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洁 (长江武汉航道局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
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同时还面临着审计严格、管理困难等问题,传统的预算管理方法如今难以应对预算事前预测分析、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逐渐无法满足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基于此,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高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作为信息化时代推进预算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更加重视改革举措的协调性,以预算管理整体效率作为平台运行的重要目标,通过全面的互联网思维将有力提升预算工作的规范化和约束能力。本文将以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为中心,重点分析在互联网时代预算管理工作转型发展中建立的预算一体化平台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与不足,在进行一系列深入分析研究后得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期为事业单位提高预算管理工作效率提供参考依据。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是为实现对预算的编制、审核、整理、执行、监督、考核等预算工作的数字信息化管理过程,并要落实全员参与,推行“统一化管理、分层式负责”的管理机制,要与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在确保预算信息流通的基础上提高其经济效益并能够得到预算质量的保证。通过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可以有效促进预算编制的落实、预算执行的监管保障、预算考核的合理化评价、相关评估结果的意见反馈等的全过程预算管理机制[1]。事业单位通过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的利用,可以监督各部门的预算收入支出和运行情况,并依据相关预算编制内容进行经济活动,同时根据平台的预算执行分析与详细的绩效考核,可以精准发觉各类业务的开支是否超出预算目标,进而要确保在预算编制范围内进行的预算工作。
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可以将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流程集成化处理,共同纳入一个平台,并创建了预算指标控制资金支付调控机制,通过编制预算时申报的具体科目来拨发财政资金。在预算指标确立后,事业单位可以依据预算指标内容来申报相关预算,确保单位的经费实际支出与预算编制相符合,同时在预算执行工作中,单位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年初预算编制来进行资金分配和利用,确保预算执行的规范性。财政部门也可以通过平台对相关预算指标进行应用分析,从而规避超预算开支情况发生,也能够进一步达到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目的。
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可以利用自身智能化的功能实现对预算工作流程的优化,优化后的流程会提高预算管理的工作效率。而传统的预算工作规范性不强,各单位预算管理机制也有一定区别,预算管理体系也不够健全,信息化手段的缺乏导致单位无法充分发挥出统一的资金管理功能,各部门和各业务对接不到位。因此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将对单位内部运行的各个方面进行集成化分析,并将问题进行统一汇总再集中化处理,平台更多的是作用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能够显著地提高预算管理效率。
虽然当前有越来越多的单位都开始关注预算工作,并且纳入了很多的智能计算系统来帮助其有效处理繁杂问题,但在平台实施的过程中,依旧有很多单位内部的系统相关功能有缺陷,难以执行完善的流程程序。例如,单位很难高效地查询用款剩余情况,在查询剩余预算指标的过程中,平台会要求相关人员手动操作模块的信息,即未申请办理计划和已申请办理。在进行预算执行的“资金申请和支付”模块时,每一次付款都需要再次输入全部的信息,这会降低工作效率并且不利于人员高效操作,也不利于预算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如果订单量较大还很容易增加财务人员的出错率,并且在收款方将信息一旦输入就不可进行改动,错误的付款信息只有再次输入,这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信息管理功能的“人员信息管理”部分,在输入人员管理信息后就难以再将其导入其他功能中,在输入其他业务时还需要再次重复输入,并且再次核实全部信息,这些都会加大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并且难以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2]。
在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建立之前的传统预算时期,单位的预算工作更多的还停留在人工操作方式上,人工方式虽说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能够灵活多变,但一旦预算单据多、工作量大,人工预算的单据极有可能出现差错,即使不出差错,工作效率也跟不上发展节奏。例如,传统的人工单据填写还需要相关人员填报主题、日期、资金金额、名称、物件名称等,在外出工作时,有的还需要写全旅差费、出发时间、伙食费、住宿费用等,在增加相关工作量的同时还有可能使得人员缺乏耐心。并且这种单据由于信息量大,难免出差错且不能随意修改,甚至得重新填写,因此会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效率偏低[3]。这种单据有着固定的格式和布局板面,灵活性不强,相关预算工作体验不好。此外,由于预算经费与报销流程同时进行,并且不能够多业务同时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导致信息泄露,某种程度上也缺乏制约作用。
审核流程作为提高业务运行稳定性,确保资金安全性的重要部分,对内部各项预算的准确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不同的业务有着不同的性质,传统烦琐复杂的审核流程势必会增加工作量,降低审核的准确性。比如,很多单位在月末时需向相关领导汇报当月预算支出等情况,并申请下月的用款计划方案,相关的审核流程会涉及多个部门,这种审核机制虽然在安全性上相对来说有所保障,但却缺乏一定的合理性,而且效率也不高。其次,预算工作中的信息共享问题也频频发生。例如,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由于不了解各部门实际项目的操作情况和实施进度,也无法在审核时通过对额度的分析来判断是否满足付款规定。在传统的预算工作中,预算和账务系统是相互独立的,费用报销并记录之后,相关人员及会计就能通过账务平台进行项目费用使用情况的查询,某种程度上会导致项目费用支出情况有一定的滞后性。此外,由于系统的设计并未建立在对相关流程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基础上,很多部门人员对预算以及相关系统的了解和应用能力不足,最终导致彼此间协作不够,信息共享效果不佳。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在系统落实投用之后,除应用规范以及监督完善之外,最基本的系统运维环节也应务必重视,因为再好的系统如若不加以维护,对相关系统问题的反馈置之不理或者处理不到位,依旧会浪费系统资源并且难以避免在紧急突发情况下预算信息急需处理而系统却瘫痪的窘境。