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者不良反应调查现状及Logistic回归分析

2023-03-09 07:45张晓娜焦安秀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无偿献血者献血者空腹

张晓娜 焦安秀

无偿献血是献血志愿者为挽救他人生命自愿将自身血液无偿奉献,通常情况下无偿献血安全性高,不会对献血者自身健康构成影响。但部分献血者对献血知识认知错误,在献血过程中会出现多种不良情绪,加之受采血者操作问题等影响,易诱发不良反应[1-2]。虽献血不良反应持续时间较短,但对献血者影响较大,不仅给献血者自身带来身体不适,且延迟反应会增加意外发生概率,甚至对献血者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引发连锁献血反应,降低献血积极性[3-4]。鉴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2 476例2018年2月—2021年6月献血者的一般资料,分析无偿献血者献血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此为据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旨在确保献血者安全性,为进一步完善无偿献血者关爱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12 476例2018年2月—2021年6月献血者的一般资料。其中男6 832例,女5 644例;年龄18~60岁,平均(39.82±2.46)岁;身体质量指数20.3~29.3 kg/m2,平均(23.89±1.61)kg/m2;首次献血5 491例,二次献血6 985例。纳入标准:(1)献血者男性体质量需≥50 kg,女性体质量需≥45 kg;(2)收缩压为90~140 mmHg,舒张压为60~90 mmHg,脉搏为60~100次/min;(3)无感染或传染性疾病;(4)均自愿献血,且均已成年。排除标准:(1)存在血液系统疾病;(2)严重器质性病变;(3)肝、肾、心、肺功能异常;(4)接受放、化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5)皮肤创面感染,或存在大面积皮肤疾病;(6)献血禁忌证;(7)二次献血者献血间隔时间<15 d;(8)伴有精神疾病,无自主行为能力者。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 476例无偿献血者的一般资料,收集无偿献血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男、女)、年龄(18~29岁、>29岁)、身体质量指数(<24 kg/m2,≥24 kg/m2)、婚姻状况(未婚、已婚)、献血量(200、400 mL)、是否为空腹献血(是、否)、献血者精神情况(精神良好、精神异常)、穿刺是否顺利(顺利、不顺利),对上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有差异的因素展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均按照《献血者健康检查相关标准和规程的理解与实施要点》[5]进行健康征询、体格检查和血液初筛,并在献血中密切检测献血者生命体征变化,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献血者,详细记录相关信息并做好汇总工作。献血不良反应分级标准[6]:(1)轻度:献血者出现轻度眩晕、出汗等症状,面色苍白、神情紧张焦虑;(2)中度:除了轻度表现症状外,献血者还伴有胸闷、心悸、恶心呕吐、皮肤湿冷等症状;(3)重度:除了中度症状表现外,献血者伴有心动过缓、晕厥、持续性低血压、大小便失禁、抽搐等症状表现。

1.3 观察指标

(1)统计无偿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轻度、中度、重度。(2)分析无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应用χ2检验。多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2 476例无偿献血者中出现不良反应共874例,发生率为7.01%(874/12 476),其中轻度不良反应764例,占87.41%(764/874);中度不良反应105例,占12.01%(105/874);重度不良反应5例,占0.57%(5/874)。

2.2 无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18~29岁、空腹献血、献血者精神异常、穿刺不顺利与无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身体质量指数、婚姻状况、献血量与无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续)

表1 无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单因素分析[例(%)]

2.3 无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多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18~29岁、空腹献血、献血者精神异常、穿刺不顺利是导致无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表3。

表2 无偿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的赋值分析

表3 无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健康成年人每年行1~2次无偿献血不会对机体健康造成影响,献血后机体能够通过自身的血液循环代偿献血部分,且献血工作的开展能够挽救他人生命,意义重大。但献血中可能受献血者自身情绪、生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可能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引起献血者躯体不适,以胸闷、出冷汗、恶心等表现为主,不利于采血和献血招募工作的正常进行。

