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陶瓷的地域性特征分析

2023-03-07 14:58张方杰
大观 2023年11期
关键词:禹州窑变钧瓷

张方杰

摘 要:禹州作为我国钧瓷的发源地,见证了钧瓷的辉煌、衰败和重生历程。反之,钧瓷也成为反映禹州地区社会制度、审美认知以及现实生活的物质载体。陶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其由土的质朴,历经水的孕育、火的洗礼,终成玉的圣洁。作为“水土火”交融的艺术,这些文化特质渗透在陶瓷中,深刻影响着地域文化。从禹州钧瓷的历史传承和艺术特色出发,探讨禹州钧瓷的起源、发展和工艺流程,并从造型、窑变、工艺、内涵四个方面对其艺术特色进行总体概括。

关键词:禹州钧瓷;艺术特色;地域特征

禹州地区悠久的制瓷历史也为钧瓷的诞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早在商周时期,先人们就在陶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原始青瓷。到了隋唐时期,禹州已成为北方最重要的瓷器产区之一。禹州地区的窑口历史上与汝窑、官窑毗邻,各种瓷艺在此交汇,这是钧瓷能够借鉴百家之长、创一家之风的基础。

一、钧瓷简介

禹州,名字由大禹治水的典故而来,古时又被称为阳翟、钧州,雄踞河南腹地,距离宋代京都汴梁(今开封)仅100余公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境内资源富足,人文厚重,具有优厚的自然条件与悠久的制瓷历史,是我国钧瓷的发源地。禹州市地处中原丘陵地带,夏季炎热湿润,冬季寒冷干燥。禹州内大小河流总计130余条,主干流为颍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充足的水资源为禹州地区的日常劳作与陶瓷生产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禹州煤炭、矿产、陶土等各类资源也异常丰实,自古便流传有“南山煤,西山釉,北山瓷土处处有”的说法,是河南省重要的能源基地。钧瓷历经四百多年的发展,于元代末期逐渐走向断烧,不断引来后世的仿烧。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艺术环境的改善,钧瓷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钧瓷烧制技艺也在2008年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重视和保护。

二、禹州钧瓷的历史发展

(一)晚唐时期——孕育启蒙

专家通过对禹州境内出土的大量古陶器及其碎片的研究推断,认为禹州地界的陶器生产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当地先民在制陶技艺不断实践中,引入本地瓷土作为原料,最终在商周时期烧制出了原始青瓷。后经改进,陆续烧制出了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一改只有单色釉的传统,开启了颜色釉瓷发展的新时代。唐代花瓷的出现为后来禹州钧瓷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工艺基础,起到了孕育和启蒙的作用。

(二)北宋时期——历史巅峰

随着宋代煤炭的使用和冶炼业的大力推广,禹州地区的工匠们在唐花瓷的烧制基础上,创造性地将金属元素加入釉料,并采用高温还原火进行焙烧,得到了以天青、月白为主,少量带有红斑的早期钧瓷。经过不断调试,釉色在天青色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青紫并重、诸色交融贯通的窑变效果。再加上钧釉散发的荧荧乳光,含蓄内敛又动人心弦,构成了禹州钧瓷独具风格的美感。

(三)金元时期——继承发展

北宋时期,宋朝的领土经常受到辽、金、蒙军的侵袭和骚扰,禹州地区也历经战火。在“靖康之变”后,禹州钧台窑停止烧制,大量的工匠流亡各地,在异地继续从事钧瓷生产活动,客观上扩大了钧瓷的传播范围。元世祖统一全国后,钧瓷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发展成为遍布全国的钧窑系。钧窑系的形成使禹州钧瓷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四)明清时期——陷入低谷

禹州钧窑在元末因为连年的战争和灾荒逐渐走向断烧,陷入发展的低谷时期。到了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我国瓷业中心开始南移到江西景德镇一带。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我国制瓷工艺达到历史巅峰,但禹州钧窑技艺却未有复苏迹象。不过也正是由于常年的断烧,令传世不多的禹州钧瓷显得弥足珍贵,被最高统治者视如珍宝。康熙、乾隆皆对宋钧爱不释手,不仅搜集宋钧珍品,还授意工匠们对其钻研仿制。由此,仿钧之风也在南方地区流行开来,为后期禹州地区的钧瓷恢复营造了浓郁的政治、舆论氛围。

