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殡葬文化生态学》
作者:杨宝祥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978-7-5087-5186-3
出版时间:2015 年12 月
定价:50 元
当前,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危机已经蔓延到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也从理论概念转变为世界人民的共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生态建设又包括社会建设。对殡葬改革而言,如何构建民俗殡葬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即在保留传统优秀民俗礼仪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是新时代我国殡葬服务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笔者基于文化生态学视角,分析殡葬文化生态的内在机理与建设路径,以推动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平衡。
由杨宝祥编著、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殡葬文化生态学》一书,基于文化生态学视角,深入分析了我国殡葬文化的衍生背景、形成过程,重点论述殡葬文化与社会生态环境相互适应、动态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可行的殡葬生态建设路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对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进行阐释。第二章详细分析了殡葬行业的文化生态现状,并基于现代社会环境,为构建殡葬文化生态提供了对策建议。第三章从绿色环保理念出发,分析绿色和谐文化对殡葬文化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文化生态建设理论,阐述了如何利用各方面资源促进绿色殡葬文化发展。第四章到第六章分别从生态、和谐以及科技视角出发,阐述了殡葬文化生态的作用机制以及建设路径。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发展内在关系的学科,致力于通过环境的改造或者文化形式的变革,实现二者的相互适应、动态平衡。笔者结合2022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委托项目“民族地区林下复合节地生态公墓建设研究”(MCA20224134)以及2021 贵州省民政厅项目“‘三大战略’行动背景下殡葬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黔民研:2021006)研究成果认为,对殡葬改革与服务事业而言,殡葬文化建设既要从公益性视角体现出社会对生命意义与伦理价值的重视,同时也要从生态环境视角审视安葬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做到绿色安葬、生态安葬。为此,文化生态学对当前我国殡葬文化生态建设有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倡导文明殡葬,构建和谐殡葬新文化。殡葬文化生态建设关键在于从精神层面引导人们建立文明殡葬意识,主动改变厚葬的殡葬习俗,真正实现移风易俗。这就要求加强死亡教育,对传统殡葬习俗的文化伦理价值进行与时俱进的分析,要充分考察殡葬活动对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殡葬活动由“殡、葬”拓展到“殡、葬、祭”再到“养、殡、葬、祭、孝”相关环节并赋予其新时代发展内涵,让人们充分认识和理解新型殡葬的社会文化意义。为此,应当切实扭转人们当下重死轻生、薄养厚葬、攀比追思的落后风尚,突出强调重生轻死、厚养薄葬和追思祭拜活动中的精神缅怀,摆脱传统思想影响下的礼仪束缚如果能够让全社会改变对死亡的盲目恐惧,使得对生者的赡养孝道、对逝者的追思集中于内心,推动殡葬文化生态的文明和谐发展。立足新时代,政府应大力提倡“厚养”“简殡” “新祭”及“新孝”的殡葬新文化,大力推行科学化、简约化的节地生态安葬,通过网络祭拜、隔空寄思等方式,向逝去的亲人表达关怀思念之情。
第二,推行环境友好型殡葬方式。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加剧,资源环境对殡葬活动的约束增加,推动生态绿色殡葬方式已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生态环境的必要抉择。绿色殡葬既体现出环境友好的发展理念,又符合社会伦理价值规范。一方面,应当变革传统的墓葬方式,尽可能减少繁琐的祭拜活动,以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来祭奠逝去的生命,如海葬、树葬、花葬等。另一方面,加强社会教化,重视持续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新型殡葬文化中的生态价值理念,使生态殡葬观深入人心。
第三,建设生态殡葬设施。殡葬文化与生态的有机结合也需要借助有形的制度以及实体设施提供支撑。当前我国完全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探索建设公共园林式墓园,将墓地与公园相结合,满足人们的墓葬需求,又促进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还可以成为人们接受新型殡葬生态文化的教育基地。在建设过程中,重点应促进生态公墓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殡葬提供良好的物质载体。
总之,殡葬文化生态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思想理念、社会风俗以及生态环保等方面入手加以优化完善,需要建立与健全法规体系、资金筹措与投入、规划用地、奖补激励、监管执法等工作保障机制,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民众的生态殡葬意识,构建和谐的殡葬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