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和生院士:胸怀“国之大者” 建设“国之重器”

2023-03-08 11:11茉莉
学会 2023年1期
关键词:国之大者中子源装置

本刊特约记者 茉莉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和生的带领下,举世瞩目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于2018年横空出世,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脉冲式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二个大科学装置之首。这一大科学装置,为国家发展战略的诸多领域和前沿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先进的研究平台,还成功自主研发了我国首台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等。陈和生是我国第一位在大科学装置建设领域担“国之重担”的博士后。近日,《学会》特约记者面对面采访陈和生院士,了解这位胸怀“国之大者”,矢志“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运行的科学家,如何诠释“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的爱国精神。

“中国人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发展科学技术”

“我始终有一个信念,中国的科学技术,归根到底要靠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才能发展起来。”采访中,陈和生多次强调这句话。

这也是陈和生的立功之本。无论是在1964年,他以湖北省高考物理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选择了原子核物理专业;还是在1984年,他毫不犹豫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都是对这个“信念”的回应。

这一“家国情怀”,正是陈和生所理解的科学家精神。“当时没有现在引进人才的各种优惠条件。回国前,不清楚有怎样的条件和待遇,我并不计较。回国后,家属没有北京户口,粮票、油票、鸡蛋票等等,什么票都没有,只能靠同事接济,我也不在意。”

“不计较”“不在意”诠释着陈和生对祖国的爱。他提到,对祖国的爱是无条件的,要与国家根本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别的。因为落后,就会挨打。”

陈和生谈起了一件往事。

1998年,他出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受中国科学院委托,作为主要执笔者参与制定《我国高能物理和先进加速器发展目标》。我国首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重大改造工程是主要目标之一。

改造方案刚刚获得国家批准,就遭到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严峻竞争。

陈和生与中国散裂中子源快循环同步加速器

“他们给出了‘短平快’的方案,声称两三年就能达到我们需要五年才能达到的水平。而它的所长曾在高能物理研究所担任三年的高级顾问,对我们的情况非常了解。”陈和生说,这就像和“老师”的一场竞争,“有些人‘迷信’其国际大家的背景,所里受到比较大的思想冲击,觉得我们在这场竞争中‘必死无疑’。”

陈和生顶着压力,每日如履薄冰。当时,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发展步入关键时期。“在自然科学的领域,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如果在这场竞争中无法取得胜利,我们怎么往下发展,都是个大问题。如果不大幅度提高加速器的性能,在国际上就会落后,就可能失去存在的科学价值。”

如何在这样的压力下“做好中国人自己的事”?陈和生给出的答案是,要有定力,即对问题有准确的判断,不被一时的舆论或者风向所左右,同时要尊重科学的规律。“两军相逢勇者胜,我们相信科学,也相信我们自己的力量。”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改造过程遇到许多严峻挑战。例如,以接近光速运动的电子,要在14米的范围内让它们去对撞,撞了以后要在14米的范围内再分开,谈何容易! 对待科学研究,陈和生的态度极为严谨,他举了一个例子。“我国的对撞机隧道十分狭窄,如果你装十个单元,发现前面第二个单元有毛病,你必须把所有的单元都拆掉才能拿出来。”“我们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对待科学不仅要干得漂亮,质量还要有保证,所以,我们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

后来,陈和生团队用5年时间完成了这项工程,而竞争者提出的“短平快”方案根本实现不了,“我们的亮度比它高了一个数量级”。这正是在陈和生团队基于科学的判断之下取得的成绩。中国保持和发展了在这个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陈和生说:“当时国家划拨4亿元作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建设经费,这是很大的一笔钱。国家科教领导小组重视高能物理研究和大科学装置建设,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给高能所增加了运行费,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陈和生对复杂性问题的观察有一种独特的敏锐性,这也是科学家所要具备的另一种特性。

他洞察到,现代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越来越依靠大科学装置。大科学装置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一些提出的新设想,在大科学装置上得到了验证;大科学装置提供了先进的研究手段,实现了前沿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国家发展战略中的许多关键问题,都需要依靠大科学装置才能解决。”他还反复强调,“我们要建成科技创新体系,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就必须大力发展大科学装置和前沿科学研究。”

“大科学装置建设需由国家统一规划,坚持实事求是”

“随着国家大力推动科创发展,许多城市对大科学装置的布局、引进过热。”陈和生直言,大科学装置建设,不是修一栋大楼、建一所博物馆、投入一些钱就能做成的,而是要实事求是。

20年前,筹建中国散裂中子源时,在北京却找不到愿意接受散裂中子源的地点,尽管北京地区的用户最多。“当时,一些地方政府对大科学装置建设的认识是‘它不产生GDP、也不交税,来了后没有什么好处’”,认识不到大科学装置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最终,项目落地广东东莞,也诞生了我国迄今为止已建成的、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这让中国成为继英国、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4个拥有脉冲散裂中子源的国家,为我国世界前沿的基础研究,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实施中解决许多关键性的瓶颈问题,提供了重要平台。