评估及了解献血者自身状况及外部因素,对降低无偿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12 476例献血者中出现不良反应共874例,发生率为7.01%,其中轻度不良反应764例(87.41%),中度不良反应105例(12.01%),重度不良反应5例(0.5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18~29岁、空腹献血、献血者精神异常、穿刺不顺利与无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有关(P<0.05);性别、身体质量指数、婚姻状况、献血量与无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18~29岁、空腹献血、献血者精神异常、穿刺不顺利是导致无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分析原因在于:年龄18~29岁。年龄较小献血者受到献血常识普及力度、范围不足等影响,在献血前未做足充分的心理准备,可能造成献血者心理与生理方面对献血产生不适应,进而引发不良反应;空腹献血。部分无偿献血者对献血知识认知不足,献血前存在未进食或少量进食情况,导致其在献血后因身体失血而引发恶心呕吐、头晕眼花等不良反应。同时,空腹无偿献血者会受饥饿因素影响,造成其机体抵抗耐受力明显下降,易增加献血者生理应激反应发生风险,导致其体内血糖浓度水平处于异常状态,进而增加眩晕、面色苍白等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故空腹献血者不良反应较高;③献血者精神异常。受献血经验缺乏、采血针头较粗等影响,部分献血者易产生精神过度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从而致使心血管的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间的平衡破坏,使得迷走神经兴奋性升高,造成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进而诱发不良反应[7];④穿刺不顺利。部分采血者静脉穿刺技术运用不够熟练,在操作过程中可能造成献血者疼痛,进而加剧献血者紧张、恐惧心理,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8]。

针对上述危险因素,临床可实施以下干预措施:对于该类献血者需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宣教,对存在精神紧张及认知不足导致的恐惧心理,需于献血前做好心理干预,普及无偿献血知识、血液生理知识、无偿献血政策、献血的安全性等方面内容,帮助献血者充分了解无偿献血的优势,消除不良情绪造成的影响,同时为避免环境因素对献血者的影响,可为献血者营造良好的献血环境,维持良好通风,保持适宜的湿度及温度,确保光线充足、合理布局等;在高校举办1~2场无偿献血知识讲座,讲座时间在45 min左右,讲座内容包括献血常识、血液成分、输血相关知识、献血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如何预防等,以便高校学生对采供血事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积极参加无偿献血,并在高校内人流量密集的场所举办献血前答疑活动,积极且耐心解决献血者内心疑虑,消除其献血前紧张、害怕等情绪,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在采血时需积极询问,做好相关记录,告知患者空腹献血的危害性,并在献血过程中加强交流沟通,安抚献血者情绪。为预防反复穿刺对患者血管造成的损伤,要求采血护士需熟练掌握穿刺技术,血站需定期加强采血人员专业技术的培训,确保穿刺准确性,将疼痛降至最低,以此缓解献血者紧张及恐惧心理。若出现穿刺失败,则需及时向献血者道歉,获得献血者谅解[9-10];在采血过程中采血护士可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行个性化的沟通交流,分散献血者注意力,并密切观察献血者反应,若发现异常情况需立刻处理,待采血结束后留取献血者电话,并于48 h内做好电话随访,有助于及时发现献血不良反应,并采取积极措施干预,预防不良结果的发生[11-12];采血护士需熟练掌握不良反应处理方法,献血者不良反应多为轻度,密切观察献血者有无眩晕、出汗、面色苍白等症状,一旦发现,立即指导献血者取头低脚高位、口服葡萄糖水等方式缓解,一般在对症处理10 min内,献血者即可恢复正常,以此最大限度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带来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年龄18~29岁、空腹献血、献血者精神异常、穿刺不顺利是导致无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以此为据展开相关干预,加大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力度,提高采血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使献血者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献血,以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无偿献血者献血者空腹
采血为何要空腹
空腹运动,瘦得更快?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优质护理对无偿献血者护理效果及血液质量的影响分析
空腹喝水
分析重复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比较
广州地区1022172例无偿献血者检测结果分析
7666名互助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知识认知及献血心理调查
2005~2012年无锡地区无偿献血者输血感染检测指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