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数智化改革研究*

2023-03-08 11:45白雪莲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智化数智金融学

白雪莲 李 佳 薛 君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沈阳 辽宁 110167)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个产业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金融业也要迎接挑战,进行转型升级,借助数智化技术进行重塑。金融学类人才的供给要与社会需求相匹配,要求高校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更新专业整体建设方案,同时也要推动教师教学的调整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金融学类课程体系数智化改革的推进,旨在使学生具备数字化、智能化技能,提升数智化素养,实现为从事新时代金融岗位奠定坚实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目标[1]。随着数智化深入教育教学领域,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课程体系数智化改革,但相关研究还处于宏观层面和理论层面,主要集中在课程体系进行数智化改革的原因、原则,进行数智化实践的研究不多,缺少可推广的、完善的课程体系数智化升级方案,需要深入分析金融学类专业课程自身的特点和数智化升级基础,结合一线教学经验,探索适用于金融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数智化升级方案。

一、金融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数智化改革的必要性

在数智化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类专业积极开展数智化课程体系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

(一) 课程体系数智化改革是金融行业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数智化技术的发展,金融行业的运营模式在不断改变,相关岗位职责也在与时俱进,招聘条件逐步更新,社会所需的金融人才不仅要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具备传统的管理、营销能力,还需要具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企业智能化运营管理能力。这就要求金融学类专业人才具备数智化素养,能够根据工作需要进行数据收集,并对数据进行合理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指导业务实践和经营管理[2]。数智化社会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构建数智化的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适应时代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二) 课程体系数智化改革是新文科建设发展的相关要求

2019 年,“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正式启动,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2020 年,《新文科建设宣言》 发布, 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设是新兴领域,既包含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和拓展,又包含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形成的文理交叉、文医交叉、文工交叉等。新文科建设的全面启动,对高等教育传统文科提出了新要求,金融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进入全面提质创新的时代。金融学类专业要紧跟时代潮流,明确专业建设的方向,进一步推动新文科建设,聚焦本专业特色,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传统的金融知识深度交叉融合,对专业课程进行数智化升级改造,构建新的数智化课程体系,积极展开教学创新,推进新文科建设[3]。

(三) 课程体系数智化改革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科技革命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出生在数字时代,成长在智能时代,适应数智化的学习和生活,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应用型高校各专业要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学生实操能力、数智化素养的培育,结合新时代科学技术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质量。新技术革命改变了金融学科的边界和研究范式,金融学类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也随之改变。学生在掌握传统金融学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了解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业态的前沿知识,并能够融合新科技和金融知识解决现实的金融问题;学生应当具备利用大数据平台适配客户个性化需求、为客户提供舒适的产品体验等实践应用能力;学生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些知识储备、能力素质要求需要以数智化课程体系作为基础才能达成。

二、金融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数智化改革的现状

为适应新时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宽口径、广视野的人才培养要求,很多金融学类专业在原有课程体系中新增了大数据、互联网、Python、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类相关的课程,使得知识体系覆盖多种学科。但是,有些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缺少与专业课内容的深度交融,数智技术知识的传授与现实金融问题的解决结合不够紧密,数智化课程体系需要完善才能突破学科壁垒。究其根本,现阶段数智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 师资的数智化力量需要加强

数智化课程体系的良性发展依赖于师资队伍的数智化水平,这是现有课程体系向数智化转型的关键。许多高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师毕业于传统的金融学类专业,缺少系统的数智化教育,接受新事物的速度需要提升,数据挖掘、信息分析等量化应用能力不足;而部分年轻教师虽然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强,但教学经验不足,交叉学科的教学整合能力不足。单纯引进数字化、AI 相关领域的教学资源也难以适应金融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 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深度不够

数智时代教育的目标是实现知识、技能和业务一体化,但目前部分金融学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整合能力不足,数智技术与金融学类专业知识的融合深度不足。在课程设置方面,部分数智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界限分明,缺少数智技术与专业知识融合进阶的课程,导致部分学生获取的知识缺少清晰的模块划分。部分专业课程缺少信息技术、数字素养等方面的知识嵌入,信息技术相关知识难以引入现实金融问题。课程体系内部缺少紧密衔接,数智化理念需要进一步深入体现,部分学生难以完整地理解并掌握专业理论、方法工具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

(三) 数智化平台支撑力度需加强

5G、互联网等新技术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共享与交换平台,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学习资源,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平台使教学方式更为灵活和便捷,但部分数智化平台支撑力度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学过程缺少沉浸式体验和互动的平台支持,探究式学习、定制化学习会面临一些困难。

综上所述,金融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数智化升级和教学创新有待加强,数智技术与金融学类专业知识之间有机融合不够,难以形成跨学科融合发展的系统性效应。

三、金融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数智化升级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金融学类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使课程更加紧密地围绕新的教学主题展开,使知识点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课程体系的升级还需要考虑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需要采用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需要将各类知识融合起来,构建更加完善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课程体系的升级也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学习方式。金融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数智化升级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但需要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数智化升级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广泛性、全面性原则

随着金融行业的数智化转型,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不断创新,社会对金融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知识的广度还是知识的深度都比以往更进一步。这就要求金融学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和应用金融学类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还应广泛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同时要具备数智化时代应有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应对社会快速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等。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设计金融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时,需坚持广泛性、全面性原则,应涉及多个学科,覆盖相关的基础知识,重视学生专业能力与通识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提升的需要。

