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材料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问题研究与改革探讨

2023-03-08 01:41曲明洋刘梦竹刘巧丽李廷取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材料科学导师制本科生

曲明洋,崔 萌,刘梦竹,刘巧丽,李廷取

(吉林化工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本科学历占比非常高,因此提升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科生导师制是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促进教育内涵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这种培养模式更好地与国家要求“以学为中心”的理念相契合,可以适应新时代发展对个性化人才的要求,并且更有利于服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4]。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欧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牛津大学将其用于研究生教育,后经哈佛大学进一步发展,将其纳入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即本科生导师制。21世纪初,本科生导师制开始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得到推广,而我国其他学校则处于不同程度的试点探索阶段[5-8]。但由于该模式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尚没有完全成熟案例,因此尽管总结了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但也一直在探索中前行,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吉林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始建于2013年5月,在专业办学的十年来,学院一直都在致力于本科生的人才培养工作,完善现有人才培养制度,并且不断地探索新的,更为有效的培养模式。其中,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种模式,自学院成立以来就开始小范围内实行,原则采用的是学生自愿报名,导师自愿接受的双选制。本文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吉林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根据目前本科生导师制执行的现状及现存主要问题,探讨提升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策略,从而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参考经验。

一、本科生导师制实行现状与问题

相对于“双一流”“985”和“211”高校在拥有丰厚的教学与研究资源的前提下实行导师制时所面临的困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本科生导师制改革过程中除了面临诸如师生比不足,缺乏完善的考评奖励机制等困难以外,还面临一些“特有”挑战。现将其主要问题归结为以下两点:

(一) 校师生对“本科生导师制”认识不足

自本科生导师制实行以来,对其质疑声音一直存在。这些质疑集中于本科生的学识有限,专业知识储备还不足,同时,也认为本科生根据学校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已制定好了,没有必要再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事实上,本科生导师制与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并不矛盾。本科生导师制中导师的职责应该被界定为,对本科生学习的指导,对其生活的管理,以及对创新与进步思想的培养,即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时间内,导师指导他们选课、理论与实践学习、科学研究和职业规划,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及政治水平的成长。这说明本科生培养制度的作用更多的是作为方案和计划而存在,侧重的是目标与结果的导向,而导师制则更加强调的是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执行中的具体方案。但是,在目前高校“科研挂帅”思想的普遍背景下,很多导师除了承担本科生导师的教导以外,更多精力还需要完成研究生培养、科研项目的申请与完结,否则难以达到年度考核和职称评聘标准。这就造成了导师在有限的精力下,迟迟无法提升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坚定执行的决心,对学生指导和工作安排缺乏准备,变得随意和敷衍。而学生则逐渐在这样背景的本科生导师制下,逐渐丧失了信心,开始转变为自由安排时间,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执行“阳奉阴违”。因此,对本科生导师制认识的不足是学校、导师和学生三方面共同作用造成的。

(二) 本科生导师制体系不完善

国内多所高校为了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发布了相关的文件,但其中缺乏相关激励机制,同时作为本科生导师制度最终受益对象和检验对象-学生很难做出有效的过程及结果检验,这一方面使得本科生导师日常管理工作变得繁琐,过于刻板的执行制度和考核方式使得导师们疲于应对,所做出的贡献也没有与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挂钩,造成导师们热情度下降;另一方面,对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有效回馈机制的缺乏也导致其无法对导师制度实施举措产生正反馈,这使得本科生导师制在短期和长期的执行都难以展现出明显的区别,造成的结果是师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视程度下降,学校下发再多规范性文件也只会造成师生双方疲于应对学校的规定完成的学期、月、周的任务,使得师生之间在交流前反而缺乏充足的准备,交流流于形式,无法达到交流和指导的目的。最终导致,一方面导师的指导停留在深层次问题的理论阐述;学生方面则由于能力不足难于甚至无法完全理解导师的解答,同时学生还受困于自身所面临的诸多繁杂却肤浅的眼前问题,无法聚焦于影响自身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这导致本科生导师制体系难以自我闭环和完善。因此,这中间缺失的环节就在于体系还不健全造成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合力”,无法真正地沟通交流。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优化策略

为了使本科生导师制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好地开展和实施,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现以吉林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探讨目前的优化改革策略。