(五)清末民国——迎来复苏

清末民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外一些军阀或是大资本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掀起了收藏古董的热潮,寥若晨星的禹州钧瓷也受到收藏者的热捧。受此影响,禹州的陶瓷工匠纷纷尝试恢复断烧多年的钧瓷生产。同时,禹州地区的地方政要和企业家在“振兴实业”的感召下,也参与钧瓷产业的挽救和恢复,雇佣本地匠人到企业生产钧瓷、传授技艺。这一改家族传承的传统模式,为禹州钧瓷产业的东山再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获新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禹州钧瓷踏上了复兴之路。来自北京的陶瓷专家与禹州本地的钧瓷艺人通力合作,在试烧卢钧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钧窑窑炉的内在构造和釉料配制的科学依据。经过上百次的努力,最终在倒焰形钧瓷窑炉中用还原焰烧制出了晶莹如玉的禹州钧瓷。虽然远不及宋钧窑变的鲜活自然,但算是初步掌握了其窑变呈色的原理,使钧瓷艺术于20世纪50年代末迎来了恢复。

三、禹州钧瓷的时代特征

(一)晚唐时期——丰满热烈

审美趣味的发展是与生产力的发展携手并进的。审美趣味的状况是生产力状况的准确标志。艺术设计来源于生活,禹州鈞瓷势必会受到社会环境、审美风尚、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唐代经济富庶,文化开明,广大的市场需求促进了唐代陶瓷生产的发展,而开放的思想和激烈的商品竞争又促使制瓷匠人勇于尝试、创新。

唐钧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在造型上追求丰润饱满,拒绝小巧灵动,反映了唐人以丰肥为美的审美情趣;在釉色上追求华贵多变,具体表现是在器物表面施以天蓝色、黄褐色、灰紫色或乳白色彩斑作为装饰,天机超逸,自由奔放,体现了唐人思想的开放。此外,唐钧釉质肥厚,釉感坚实、强硬,彰显出一种力感和动感,表现了大唐盛世的豪迈气魄,使之在“南青北白”瓷器格局中独树一帜。

(二)北宋时期——端庄典雅

在文化艺术领域,在文人士族的引领下,宋朝在文史研究及文化艺术方面成就斐然,逐步走上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巅峰,形成了独有的审美文化,使诸多手工业和手工艺品的发展出现了结构性变化。禹州钧瓷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完成了革命性的创新与发展,其制作工艺与流程得到了完善与改良,极大地提升了瓷器的品质。通过对釉料的不断创新,宋代钧瓷烧制出绚丽多彩的窑变釉,形成了端庄典雅的艺术风格。

(三)金元时期——粗犷豪放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发生后,禹州所在的长江以北地区皆由金人管辖。战后社会稳定之时,金人在宋代民窑的基础上恢复了钧瓷生产,以此来满足日常需要。金元时期的钧瓷基本上沿用了宋代民窑的造型,但为适应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器型粗放;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颜色暗淡。这一时期的钧瓷虽制作较为粗糙,却充分彰显了雄浑大气、深沉博远的北方游牧民族的气魄与风格,与宋钧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清末民国——怀古蕴新

明清时期,随着我国制瓷中心的南移,北方地区的窑厂纷纷衰败。虽然禹州在明代仍是全国主要的瓷产区之一,但是钧瓷窑变技艺已经失传。昔日生产皇家贡瓷的钧瓷窑厂也沦落为生产日用粗瓷的场地。清末民初,热衷古董收藏的人士增多,一些仰慕中华文明的国外富商对已然成为稀世之宝的钧瓷挚爱有加,故当时陶瓷界兴起了一股仿古之风。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花齐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和河南省政府集中各类资源,在卢钧工艺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终于突破了钧瓷窑变技术难关。恢复生产后的禹州钧瓷以仿古瓷为主,造型追求仿古风味,使钧瓷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不同风格的钧瓷作品百花齐放,丰富多元。

四、钧瓷的艺术特征

(一)端庄大气的造型美

禹州钧瓷注重形体比例开合,重心偏低,增加了器物的稳重感。着重于大的体面塑造和整体结构的上下呼应、左右对称,讲究整体气势和神韵。器型轮廓线条流畅韵律美,通过直线和曲线的刚柔变化、交替呼应,起到装饰效果。在造型上抽象概括,不重细节刻画。局部使用耳饰、雕刻或是简单的鼓钉、弦线、泥条进行装饰,求神韵而不求逼真。如今,禹州钧瓷可大致分为传统器皿类、人像和动物类、异形钧艺类三种造型。其中,传统器皿类造型的钧瓷稳健有力;人像和动物类造型的钧瓷概括夸张、生动传神;而异形钧艺类造型的钧瓷则融入了现代审美趣味,更具时代风貌。