(二) 层次化、立体化原则

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化,金融学类专业不断调整课程体系,使得课程设置越来越合理,课程内容的衔接越来越紧密。新文科建设的提出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改变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金融学类专业需要再次整合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数字技术相关知识,重新规划课程体系,这就需要遵循层次化、立体化的原则。层次化就是要剖析各门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广至精、由理论到实践,层层递进,尤其要注重新技术融入的时间和空间节点、融入的具体方式,为学生搭建稳固的知识体系。立体化就是在新技术的参与下,通过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完成信息加工和知识体系构建,教师发挥指导与促进的作用。

四、金融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数智化升级策略

根据数智化时代金融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完成四年的学习应具备过硬的金融专业知识、金融职业素养和相关法律知识,同时还应具备数据挖掘与分析等能力。其课程体系在满足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大数据、区块链、互联网等方面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大数据思维。应用型高校的金融学类专业应更加注重新技术在实践课程中的应用,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金融学类专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数智化升级与教学创新。

(一) 构建四层递进式数智化课程体系

金融学类专业数智化课程体系包含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四个层面。四个层面的课程体系并非简单叠加,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系统性效应。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包含哲学、文学、科学、心理学、生态学、艺术学、信息科学等内容,此类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并初步形成数智化思维,引导学生讲诚信、担责任、愿合作,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大数据素养[4]。

2.学科基础教育课程

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是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相关的课程,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管理学、基础会计、西方经济学等相关课程。此类课程中增设Python 应用,使数智化课程与学科基础课交叉融合,为专业课程的数智化改革夯实基础。

3.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重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金融学、商业银行管理、保险学、证券投资学、金融企业会计、金融法律法规、金融工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等传统金融类课程,此类课程加入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金融、智能投顾、区块链金融、互联网营销、智能金融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数智化专业思维,以适应新时代的岗位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类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通过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素质类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类综合实践能力。入学教育、军训、劳动实践课、社会调查等课程属于素质类综合实践,金融产品模拟交易、金融业务模拟实训、外汇交易模拟实训属于专业类综合实践,同时需要增加互联网金融运营与管理、电子支付与网络银行实训、大数据分析实训等课程,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智化实操能力。

(二) 实施三维立体式数智化改革

1.增加课程数智化目标

金融行业的快速数智化转型,使得成长在数智化时代的大学生要顺势而为,学习数智化相关知识,掌握数智化技术。因此,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都要涵盖数智化的内容。在金融学类专业课程知识目标中,学生除了掌握传统的基础知识外,还需要对线上货币支付、数字货币、利率多样化、金融机构一体化的相互贯通及业务流程智能化方面的基本知识有全面的理解与认识。在能力目标中,学生能够进行银行存款利息计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处理等,还需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数据分析、金融产品筛选,具备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能力、利用大数据进行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金融产品设计和金融工具创新能力。在素质目标中,能够充分运用线上媒体促进团队合作与沟通,具备良好的网络道德、职业素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维护网络的安全与和谐。

2.开展数智化教学

教学过程中融入数智化思维,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持续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不断优化数字化教学环境,教师充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师不断尝试数字化教学手段,用对、用好网络课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借助网络、技术手段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运用数据分析法,掌握学生的学习偏好和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式;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库,探求优质资源,更新优化教学内容,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应积极开发数字化管理方法,既能方便工作,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便于迅速调整教学安排,提高教学效果[5]。

3.构建数智化考核体系

授课教师应根据课程特色,深入研究如何将数智化引入该门课程的考核体系中,以高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和检测学习效果。平时成绩的考核可以充分借助学习通平台,合理设计平时成绩构成,在授课过程中就能够随时查看学生的平时成绩,精准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及时督促和指导;为检测学生对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学习通发布试卷或者在问卷星发布调查问卷进行无纸化网考,网考后便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进行有效辅导;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比如证券投资学,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观察股票价格走势并进行研讨;对于毕业实习的考核,可与实习单位建立线上沟通平台,及时反馈学生的实习状况,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并依据平台的数据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过程管理与综合评定。

五、结语

在数智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与金融服务业态相结合产生了新一代金融服务。数智金融在优化投资结构、促进创新创业、提高金融服务效能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数智技术在催生新行业、改变传统行业的同时,也对高校人才培养产生了影响,推进了高校课程体系数智化升级。金融学类专业也应顺势而行,以课程为基本单元和主要载体,积极开展数智化课程体系升级。

本文在分析金融类专业课程体系数智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数智化升级与教学创新的具体思路:构建四层递进式数智化课程体系,增加金融学类专业课程数智化目标,实施金融学类专业课程数智化教学改革,实行金融学类专业课程数智化考核;基于广泛性、全面性、层次化、立体化的原则,构建深度交叉融合的数智化课程体系,以培养具备数据分析能力、智能决策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金融人才,满足金融行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智化数智金融学
“数智”视域中苏南蒲岸村微湿地公园公共设施情感化设计研究
路安炎:按下中国造纸业“数智转型”启动键
叉车数智化安全管理模式初探
电子证照重构山西道路数智化体系
网安天下担使命数智引领向未来"双引擎"驱动现代警务创新人才培养(计信系摄影报道)
乡乡镇镇通5G”建设助力山西“数智”转型
沙冒智化的诗
沙冒智化的诗
浅述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