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食品类专业模块化课程建设研究

2023-03-08 03:20师文添
农产品加工 2023年2期
关键词:肉制品模块化岗位

师文添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构建高职食品类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可以缩短学生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工作的距离,更好地应对科技和社会进步,促使学习方式的目标化、主体化,促使教师成长的专业化,促使学校发展的特色化。

1 高职食品类专业模块化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方面

1.1.1 学时紧张不够用

新模块课程所安排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活动都需要时间,尤其是学生未做充分课前准备的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压缩部分教学内容,总感觉课堂时间不够用。

1.1.2 教学工作量加大

从传统的教学到模块化教学的转变,教师要变革教学案例,做充分的准备,加上对班级学生学情的了解,以及与其他模块化教学教师之间的衔接,都会耗费很多时间和心血,这让很多教师感觉教学工作量反而加大了。

1.1.3 教学内容难以把握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理解把握新课程和以模块形式呈现的新教材提出了挑战。由于新课程才刚刚起步,有些教师第一次接触模块课程,对学科内容及模块整体结构和体系缺乏深入了解与研究,难以真正从整体上设计模块教学。

1.2 学生方面

1.2.1 学生学习压力加大

模块化课程教学之后,学生要在课前、课中、课后做大量的准备和讨论,而且要不断适应不同教师的授课方式及教学习惯,当多门课程同时进行模块化教学后,学生感觉学习压力更大,随着信息化学习要求的提高,学生要学习的教学资源明显增多。

1.2.2 学生课程选择有限

模块化课程的本意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部分课程,但因为人数、师资、教学成本等原因,有些课程不一定能开设,学生课程选择其实比较有限。

1.2.3 适应模块知识之间衔接存在障碍

模块化课程的建构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企业生产实际、管理活动、新技术等的变化要不断更新,不同课程之间、一门课程内部,教师要做充分的考虑,理清先后顺序,避免知识重复、技能脱节,造成学生学习障碍。

1.3 学校方面

1.3.1 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

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教师在进行新的模块化教学改革进程中缺乏足够的主动性,不能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当中,不能主动关注学习模块化课程建设的理论,不能主动实践总结课程改革的成效,也不能主动分享模块化课程建设的成果和经验。

1.3.2 “双师型”教师队伍薄弱

很多高职教师都来自于学校,真正有过企业工作经历的人比较有限,虽然教育部门要求职业院校教师每5年需要参加6个月的企业实践锻炼,但其实效果有限,一方面大部分企业并不一定会安排核心工作岗位给参加实践锻炼的教师;另一方面,教师因为家庭、工作繁忙等也难以全身心地投入。这就造成真正“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显薄弱。

2 高职食品类专业模块化课程建设路径

2.1 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通过人才需求调研,了解食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规格要求、岗位工作情况。同时,企业和毕业生为学校反馈或提出很多专业课程设置、人才规格、教学内容选取、学校软硬件条件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经多方调研,确定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以此专业为例)旨在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食品智能加工专业知识,具备食品安全生产及管理技能,面向焙烤食品、肉制品等食品企业,能够从事食品生产与管理、智能设备调试与维护、产品研发、品质控制、连锁经营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2 分析岗位关键能力

2.2.1 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基于人才需求调研,了解专业岗位具体的工作任务,对其进行认真分析,真正了解企业工作岗位运行流程和具体工作任务,这对于构建专业课程模块结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

2.2.2 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分析

在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各工作任务的具体工作能力要求,以便清楚在进行专业建设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工作能力,从而选择开设哪些课程作为这些工作能力的支撑。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焙烤食品、乳制品、肉制品和饮料及相关食品企业。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一览表见表1。

表1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一览表

2.3 构建专业课程模块结构

基于专业岗位关键能力分析,进行专业课程模块结构的构建[2]。将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课程分成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实践专项课程模块、素质拓展课程模块。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通过3个递进的培养阶段,使学生逐步具备品生产与管理、智能设备调试与维护、产品研发、品质控制、连锁经营等能力,成为食品行业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4 确定课程培养目标

根据对岗位关键能力的分析,按照知识、技能和素养3个维度制定课程培养总目标。将课程培养总目标按照实际岗位工作程序的逻辑分解成为课程培养子目标。最后,让课程培养的子目标与实际工作岗位的知识目标与实际工作岗位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多方面的职业素养进行相互关联。

以专业核心课程“肉制品生产技术”为例,确定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该课程学习,理解、执行肉品生产相关法规及标准;根据企业生产计划,进行物料衡算及准备;根据生产要求与操作规范,进行肉制品的生产操作;安全、熟练使用肉制品生产设备,进行简单维护;负责按计划组织生产,完成生产任务;监控生产现场运行状况,完成生产过程的记录;分析和解决肉制品生产运行中的常见的质量问题;负责生产工艺执行情况的实施检查;归档与整理肉制品质量控制相关文件。

2.5 设计学习内容模块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来设计学习内容的具体模块,选择与岗位关键能力相对应的学习内容。将实际工作程序分解成为一个个具体的模块化项目,对应到工作程序的每一个环节。

“肉制品生产技术”课程内容见表2。

表2 《肉制品生产技术》课程内容

2.6 构建课程教学模式

2.6.1 构建工作任务

模块化项目任务的教学活动是以实际工作逻辑为核心的,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进入到工作模式,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知识、把握技能。

2.6.2 探索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合理选用讲授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PBL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变“讲授知识”为“培养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变“个人行动”为“团队协作”[3]。

(2)教学手段。注重模拟、营造肉制品生产的职业情境,开发影像资料、模拟教学软件等辅助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企业生产现场等资源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7 构建课程考评体系

采用过程性评价,按理论考核30%,项目考核40%,技能考核30%进行分配(见表3)。理论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能力。项目考核根据各项目下的任务按照工作任务考核评分表(见表4)进行考核,工作任务考核由学生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组成,让学生全面积极地参与整个课程教学,激发自主学习性。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原料预处理、设备使用、产品评价、质量控制等技能。

学习成绩考核评分办法见表3,任务考核评分构成见表4。

表3 学习成绩考核评分办法

猜你喜欢
肉制品模块化岗位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苏丹将扩大牲畜和肉制品出口市场
低温肉制品研发生产现状及发展分析
模块化住宅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模块化VS大型工厂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