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多维资源 助推课程生发
——以“春日‘竹’迹”班本课程为例

2023-03-09 06:47黄雨薇
好家长 2023年2期
关键词:班本竹笋竹子

文 黄雨薇

课程生发需要一个契机,这个契机的发起者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幼儿。课程创生是师幼共同学习的过程,教师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转化为幼儿可以研究的问题,从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课程实施中,幼儿会根据探索的需求,主动寻找周围的多维资源。本文围绕班本课程“春日‘竹’迹”,就如何合理利用身边的多维资源进行阐述。

一、前期梳理,可用资源心中有数

资源是多维的,教师要有前瞻性,预判资源的种类和价值,追随幼儿的兴趣点生发相应课程。根据这一支架的观点,我园在生发班本课程时,以幼儿园为圆心,辐射半径3 千米,有意识地联结园内外各类资源,囊括了自然、人力、物力等多个维度,用敏锐的眼光搜寻并罗列了相应的课程资源,形成课程资源地图,并制作了三维的课程资源地图,帮助教师直观地了解周围的可用资源,通过班级内部的课程审议,分析筛选各类资源的价值和可操作性,将其利用合理化、最优化。我园希望幼儿能亲临与“竹”有关的场域,经常与“竹”有关的自然、人文资源交融,调动多感官深入体验。只有让幼儿的思维灵动起来,课程才会更有生命力。

我园协同家长一起搜索、盘点周边的资源,组织有竹林旅游经历的幼儿提供照片和经验分享;鼓励幼儿和爸爸妈妈尽可能一起去寻找身边的竹林,去古镇、民俗馆了解竹子文化,寻找竹子的身影;通过网络途径发现各种竹编工艺品,初步了解竹简的由来和非遗项目“留青竹刻”;在园内发起竹制品征集活动,以布展的形式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手工艺和雕刻文化的博大精深,萌发幼儿对未来的憧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园将这些资源按照自然、人力、物力、文化、网络资源进行分类,形成关于班本课程“春日‘竹’迹”的课程资源地图,更好地助推幼儿深度学习和探究。

二、幼儿为本,追随幼儿的兴趣

“儿童本位”理念决定了班本课程应源于幼儿的生活,尊重幼儿的自由。因此,资源的选择应从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出发。幼儿的问题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竹笋”为班本课程生发提供了最鲜活的资源。我园及时追随幼儿的兴趣,以“竹笋”为切入点开展项目研究。当幼儿对幼儿园“秘密花园”中的竹笋产生探究兴趣时,我园及时抓住了这一自然资源,对小竹林进行深入探究,挖掘泥土中的竹根、竹笋,联结幼儿周边的竹林,引导幼儿去社区、公园、古镇探索,通过观察、对比、调查,发现竹林的小秘密。

当幼儿对“竹子可以用来干什么”产生兴趣时,我园引导幼儿在班级、幼儿园、家庭寻找竹制品,并由此生发了亲手制作竹制品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园、家庭中的竹制玩具、工具、装饰品等都成为幼儿观察、学习的资源,成人成为幼儿的采访对象。幼儿带着好奇心与兴趣和这些资源互动。

随着课程不断衍生,我园进一步认识到,幼儿的探究具有不确定性,是没有现成文本教案可以参考的。教师只有追随幼儿,研究幼儿的兴趣,研究幼儿的话题,研究幼儿的经验,研究幼儿的需要,为幼儿提供符合兴趣需求的课程资源,才能让班本课程真正立足于幼儿,促进幼儿自然生长。

三、因地制宜,多种途径巧选资源

生活即课程,经历即学习。随着班本课程的不断孵化,预设的课程资源地图也为实施班本课程提供了一些参考,但这些资源并不是幼儿学习的最终结果。在选择与班本课程相关的课程资源时,我园因地制宜,增减与当下活动息息相关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方便易得的资源,让资源真正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服务。

作为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幼儿园自然环境、资料室、图书室是教师和幼儿获取资源的首选地点。我园带幼儿去资源库寻找各项活动材料,在全园范围内收集竹制品。教师还从图书室借阅相关专业书籍,为幼儿提供合适的绘本资源,帮助幼儿多方位了解竹笋和竹子的特点。当幼儿对“竹子多好还是少好”产生疑问时,教师鼓励他们借助家长资源、网络资源获取相关信息,提升对比、观察和探究发现的能力。

四、纵深整合,理论引领优选资源

实践告诉我园,课程资源并不是找到即可。在班本课程实施中,我园始终以《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理论引领,分析在这些资源中是否有可能引发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我园认识到,幼儿的发展是完整的,要从五个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出发,分析资源的价值,将资源往深处挖掘,让学习往深处推进,让班本课程更具科学性、序列性。班本课程“春日‘竹’迹”就是以《指南》中关于科学领域的关键经验为切入点,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沉浸式的观察比较、灵活的探究方法、多样的表征表达,在解决问题中激发兴趣,合作交往,让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的种子在每个幼儿心中生根、发芽。雨后春笋生长速度快,易于观察。教师抓住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园内小树林的竹资源开展了户外写生活动,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画笔,表征竹笋演变到竹子的色彩、形态、生长之美;教师还开展了测量竹笋活动,让幼儿在测量竹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测量经验,选择实际生活中的自然物作为测量工具,如冰棍、茅根、吸管等,获得观察、比较、记录等科学探究方法,从而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随着测量信息的不断积累,幼儿发现降水量与竹笋的生长有关。于是,气候又成了可利用的资源。幼儿在教师的协助下,持续观察竹笋在雨天与晴天的不同增长速度,发现了竹笋生长与湿度、温度的关系;竹子上的“面粉”也成为幼儿研究的对象。他们调查“面粉”的用途,用“面粉”自制杀虫剂。幼儿在自然中探寻、思考,科学探究的精神逐渐形成。他们意识到了竹子和气候环境密切相关,逐渐懂得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让“春日‘竹’迹”课程实施更见广度和深度,有效拓展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幼儿对生活的热爱,提升了幼儿学习与发展中的自主探究能力,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今后,我园将始终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顺应幼儿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方式,将其带到更为野趣、生动的自然环境中,借助环境、同伴、教师、家长、网络等资源互动,创造真实有趣的生活场、学习场,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主动感受、体验、遐想。这样的课堂才是幼儿能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且能激发探索和创造力的课堂。

猜你喜欢
班本竹笋竹子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实施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晚清报刊中的粤剧班本及其创作群体探考*——以《时事画报》为主要考察对象
竹笋
竹笋
小竹笋的梦
挖竹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