(一) 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

自2016年开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行专业技能岗教师同时担任大一到大四各年级班主任的“一岗双责”制度。这些班主任一般都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担任,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仍由年级辅导员负责,班主任不参与学生生活方面的日常管理。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指导者除了高年级学生和各年级辅导员以外,还可以早早地接触到本专业的教师,这就可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还帮助其对本专业的培养方向,大学学习规划,以及教师的研究方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无形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紧迫感,更早地认识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知识体系的建立对自己大学生活规划,职业规划,甚至人生规划的影响,当学生意识到学习的意义或与自己产生有益影响时,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就会提高,这可以帮助学生极大缩短高中到大学衔接造成的迷茫期。因此,在大一就接触专业教师对当代大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规划,培养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有非常大的助力。

此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18年3月获批新增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年12月获得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优势特色学科B类,2019年3月,正式招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首批硕士研究生。本学院博士比例为72%,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占比64%,但是,由于学院获得硕士授权点的时间较短,学校也仅属于地方本科高校,因此,上研率不高。由于上研人数上的限制,许多硕士和博士生导师头衔的专业“老”教师所带的硕士研究生很少,甚至没有学生带,这直接导致很多刚有资格成为硕士生导师的博士青年教师尽管手握研究课题和经费,但却只能“独立”完成的困境。这一状况是目前很多本科高校都面临的共同困扰,在未来研究生生源数量必将减少的大环境下,这一状况以后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并且更加严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则为走出这一困境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学院采取的应对策略是,通过班主任和学生交流机会的增加,使学生可以尽早了解教师所主持的研究课题,通过对实验设备、实验软件和实验材料的耳濡目染,可以逐步参与到实验室运行和科研项目中来,通过与专业实验相结合,锻炼动手能力和建立独立的科研思维,为他们在日后参加工作或进一步读研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避免眼高手低的问题。学院中目前具有企业工作经历、企业挂职锻炼,博士后以及留学经历的教师占总人数一半以上,对于未来没有从事学术研究想法的大三大四同学,可以通过导师间推荐交流、设计和论文等实践环节,加深对行业发展和企业工作现状的了解,可以满足对学生就业和创业需求的一对一指导工作。上述指导过程将参考国外先进经验,针对性地为导师提供相关指导材料作为参考[9],帮助师生实现有效沟通,见表1。

表1 本科生导师制大学四年导师指导问题范例列表

(二) 坚定以“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同于“985”“211”和“双一流”高校,一般不执行“非升即走”的聘任制度。所谓非升即走,是指新引进的教师在第一个聘期内没有完成合同的目标,导致无法完成由讲师到副教授的职称晋升,下一个聘期就不再续聘。尽管“非升即走”制度可以短期地为学校带来更多高水平文章和科研经费,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但严峻的科研压力使得这些教师大多都无法对本科生教育提供有效的帮助,抑或流于课堂表面,这在目前大多数高校“生师比例”居高不下的当下,这无疑是不利于本科生的发展,也不利于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有效实行。因为本科生导师执行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是一个“慢工细活”的过程,需要的是每一位导师用真诚、爱、平和、热情浇灌和培养学生,一个不安的、浮躁的,甚至急功近利的导师是难以教育出一个踏实、心态平和、积极向上的学生的,然而踏实以及平和的心态却恰恰是本科生创新思想成长,以及夯实应用技能基础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根据学校的文件执行“全员育人”的观念,要求专业教师从大一开始就担任班主任工作,并与大三大四时的实习、设计和毕业环节的导师共同承担育人责任,在学习、生活、职业规划等多方面为学生发展提供服务[10-11]。在这些指导和服务当中,班主任教师承担导师角色,强调学生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以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好坏、获奖多少、发文章与否等为表扬和批评的标准,而是注重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创造力。具体方法是每月至少一次全班例会,涵盖学风建设、专业发展、学习方法等学业方面的问题,还包括“一对一”心理、人际交往、家庭等个人生活问题沟通交流和疏导,以及就业选择与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师生交流使得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特点,有利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探究问题,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学生也可以明确学习目标,在学习中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更加主动参与课堂,以及与教师和同学互动交流,进而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提高学习成果。本科生导师制可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出不同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使得学校能够整合资源,并在有限的资源下为尽量人才培养提供所需条件和必要保障。

三、结束语

在这个我们国家积极转型的特殊关键时期,无限推行高学历培养不利于国家发展,也会造成资源挤兑和浪费,这使得为社会输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本科生人才变得非常重要。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尽管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行过程中对于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拓展、研究型本科生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在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制度完善、执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方面也提出了更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目前正阻碍了本科生导师制对本科生质量培养的进一步提高。本文以吉林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根据地方应用型高校实际情况,基于“以学为中心”的根本出发点,针对性地提出本科生导师制的初步改革策略,可以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科生教学质量提升,满足个性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以及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材料科学导师制本科生
中海油化工与新材料科学研究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福建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艺》2017年优秀审稿专家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