(二)出神入化的窑变美

一是釉色。禹州钧窑创造性地将铜作为呈色釉料,通过科学地掌控窑炉内的火焰气氛变化,使施以相同釉液的器物呈现出无一雷同的窑变色彩,达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这些千变万化的窑变釉色是构成禹州钧瓷震撼世人之美感的重要元素之一。按其釉色倾向可大致归为青、红、紫三大色系。

二是纹路。“蚯蚓走泥纹”曾是北宋官钧独有的装饰纹路,难得一见,但随着制瓷技术的进步,如今已被匠人熟练掌握,并且还发展出了梅花纹、冰片纹、鱼子纹、凤尾纹等诸多名贵纹路。这些纹路长短各异、疏密有致的线条极具形式美感,令人感到韵味无穷,进一步丰富了禹州钧瓷的釉面装饰。

三是釉画。禹州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因釉层厚和烧成温度高等原因,釉面产生了熔化、流动、沉积、结晶等一系列变化,形成了丰富的釉色、纹路和色斑。钧瓷釉画本是这些元素的无意组合,通过人的主观想象和意识加工,幻化成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画卷。有的似高山流水;有的似仙山琼阁,千钧万变、意境无穷,使人心向往之。正是这些意趣天成的钧瓷釉画,为禹州钧瓷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更加彰显了禹州钧瓷的神奇与珍贵。

(三)粗泥细作的工艺美

禹州钧瓷是“泥与火的艺术”,游散的泥土经过制胎、塑型、施釉、烧成等数道工艺程序升华为精神产物,其间注入了钧瓷匠人无尽的心血和智慧,体现了高超的技艺水平。禹州钧瓷匠人在不断认识泥性与火性的过程中打造出了钧瓷,展现了粗泥细作的工艺美。

(四)中庸内敛的内涵美

古人“物以载道”的造物观,决定了禹州钧瓷具有外观形式和内在意蕴的双重属性,并且其内在的意蕴美往往不是一眼便可察觉的,需要依附于一定的外在形式来隐喻。就陶瓷产品而言,这种寓意一般通过器型、釉色、纹路等形式反映出来。可以说,钧瓷端庄大气的造型、丰富雅丽的釉色、玉润含蓄的釉质、妙趣横生的纹路、意境深远的釉画、严谨的工艺无不体现了文化和精神层面的追求。

禹州传统类钧瓷造型表现的正是中华民族追求美好、希冀未來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情感。如益寿瓶寓意着“延年益寿”;苹果尊象征“平安多福”;虎头瓶代表“辟邪平安”等。此外,钧瓷的造型多为圆形,因为圆形器物方便实用,烧制简便,也表达了人们对圆满的崇尚。色彩也是传达文化观念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对钧瓷釉色“红为贵,紫为最,天青月白胜翡翠”的评价,也与古人对颜色的寓意和偏好不谋而合。禹州钧瓷釉质含蓄温润,呈现如玉脂般的光泽,内敛而不张扬,由内及外地散发出一股正气与从容,有一种君子般的人文气质。

五、结语

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这种本土文化,共同构成了该民族、国家的身份。这种身份既是一张名片,有助于我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自己的文化特色;亦是一脉根基,对于增强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国古代陶瓷器物上所体现出的地域性,实际上是本土文化的展现。地域风格、民族特色的兼容并包共同构筑了我国古代陶瓷的独特魅力。陶瓷不仅是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国民国家认同感的重要元素。这种认同感形成一种特殊力量,使国人对本国文化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苗锡锦.钧瓷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2]叶喆民.中国陶瓷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店,2006.

[3]赵青云.钧窑[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4]丁建中.钧窑艺术[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5]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7]陈维肖.传统钧瓷艺术特征及其文化传承[J].山东工业技术,2015(9):222.

[8]李建伟.论钧瓷造型与釉色美的表达形式[J].中国陶瓷工业,2015(2):45-47.

[9]郑甲求.钧瓷的自然美[J].美术教育研究,2016(1):47.

作者单位:

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禹州窑变钧瓷
斑斓釉画的美丽窑变
王亚珂收藏钧瓷欣赏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王金合 钧瓷精品欣赏
牛艳娇钧瓷作品欣赏
特色窑变组壶
西门亚军作品精选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昆仑寺壁画的揭取与修复
“五项举措”做好新时代禹州人大工作
周贯涛 十二生肖钧瓷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