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梦丹,燕琴,郭 腾,王毅坚*
(1.南昌工学院 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8;2.郭腾湖南南方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7)
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关乎民生问题,其人才培养应结合社会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工作,在数字时代的发展中做出科学的调整[1-2]。当下,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水利与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为高校教学工作提出了教学创新的迫切任务。为此,作者基于农田水利课程教学体系的高度,纵观社会人才需求的专业能力要求及人才培养目标,以“三农”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减少对硬件实验条件的依赖[3]。重点从农田水利的角度优化课程内容、设计综合性问题,使课程内容和问题贯穿多门课程、贯穿整个教学系统,搭建梯子,助力高校教师站上“创新教学的高度”;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而为我国农田水利的发展做好育人工作。
“农田水利学”这门课程涉及我国农业水利人才的培养,作为农业大国重视农业相关人才的培养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农业水利事业蓬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与农业有关的课程并不热衷,特别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从长远看更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高校的“农田水利学”教学尽管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工科,想要为社会的发展输出高质量的人才,在教学中要保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调研不难发现当前高校的“农田水利学”课本更新换代的频率较低,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存在一定的信息差。教材的滞后性导致高校“农田水利学”的教学体系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不仅不利于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对于高校的教学质量同样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农田水利学”教学中所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比较丰富,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配过程中,实践课程随课时压缩而递减,实验实践的学时受到理论课的排挤,促使教学进一步取消实践课,实践类教学学时只占总量的十分之一,专业核心课向基础理论课靠拢。由于受学时限制,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现象普遍存在,考虑到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实操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当前的教学中实践环节基本没有,很难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当学生踏入到工作岗位时不能很好地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对于当前高校“农田水利学”的教学分析不难发现,当前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单一的知识输出型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多是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很难调动思维能力,对于知识的吸收理解浮于表面。另外教师主导的课堂上师生互动不足,课堂的参与度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激活,单一的知识输出中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停留在理论层面,与当下社会需求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是不相适应的。总的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越来越少,学生极易产生跟不上节奏,因而丧失了学习兴趣,无法有效的保证教学的质量。
教学模式和方式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板书和多媒体结合教学模式和方法,让这门课变得更直观更鲜活,降低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在探索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农田水利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求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目前国内许多院校都开设了农田水利课,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老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时往往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理想。例如,灌水方法一节的教学内容,这一部分涵盖的范围很广,要求学时极短,介绍了各灌水方法评价标准、分类和适用条件,还包括灌溉水量计算等方面的内容。所涉仪器类型多而杂,测量手段多样化,学生在短期内难以消化吸收。另外,由于灌溉系统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气候变化、地形地貌等,使田间作业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难以保证每个操作环节都能准确无误。所以,应允许学生在灌排试验站和实习基地实地观察,更直观,形象。同时也可以使教师了解当前水利工程发展方向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法与思路,以适应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结合国家的相关实施文件开展教学才能与时俱进,颁布的文件一般是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审查的重要依据,会直接关系到水利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管理水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等,是灌排工程设计依据。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规划,正确把握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给规划编制工作提出的新需求,完善课程设计方法,增设实践比重才能保证学生的理论获得和实操能力的提升同步进行[4-5]。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运用项目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后,引入必要的实践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探究,要知道实际的水利工程是比较复杂的,且极为考验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实际案例作为能力的生发地,不仅释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以实例探究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透彻的认识。农业水利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重视实践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农田水利学”课程以解决生产实际工程问题为教学目的,所以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才能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6]。考虑到农田水利工程的特殊性,想要保证教学质量,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在开展实践教学时教师做好备课工作,搜集相关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课堂讨论,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除了课堂上的实例讲解辅助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教师带领学生现场了解渠、沟、桥、涵,闸、站场及其他农田水利灌排系统及配套建筑,这样学生才能对所学的内容有全面的认识,在实地考察中学生能意识到农田水利还会涉及到附近的田块、林地、公路、电网等外部环境,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意识。引领学生实地考察之后布置相关探究作业,能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有效的实操教学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才能保证高校“农田水利学”教学符合社会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高校的人才培养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需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农田水利工程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且关乎到国家的发展,对于从业者的素质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应该有意识渗透思政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在教学课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展示水利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时代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人民对水的热爱和对水资源的重视,教学中进行文化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在了解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历史中,吸收先贤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精神,让学生在以后投身到我国农田水利工程中能继承前人的优良精神,为我国的农田水利发展做出重大贡献[7]。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一些趣味的事例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绪论介绍徐光启、李仪祉、沙玉清、郭元裕等农田水利学家的事迹,增强了工科人才的国家认同感,培育了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介绍著名农水工程:坎儿井工程中所体现出的吃苦耐劳精神、遇到困难时毫不低头的敬业精神;小浪底工程建设中“三边”思想对水利建设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王家坝以大局为重,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科学治水,这些都是水利文化中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内容[8],以及介绍渠道设计章节时可从构建、型式、材料、结构、经济评价等方面对生态型渠道与传统渠道进行对比,较为直观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生态型渠道的优势,也培养学生树立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理念等思政案例,推进以育人目标和教学目标双目标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环节设计,具体如图1所示。帮助学生在研习专业课同时学习和吸收先辈们优良的美德,在优秀文化思想的熏陶下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
图1 “双目标”教学设计思路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本着“应用型”为中心的原则进行考核,解决了现有课程考核方式偏重知识的问题、轻能力问题,纳入实践考核内容,使得考核方式更具有科学性和灵活性,狠抓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多元化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对于平时成绩的评定,建立弹性考核机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考试制度,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践考核以评价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主、解题能力强[9-10]。因此,要通过笔试与实验操作两部分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阶段性考核不仅能够检测学生平时学习的效果,还可以及时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期末考核还可使教师及时总结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上存在的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进教学方式。同时阶段性的考核能促使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用阶段性考核分数取代传统单纯出勤考核成绩,使学生真正做到“出勤”,切忌在期末考之前,暂时抱佛脚,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和应用已学的内容。
综上所述,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关乎国家民生问题,所以高校的教学工作需要重视起来,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的优化和革新教学内容才能保证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趋同。在实际的教学改革要强化实践教学的力度,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应注重与其他学科融合,使课程具有跨学科性,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