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取栓与桥接治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分析

2023-03-08 09:00祝常金黄泗霖王建红
人人健康 2023年2期
关键词:桥接缺血性动脉

祝常金 黄泗霖 王建红

(1 三台县人民医院 四川绵阳 621000;2 四川省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007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根据所涉及的供血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可分为前循环卒中和后循环卒中。前循环主要指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后循环主要指椎基底动脉或椎动脉及其分支。对于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给予积极治疗,阻止脑缺血的进一步发展,恢复缺血半暗带,减轻脑损害,改善患者的预后。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采取桥接治疗是临床常用治疗手段。临床实践中,有学者认为静脉溶栓会对直接取栓时机带来影响,使患者颅内出血风险增加。也有学者认为直接取栓治疗效果不低于桥接治疗,可以越过静脉溶栓直接取栓治疗[1]。本研究主要分析直接取栓与桥接治疗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我院收治的82 名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采用直接取栓治疗40 例,采用桥接治疗42 例。

直接取栓组男性26 例,女性14 例;年龄38~76岁,平均(52.80±5.16)岁;患病原因:大动脉粥样硬化28 例,心源性栓塞12 例。

桥接治疗组男性25 例,女性17 例;年龄32~73岁,平均(45.56±3.16)岁;患病原因:大动脉粥样硬化26 例,心源性栓塞13 例,小动脉闭塞型3 例。

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符合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者;CTA 证实为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闭塞,且符合疾病临床表现者;发病时间≤6 小时,且NIHSS 评分≥6 分者;知情同意者。

排除标准:发病时间>6 小时者;脑出血者;精神疾病者;其他脏器有严重疾病者。

1.2 方法

直接取栓治疗组:根据患者病情及配合情况,选择麻醉方式,术前做好血压及心电检测。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实施股动脉穿刺,穿刺置入8F 血管鞘,进行全脑DSA,评估血管闭塞情况,椎基底动脉基础以及侧支循环代偿状态。明确责任血管后,置入6F 中间导管和8F 导引导管,微导管造影,将支架输至血栓处释放后停止5~10 分钟,做好支架、中间导管、导引导管的管理,确保持续负压抽吸控制血流。必要情况下,操作过程中可多次取栓,但次数应控制在4 次以内。造影证实血管再通后,去除动脉鞘,按压10~15 分钟,结束手术后应进行头颅CT 的复查,明确颅内是否出血。

桥接治疗组:给予患者阿替普酶0.9 毫克/千克进行桥接治疗,先以静脉推注的方式给予患者10%的剂量,推注时间为1 分钟,后以静脉泵入方式将余下90%的药物注入患者体内,需持续进行泵入,泵入时间1 小时。进行CTA+CTP 检查,若有大血管闭塞问题,则立即进行桥接治疗,取栓方法与直接取栓治疗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

(1)采用NIHSS 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分42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病情越严重。

(2)评估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

(3)采用GCS 评分评价患者预后,4-5 分可定义为患者预后良好。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带入SPSS20.0 进行统计学分析,用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并进行χ2检验,用“”表示计量资料并进行t 检验,P<0.05 为差则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 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 评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NIHSS 评分比较,术后2 周两组NIHS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比较()

组别 术前 术后2w t P直接取栓(n=40))18.21±1.95 10.68±1.54 19.455 0.000桥接(n=4217.17±1.91 9.95±1.66 18.295 0.000 t 2.440 2.062 P 0.017 0.042

2.2 两组血管再通情况比较

直接取栓组血管再通29 例,占比为72.5%;桥接组血管再通33 例,占比为78.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GCS 评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 天、7 天时,两组GC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P<0.05,但两组GC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 评分比较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其发病比例占卒中总发病率的一半以上。它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和其他由脑血管疾病阻塞血管的斑块引起的,也可能是由心房颤动等各种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这种疾病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并阻塞大脑中的血管。由于缺血性卒中病因的复杂性,其病理机制复杂多样,与容量衰竭、兴奋性中毒、神经炎症、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等有关[2]。损伤的脑组织可分为缺血中心区及缺血半暗带,缺血中心区的脑细胞会导致不可逆的坏死,缺血半暗带如果血流能够及时恢复可能会被挽救,但缺血时间延长也会导致神经细胞随之凋亡,而致病情加重。

目前,阿替普酶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常用有效药物,但必须在发病后3~4.5 小时使用,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桥接治疗是治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用手段之一,直接取栓治疗前静脉注入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可快速激活血栓中的纤溶酶,溶解微血管中的血栓,使得血流再通,有利于脑血管灌注的早期恢复,改善预后。

桥接治疗也是治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用手段,在改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因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病后每延误1 秒钟对患者脑组织均会产生不可逆的损害,桥接治疗由于症状发生4.5 小时内静脉溶栓的应用可能会产生时间延误,导致患者血管再通时间的延长,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无论是直接取栓还是桥接治疗,只有在减少时间延误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更好的临床预后。

早期静脉溶栓能够降低取栓次数,缩短取栓及恢复血流灌注时间,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直接取栓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显著提高了血管再通率。而且,直接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方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得到了证实,但仍有一些患者在经过直接取栓治疗后预后效果不良[3]。

本研究重点分析了直接取栓与桥接治疗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结果提示取栓治疗目前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项有效治疗手段,直接取栓治疗与桥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直接取栓与桥接治疗在治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相似,两组患者预后情况也显示两者治疗效果相当,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治疗方法,更好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桥接缺血性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Microchip推出首款车载以太网音视频桥接(AVB)全集成解决方案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苹果腐烂病树桥接复壮技术
单纯吻合指动脉在末节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12例闭合性腘动脉损伤的治疗
双静脉皮瓣桥接移植修复手指腹皮肤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