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叶
(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 宜宾 644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指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阻断血流,导致部分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肌坏死[1]。AMI为心血管系统危重症,起病急骤,可并发心律失常等,死亡风险高[2]。国内多项研究指出,缩短诊断救治时间有助于提高AMI的救治效率、改善AMI患者预后[3,4]。可见,AMI患者预后与救治时间休戚相关。院前急救即院外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开展及时、高效、正确的院前急救干预对挽救AMI患者生命意义重大,能够赢得抢救时间,改善预后。实践表明,院前急救干预通常存在出诊不及时、急救环境条件差等安全隐患,难获预期干预效果。故很有必要规范院前急救流程,在提升院前急救时效的同时保障抢救质量。流程管理强调流程导向,旨在通过构建恰当且能动态调整的管理流程,以促进工作效率的改善,减少时间浪费[5,6]。本研究以流程管理理念指导AMI患者的院前急救干预,为AMI患者快速急救提供保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AMI诊断;②视听功能正常,且能正常语言沟通;③首次发病;④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认知障碍;②脑出血;③患恶性肿瘤;④严重肝肾器官衰竭;⑤罹患精神疾病;⑥凝血功能障碍。依据院前急救干预方式不同为分为两组,对照组215例院前未干预,研究组398例予院前干预。两组年龄、性别、纽约心脏协会(NYAH)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院前未干预,自行来我院急诊科。研究组给予流程管理理念指导的院前急救干预,组建急救小组,负责流程管理理念指导的院前急救干预工作,小组成员包括急诊科医务人员、导管科医务人员等,共同商讨流程管理理念指导的院前急救干预路径,涉及下述关键环节:①应急反应:接到急诊电话,安排1位医务工作者组织相关急救人员快速出诊,由另外1位医务工作者负责电话远程指导,辅助患者自救,同时问清患者具体位置,向其说明预计到达时间。②现场评估:到达现场立即查体、监测生命体征等,现场询问患者情况并快速诊断,执行急救护理。③现场急救:吸氧(约5 L/min),建立有效静脉通路,注意妥善固定,正确使用扩血管、镇静等药物,重视用药安全,观察患者有无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警惕潜在并发症。④安全转运:急救时开始转运,全面评估,生命体征平稳情况下予安全转运,同时由专人负责向患者家属详细、完整说明风险,如明确患者需溶栓,要提前电话联系医院,由专人负责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转运途中,严密观察患者,如有异常立即予恰当抢救措施,例如及时除颤、心肺复苏等。⑤入院交接:安全转运后,与有关医护人员进行交接,协助患者家属手续办理等。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急救效率:至心电图时间;至实施介入时间。②记录生命体征:呼吸频率(RR)、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③统计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④急救效果:评价指标共4项:急救成功率、入院前死亡率、入院后死亡率、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急救效率比较研究组至心电图时间、至实施介入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救效率比较 (min)
2.2 两组生命体征比较研究组患者的RR、HR、SBP、DBP指标均均较对照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命体征比较
2.3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研究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左心功能衰竭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n(%)]
2.4 两组急救效果比较研究组的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入院前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急救效果比较
AMI患者往往面临较高的致死风险[7]。文献报道,我国AMI发病率虽低于欧美国家,但是近些年国内AMI发病率持续增高趋势突出,每年新发心肌梗死病例(>50万人)、总患病数(≥200万人)均稳居高位[8]。不仅如此,我国AMI发病群体趋于年轻化,猜测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与我国中青年人群压力偏重、有不良生活习惯(例如熬夜)等有关。故需警惕AMI。根据现有研究可知,AMI通常情况下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造成,提示及时、有效的血管再通是AMI临床治疗的关键步骤,将直接影响患者预后结局[9,10]。为最大限度挽救心肌,很有必要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恢复AMI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时间长短不同,心肌坏死的程度自然存在差异。文献报道[11,12],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18 min,将直接影响心内膜下心肌细胞,可能致其坏死,在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3 h时,坏死范围将显著扩大,扩展至全层的三分之二,在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6 h时,极可能引起透壁性心肌坏死。提示,AMI患者预后与救治时间休戚相关。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干预能显著降低AMI的死亡风险[13~15]。现有院前急救干预仍存在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统筹安排较差、部门沟通不畅等不足,探索更科学且高效院前急救干预方案迫在眉睫。研究发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院内救治时,应用时间导向流程管理可显著增加流程运行流畅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救治成功率[16]。本研究试以流程管理理念指导AMI患者的院前急救干预,完全针对急诊科与AMI患者急救特点,各项院前急救干预措施严谨有效,趋于科学化、程序化,整个院前急救干预过程时效性佳,使AMI患者得到快速急救。
就AMI院前急救干预工作而言,工作流程缺乏规范、不够细致,均可能导致AMI院前急救干预工作混乱,急救效率与抢救质量低下[17,18]。本研究以流程管理理念指导AMI患者的院前急救干预,表2结果说明,流程管理理念指导的院前急救干预可提高AMI患者的急救效率。分析原因可能是,流程管理理念指导的院前急救干预能够满足AMI患者的照护需求,整个抢救过程趋于科学化,与此同时参与院前急救干预的医护人员急救观念强烈,能够通力合作,以便AMI患者得到全方位救治,最小化抢救时间,促进急救效率显著提升。表3结果提示,流程管理理念指导的院前急救干预可稳定AMI患者的生命体征。分析原因可能是,流程管理理念指导的院前急救干预强调院前急救干预的秩序性、高效性,可围绕流程分析、流程定义、急救资源分配等多项关键性环节,统筹规划整个院前急救流程,显著增加急诊急救时效性的同时可避免抢救缺陷与失误,提高各关键环节的可操作性,高质量的院前急救干预自然利于AMI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表4、表5结果说明,流程管理理念指导的院前急救干预可提高AMI患者的急救效果,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院前急救干预作为AMI初级阶段的急救工作,其有效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相关医务人员间的合理分工与高效协作程度。本研究开展的流程管理理念指导的院前急救干预,遵循科学恰当的急救护理思路,秉承有序高效的管理安排流程,可显著增强AMI患者院前急救干预的时效性、科学性,在最短时间内落实院前急救干预,一定程度上更利于病情有效控制,此种情况下再将AMI患者安全转入院内,予妥善治疗,相应地能改善AMI患者预后,获得更好的抢救效果。
综上,流程管理理念指导的院前急救干预能帮助AMI患者尽早出院,提升急救效率,提高急救成功率,稳定AMI患者生命体征,且心血管不良事件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