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文科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2023-03-09 03:52李代明邓巧玲
西部学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科类政治思想

李代明 邓巧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教学全过程融为一体,实现全方位、高层次育人使命,进一步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格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迈入新征程,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切实肩负起新时代对其所赋予的新使命。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发展,微文化日渐盛行,它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各类APP,以多向、互动、网状、裂变式进行传播,传播速度之快,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给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如何在微文化背景下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作用,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亟待解决的课题[1]。因此,在这种形势下要使文科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微文化背景下提高文科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方法与新途径。

一、微文化的内涵与高校文科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文化是指个体在互联网领域,重点强调个体和微观,以主体性、平等性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精神现象[2]。从广义层面而言,“微文化”是指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所创造的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导向特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从狭义层面而言,微文化是人们借助计算机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时所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信息文化。传统媒体文化传播通常采用“媒体—受众”的单向传播模式,微文化的出现使得人们拥有更多的自主表达权,获得更大的话语自由,新媒体以其开放性、议论性、互动性等特点,构建了以大众交流为主体的平等、自由的话语表达空间和体系,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性。微文化依托互联网处于时时更新的状态,并以短小精炼的传播形式满足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需求,他们可以随时了解热点并参与讨论、发表观点,去中心化、及时互动性和碎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在微文化背景下,深入分析、挖掘高校文科类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对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教育管理工作[3]。文科类专业领域开放,学派争鸣,观点交锋,文科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强,涉猎广泛,知识面宽,情感丰富,感性思维强,但不同程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导致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微文化背景下对这一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知识广度、教学深度、方法新颖度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对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文科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构成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9份,问卷有效率为97.25%。调查样本构成为:男生161人,占41.4%;女生228人,占58.6%。各年级人数及所占比例:大一为156人,占40%;大二为116人,占30%;大三为78人,占20%;大四为39人,占10%。

2.学科分布及所占比例

哲学类70人,占18%;经济学类156人,占40.1%;文学类78人,占20.05%;法学类85人,占21.85%。

3.微博和微信使用基本情况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数据发现,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90.57%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是手机。69.82%的学生了解微文化这一概念,使用微信的比例远远超过微博的使用率,有12.26%的学生每天使用微博和微信的时间高达4小时以上。

(二)微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据调查,大学生对娱乐信息的关注率高达64.15%,其次是关注时事政治和学习考试,比例分别是63.21%和55.66%。有52.83%的学生认为微博和微信传播的各种信息真假难辨,11.32%的学生选择不相信,坚持自己的观点,仅有1.89%的学生表示全盘接受。同时有46.23%的学生表示在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微文化背景下,自己的思想意识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有19.81%的学生认为受到的影响非常大,只有12.26%的学生表示没有受到影响。有54.72%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十分重要,有33.96%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重要,但有5.66%的学生表明非常不喜欢思想政治课,33.02%的学生表示对思想政治课感觉一般,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相关课程成效不大。这些都反映出当前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程存在教育内容陈旧、方法单一的问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虽然能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有的教育方法不太认同。

三、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文科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学习方式转变

“微”学习方式可以更加便捷高效地提取丰富、有效的信息,“微”方式搜索学习资料,时间、物力、人力、财力得到了极大的节省,拓宽了大学生的学习渠道。许多高校利用微文化的优点,开启了网课学习权限,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学习知识,对上课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同时,打破时间、空间界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充分利用课后时间,还可以学习其他高校老师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所上传的网课,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自己[4]。同时以短小精炼为显著特点的“微”方式可以很好地满足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它依托网络技术,突破了以往时间、地点对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限制,国家、高校完全可以利用官方平台发布有价值的信息,增强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思想发展需要。

(二)教育思想滞后

教育思想滞后是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一大问题[5]。微文化依托互联网的普及得以产生与快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推动微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其成为当今时代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滞后的问题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技术的融合。一方面,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认为教育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依托网络的教学会破坏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影响教学秩序,不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领航定向作用。另一方面,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认为网络上复杂多变的信息会对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扰乱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大教育者的教学难度,从而阻碍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应该看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微文化的流行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思政教育者应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其有效融合,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教育内容创新性不足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仅限于教材知识内容,这些教育内容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成效有限,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发展。微文化兴起之后,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始意识到了运用“微”方式革新教育内容与形式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利用新媒体网站、微博、学习通等账号发布关于思想教育的学习信息,促进学生与教师交流互动,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6]。但就目前现状而言,教师在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学习内容是按照学校要求来进行的,通过灌输式向学生传导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缺少新鲜感和互动性,与学生的需求还存在差距,造成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缺乏主动性,从而导致教学吸引力不够。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应该实时关注热点,定期更新教学内容,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更多关注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融入感、参与感和获得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全新的教学内容[7]。

四、微文化背景下增强高校文科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微文化给学生和学校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在满足当下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需求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价值观和积极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8]。应充分利用“微”方式的便捷性,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学校:拓宽“微”教育渠道

一是搭建网络教育平台。搭建网络信息平台,高校需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可供文科类大学生发布信息、沟通交流以及学习服务的平台或信息库,如QQ群、微信群、公众号、微博、网站等。搭建实践平台,各学院可以组织教师团队建设学习实践平台,借助微信、微博等方式加强师生的交流互动,开展实地调研提高文科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给他们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搭建网络服务平台,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及时了解学生的诉求,搭建网络服务平台,推送符合文科类大学生需求的各类信息,为召开网络班会、组织素质拓展活动等奠定基础。

二是完善多方参与的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多方共同发挥作用。具体来说,高校负责微平台的建设与监管、方向指引、职责分配、评价激励机制等任务,还要统筹安排文科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督促评价[9]。各学院负责制定文科类大学生培养计划、明确文科类大学生培养目标、开展网络上下的教育引导、建设网络文化与制度以及教师队伍等任务。班级负责协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反馈学生动态等具体工作和任务。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教师:提高“微”教育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0]教师是对文科类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而教师的水平和素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微文化素养。在微文化背景下,教师所拥有的知识水平应满足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充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际效果,教师必须将“微”方式与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微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优势。马克思指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11]这种教育不能止步,必须不断地更新和增进,让知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其对微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其微文化素养,使其能够对微平台进行更加有效的操作和应用,从而实现利用微平台打破传统课堂的时间、场地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与时效性。另一方面,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思政课教师应紧跟时代,用开放和发展的视野组织教学,不断创新、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应转变教育思路,加强日常生活互动教学,从社会实践出发提取现实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原材料,采用适合大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12],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为目的,将所教内容与生活相融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还需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设计思想政治教育。

(三)社会:塑造“微”教育环境

净化网络环境,构建良好的秩序是网络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共识,良好的网络环境能促进人们正确、规范使用网络。一是加强网络信息监控,及时疏导和净化网络舆情。发达的网络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但依然存在漏洞,而这些漏洞便是不良商家因私利而破坏网络秩序,所以,在利用微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建立网络信息监管体系,加强网络技术防范,从源头上净化负能量信息。二是健全网络监管立法。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了网络失序,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经济秩序,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通过立法明确政府网络监管实体和程序,明确网络监管的范围、对象、手段和法律后果,既是保护网民合法权益、维护网络自由、构建和谐网络秩序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强力保障。网络监管立法可以对大学生的行为起到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作用,引导大学生有序参与和理性思考,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五、结语

微文化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型文化,它的出现代表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为转变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提供了契机。当前,微文化悄无声息地潜入我们的生活,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渐渐地改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抓住该契机,通过微文化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为提高高校大学生整体素质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文科类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文科类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试论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