业态复杂等特点,内部的消防安全风险相对较大。火灾危害的特点主要为:(1)火灾隐患较多。商业综合体功能较多,大部分综合体中含有餐饮以及娱乐等业态,如果在建筑设计和安装时,缺乏消防设计,且管理不严格,会使火灾发生概率不断增大[2]。(2)火灾蔓延速度快。商业综合体内部空间较大,且含有大量的电气设备,同时建筑结构开放性强,缺少封堵结构,无法阻挡火灾的蔓延。(3)逃生疏散难度较大。建筑内部空间大且较为复杂,内部人员与游客的容量较大,在发生火灾后,需要依次通过疏散楼梯向室外转移,整体路程较长且人员多,难以提高疏散效率。
通过对建筑进行消防安全评估,进一步了解建筑物中的消防安全隐患,不仅能为建筑消防安全制度的完善提供支持,同时能够全面提高对建筑消防风险的了解,强化建筑消防安全规划管理,保障建筑实际安全。在建筑消防安全评估过程中,应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以及适用性原则,针对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测量和分析,以保障数据采集的真实性以及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具体评估时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物消防安全流程
具体评估计算时,可以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计算分析。
为提高商业综合体建筑消防安全性,应制定较为完善的消防安全评估管理制度。通过健全制度管理,加强对火灾隐患的把控,强化消防策略的实际作用效果。
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消防安全评估结果,针对商业综合体建筑中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制订相应的整改和应对方案,降低火灾的发生概率。结合建筑内部结构等情况,制订消防救援、疏散方案,提高火灾发生后的安全转移效率,降低火灾带来的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构建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并完善建筑消防管理工作。针对商业综合体建筑内的不同情况,提高消防安全制度的精细化管理水平,组织专业的消防安全检查小组定期对建筑内部进行全面的检查,排查出安全隐患,按照制度管理要求处理,全面提升消防安全性。
加强商业综合体建筑的灭火救援能力有利于降低建筑内部损失,在第一时间内发现火灾,并做出正确的应对,能够及时避免火势增大,加快疏散,保障消防安全[3]。因此,商业综合体建筑管理人员应积极提升自身的消防灭火救援能力。首先,加强消防灭火相关培训。在综合体建筑中有大量的商家、办公人员以及住户,借助网络组织防火理论培训,同时增加实践锻炼,要求建筑内人员均能够掌握基本的消防灭火知识,使建筑内部的人员能够“见火不慌”,并且达到“抬手就灭”的状态。其次,定期组织消防演练,邀请专门的消防单位到现场指点,提高建筑内部的疏散效率。最后,完善建筑内部的消防基础设施,要求各商户和办公场所等区域均准备充足的消防设施,如灭火器、紧急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排烟系统、防火门、应急照明灯,同时储备防火毯、防烟面罩、逃生绳等,以提高火灾逃生的成功率。
为进一步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效果,应积极落实消防监督管理责任,一方面,加强建筑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另一方面,积极创新应用新型监控技术,提高火灾识别及消防管理效率。由于商业综合体建筑产权较多,在管理时难度相对较大,因此,相关负责人可以专门成立相关的责任部门,对建筑的消防管理负责,由其负责制定相应的消防安全制度及措施,保障建筑安全,同时对建筑火灾及相关损失负责。在商业综合体建筑中全面覆盖监控网络,针对不同类别的火灾隐患,设置相应的报警和切断装置,如燃气阀门和电路开关等,由网络控制自动调整,全面加强建筑消防安全。
4.4.1 总体建筑规划设计
商业综合体建筑消防总体规划过程中,主要设置内容包括建筑防火间距、消防车道和扑救场地设计等。设计人员应充分结合建筑实际情况,合理构建消防策略,进一步优化消防管理质量。在设置消防车道时,应按照建筑设计执行,在建筑物的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 m时,应设置消防车道,使消防车能够顺利穿过消防建筑。在建筑物总长度超过220 m时,应注意沿建筑长边部分设置消防车道。在建筑物中任意一个楼层面积大于5 000 m2时,应设计环形消防车道。设计消防车道时,需要控制其与建筑物的距离,一般在5~10 m,若建筑物内人流量大,需要设置集散场地,如图2所示。
图2 消防车道示意图
设置消防扑救面,确保消防车到达后能够有充足的场地实现快速灭火救援工作,在商业综合体建筑底部设置扑救面,扑救面应保持视野开阔,周围应避免设置高度大于5 m的裙房建筑,以免影响消防观察效果。扑救面的边长一般为建筑边长的1/3,同时长度和宽度应超过15 m和8 m。
调整建筑消防间距。一般情况下,消防间距需要根据建筑的高度进行控制管理。一般情况下,建筑消防间距应大于13 m。
4.4.2 建筑平面消防设计
平面消防设计能够提高整体建筑中消防设施的布置情况,有利于加强对火灾隐患的控制效果。在平面布置时,首先,明确消防功能布局。在商业综合体建筑中,包含不同业态情况,每个企业对自身店铺和室内装修有相应的要求,为提高整体建筑平面设计中的消防质量,应划分不同的防火区,并明确相应的消防设计。划分建筑结构,每个子项目防火结构的最大面积为4 000 m2,在划分后,计算每个区域的营业厅或住户的人数,合理调整防火结构的实际面积,并设置严格的疏散通道。结合建筑设计相关规范的要求,建筑面积内的人数计算方式为:
人数=每层营业厅建筑面积×折算值×疏散人数换算系数
不同楼层换算系数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结合折算系数和建筑面积等因素进行计算,得到营业厅中的人员密度标准,如表2所示。按照人员密度要求调整场地面积,控制人员密度,以提高实际的消防安全。
表1 建筑营业厅疏散人数换算系数
表2 营业厅人员密度标准
4.4.3 建筑立面消防设计
建筑立面消防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设置防火分隔和灭火救援两方面。大部分商业综合体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部分存在购物中心和餐饮场所的建筑中,为保持良好的观赏性,一般会选择玻璃作为主要分隔材料,密封性较弱,在发生火灾无法阻止火灾蔓延。因此,在进行防火策略设计时,应在立面上增设灭火救援窗以及消防通道,在无法提高分隔效果的情况下,提高灭火救援效率,以此降低火灾影响。
综上所述,为降低商业综合体建筑受到火灾隐患的影响,应科学制定消防安全策略。一方面应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另一方面应优化建筑消防设计,有效排除火灾安全隐患,降低火灾发生概率。同时提高火灾救援便捷性,减少火灾带来的威胁,保障建筑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