首先,在平台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尤其是单位的预算编制以及相关决算工作中就经常出现系统卡顿、无法进行咨询的情况,这将不利于单位的预算工作,也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也有很多单位的系统运维工作分配不到位,例如运维人员专业能力欠缺、风险识别能力有待提高、敏感度不高等,这些都是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管理的重要因素,部分事业单位应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否则将对预算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最后,还有的单位甚至都没有专门的运维人员,为了节省成本索性就让系统操作人员或者主管进行间接的管理,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节省了资源成本,但若因为能力、注意力等因素而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因此,单位应高度重视预算管理系统的后期维护工作,确保其能够平稳运作。
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的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功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更迭速度飞快,各单位在紧跟时代脚步的同时还应用好相关技术,避免因考虑不全面或分析不到位等原因而导致的平台功能缺陷。
基于此,事业单位首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方法或以各部门为单位进行统计并分析的手段,集中式收集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所需的数据信息,并要进一步健全平台的查询功能,根据系统的相关反馈,开发部门深入分析研究并进行探讨后,优化平台查询功能。其次,在进行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时,开发人员还应将人员管理、公共事务、项目服务等使用资产都嵌入“项目管理库”控制模块中,并要确保其实行统一管理,大的预算支出体系应以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公共性经费预算项目、相关业务项目等费用预算项目方式列入项目库[4]。同时还要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功能,将平台各模块中的信息进行一体化管理,并大力利用并整合单位内部的相关资源;完善单位预算信息自动化管理,自动整理、归类、汇报预算管理信息内容;落实投资管理、预算管理、实体管理的统一机制,努力做到人人参与,让预算工作围绕单位整体工作的各阶段,从而确保预算管理能够有效地执行,提高预算工作效率。
对于单据填写的优化改进,单位相关开发人员应要对反馈信息进行深入了解,要进一步克服传统人工单据填写的弊端。例如,在平台的设计中可以提前将人工填报信息导入到单据模块中,并确保在递交前随时可以改动储存。同时为避免信息遗失,系统还会自动检测并提示相关信息。并且部门名、项目名、个人信息等信息都要纳入数据库中,通过平台查找整合功能在数据库中挑选相关单据信息,根据不同的关键词进行智能化匹配,极大地提高了单据填写的效率。此功能还应兼容多种形式并传至系统,方便相关审核人员进行联机查询,这就会使得系统的单据可以智能化操作处理,使用人员在进行相关审核过程时也能够更加便捷地使用,有利于平台进一步降低人为出错率和财务风险。此外,平台还应注重与预算执行的结合,并加强相应的监督制约力度。例如,在报销计入报销单时,系统应以智能化的价格监测功能,对相关预算信息进行一定的限制与控制,并且在同一业务多线程操作时,务必要增加系统的预算控制力度,及时更新系统,确保各项费用的报销不得超过预算目标[5]。同时,还应建立预算风险预警治理功能,将历史的各种风险种类都导入系统中,利用计算机的分析、处理、整合以及识别等功能,对相关预算过程中的异常现象进行及时追踪,起到监督制约的作用,从而提高预算管理与执行的工作效率。
事业单位在完善相关平台功能的过程中,应秉持合理性原则,在基本流程设置的基础上自主设置相关环节。例如,相关人员能够通过平台所提出的审批标准,依据报销情况和额度适当地增加审批流程和审批人,小额业务费用报销就要在财务初审前增加职能审批环节,大额的成本费报销在财务初审前必须增加研究、财务等相关部门审批并增加相应的审批责任人。在审批人利用平台审批流程时,其可以在此平台进行实时的审批操作,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审批效率,并且报销人也只需在平台上进行操作即可,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6]。此外,为加强相关预算信息的流通效果,应在平台中嵌入信息共享功能,开发人员可以将内部各部门的业务信息都在平台中一一体现,并且相关功能的设定务必要符合实际发展情况;全员也应该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处理能力,并要提高信息素养,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形成一种预算敏感,只有培养全员的正确思想,才有助于进一步实现预算信息的共享。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要提高系统的运维效率,从而获得相对的运行稳定性,就务必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因为管理人员、操作人员是系统运维的主体。首先,系统在进行投用后,与咨询人员进行交流沟通,技术人员要及时回应咨询问题和技术支持,及时对掌握的相关设备操作、故障检测和故障排除问题加以总结整理,进而进一步优化相关流程或操作。其次,要对单位预算管理的系统操作人员、财务管理人员以及相关运维人员定期组织专业化的培训,系统运维人员应对系统各业务模块曾出现的功能问题等展开深入分析,并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对薄弱知识点进行加强巩固,并日常定期维护保养系统,及时对数据信息多重备份等,进一步提高自身应对操作问题的能力。此外,财务管理人员也应全面掌握系统的运行原理以及相关流程的具体管理,对系统中各业务实际操作的模块性能和操作步骤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同时加强业务人员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培养,熟悉掌握财务开支运营流程,严格落实好业务岗位职责,确保财务管理与业务两部门间的紧密联系;还应对其他部门人员进行专业化培养,因预算管理工作覆盖整个单位,需要有效提升各部门员工操作预算一体化系统的能力。通过对相关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将会极大促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这不仅对预算系统以及预算工作有着积极影响,也显著地推动了事业单位的高效发展。
综上所述,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的诞生不仅打破了传统预算工作中的种种壁垒,而且由于其系统的智能化、精准性的处理特性,为单位预算工作带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也极大地提高了预算工作效率。但系统在应用中难以出现各种问题,因此事业单位应正确认识系统中出现的不足,并进行深刻全面的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完善系统的功能、相关程序流程的处理、规范预算系统操作方式、优化审核流程、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进而确保系统的平稳运行,这也有利于单位预算工作能够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得以顺利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