继而,出现了另一种风向。“一些城市盲目跟风,更有甚者把建设大科学装置作为地方业绩。”陈和生说,这会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甚至互相“挖墙脚”的状况。

他提到,大科学装置建设需要符合国家规划,要有明确的科学技术目标和用户群体,还要集聚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技术支持和管理队伍,更需要制定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这里头大有文章,不是一个小科学团队,引进几个‘千人计划’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一个几百人的大科学团队。”

陈和生在中国散裂中子源沙盘前

应该怎么做?陈和生认为,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无论是国家的规划、政策的引导、人才的培养,都需要进一步改善。要“全国一盘棋”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统一规划和协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同时,需要疏通、解决堵点、断点、难点,包括政策链协同堵点、产业链协同断点和创新链协同难点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的飞速发展,陈和生看在眼里,“到现在,国家的科技政策、科技队伍力量和规模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趋势”。但陈和生谈到,需要实事求是地看待我国的科技水平。我国大科学装置的数量、种类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甚至是国际前列,但是我国大科学装置许多领域的关键技术和科学产出,特别是在前沿科学领域的重大成果还不太多,创新技术引领、颠覆性技术突破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原因何在?陈和生说,大科学装置建成后,配套实验终端却要等好多年才能获批启动。“欧美国家的实验大厅很快填满,我们的实验大厅较长时间却还是空荡荡。一些地方热衷于建设新的大科学装置,却忽视了将已建好的大科学装置的实验终端配齐,让它充分发挥出作用。”

“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统一规划大科学装置建设,且投入强度高。我们的投入仍然是有限的,技术基础和人才队伍差距较大。我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办大事。”陈和生说,在一些领域,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要更加清醒地分析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形势,做好科学研发,找准定位,实实在在布局基础科学发展和前沿科学技术,不能一拥而上,恶性竞争。要避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出现“大跃进”或者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

“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需要更多年轻人”

这几年,陈和生还像往常一样在北京和东莞两地奔波,全力促进散裂中子源在国家战略需求领域和国际科学前沿的应用。这期间,他把更多时间放在年轻人身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年轻人,这是几代人的历史使命。”

陈和生年轻时,就与丁肇中、李政道、杨振宁等诺贝尔奖获得者结下深厚友谊。“我任高能所所长以后,跟李政道先生接触非常多。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他的话对我们是一个非常大的激励。”他说,他们严谨的科学作风、奉献科学的精神,一直对我有很大帮助。

陈和生在中国散裂中子源靶体插件旁

老一辈科学家的科研精神与情怀,更需要传承。陈和生说:“我们已经把散裂中子源的功率比设计指标提高了40%,这完全是技术上的不断改进,年轻人成长很快,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即将动工建设,它的功率将提高5倍。陈和生高兴地说:“现在轮到年轻人‘挑大梁’‘唱主角’了!”

他努力帮助年轻人在大科学装置上一展身手。“他们遇到问题,他就帮忙把关出主意,有时自己就像是一座桥梁,与年轻人交流,也与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等沟通联系。”同事口中的这个“他”就是陈和生。他为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科研队伍中而感到欣慰。

他提倡为年轻科学家营造宽松的研究环境。他认为,必须用改革精神打破“唯论文”的顽瘴痼疾 ,摆脱“为论文而论文”的学术怪圈。要完善评价标准、改革评价方式,更加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科技人才,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只有真正做到唯才是举、唯才是用,方能真正呼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要求与期盼。

陈和生也对年轻科学家提出殷切期望。他认为,要正确引导年轻人的价值观,让他们看到自己发展的机遇,看到对国家发展的贡献。“现代社会诱惑很多,价值观也比较混乱。科研工作者首先要热爱祖国,为祖国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做出贡献;其次要热爱科学,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作风。现代学科发展越来越显现出交叉性、融合性、综合性特征,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之间开展合作、协作,共同完成科研工作的方式比比皆是,团队精神对于科研创新不可或缺。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采访到最后,陈和生说,他对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满信心。“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中国经济极具潜能,总能在挑战中发展,在风雨洗礼中成长,一定能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

科研之路、奋斗之路与人生观、幸福观相关联。“人生的幸福,是为国家的强大去奋斗,特别是能够做出一些自己的贡献,这是最幸福的事情。”这句话,陈和生常常对自己说,现在也经常说给年轻人听。

院士寄语

欧阳自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

“要向太阳系的星辰大海挺进,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创新发展、报效祖国。”

郑纬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座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的智慧城市将为居民提供主动、精准、智能、高效的智慧服务。”

苏东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们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整个技术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都会越来越好。”

邬江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0到1’的创造,是最酷的事!”

猜你喜欢
国之大者中子源装置
习近平强调的“国之大者”是什么
胸怀“国之大者”践行初心使命
胸怀“国之大者”把握两个大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把握“国之大者”保持战略定力
“超级显微镜”
“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
SBS装置VOCs排放控制探讨
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冷源系统设计
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获得中子束流
轰趴装置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