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诗选文的分析及教学建议

2023-03-07 14:19张小华谭旭东陈佳伟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教学建议古诗

张小华 谭旭东 陈佳伟

【关键词】古诗;选文分析;教学建议

目前,关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下简称“统编语文教材”)中古诗选文的研究不多,有人研究分析了古诗选编及教学情况,有人根据古诗选文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本文拟就统编语文教材古诗选编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改进意见与教学建议。

一、统编语文教材古诗选编概述

1. 统编语文教材古诗选编概览

表1 统计了统编语文教材中三个学段各类题材古诗的数量,将古诗从内容的角度分成九个小类,分别为咏物类、单纯叙事类、抒情类(区别于思乡、送别类的古诗)、讽喻类、山水田园类(写景类)、行旅类(表达漂泊他乡思家之情)、哲理类、边塞类、送别类。从统计表上可以发现:第一,抒情类、讽喻类、哲理类诗歌都呈现随学段升高数量增加的趋势,其中哲理类诗歌在三个学段中出现从无到有的情况;第二,山水田园类诗歌在三个学段的各类诗歌中都为占比最大的一类,分别为48.15%、50.00%、29.17%。

由表2 可知,第一,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共涉及8 个朝代,作品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唐、宋、清、汉、明、先秦、南北朝、元。前3 位唐、宋、清代的诗歌占比分别为56.76%、30.63%、5.41%,古诗选编以唐、宋两代为主,其他朝代为辅。第二,作者数量上,唐、宋两代占据前两位,唐代诗人中又以李白为代表,共收录9 首,其次是白居易、王维、杜甫,均为5 首;宋代诗歌收录作品最多的诗人是苏轼,共6 首,其次是杨万里、王安石,均为4 首。

2. 古诗题材内容分布的特点

首先,抒情类、讽喻类、哲理类古诗都随学段的升高而增多。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力是一种思维结构连续形成和改组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一种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来决定儿童的行为,因而教育须按照儿童的认知结构或智力结构来组织教材,调整内容,进行教学。[1]抒情、讽喻、哲理类的古诗都需要儿童的逻辑思考,随着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他们能够慢慢从诗歌中体会到其富含的生活哲理,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表现了春日的盎然生机,也表现了“只要自身优秀,总会被人发现并成功”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对于另外一些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辛辣讽刺,学生也能够结合时代背景、作者境遇等补充资料进行联想,明白作者的用意。

其次,三个学段中,山水田园类古诗始终占较大比例。山水田园类古诗包括山水风景与田园生活两种类型,无论是山水风景还是田园生活都缺少不了对自然景致的描绘,也必然会用到大量的写景手法,一般有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相结合的描写。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通过视觉、嗅觉相结合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春天万物复苏,令人恬静惬意的景象。田园诗着重描写诗人在乡村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对于一些身处乡村的学生来说,是较为贴近自身日常生活的。如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早春时节,儿童放学归家放纸鸢的快乐景象,不仅揭示了乡村生活的自由惬意,也烘托了儿童的活泼顽皮,这些正是乡村儿童的日常生活。

3. 唐宋古诗选编占比最大

表2 的数据显示,统编语文教材收入的唐宋两代古诗最多,应该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首先,与唐宋两代诗歌的繁荣有关。唐代产生的近体诗上承脱胎于南朝齐梁时期的新体诗(又称永明体),在这新体诗初生的年代,诗歌的创作也就更富有革新、发展的机会。这一时期的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诗人不断试验与求索,为日后唐代诗歌的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人在这长久的诗歌发展中不断学习,逐渐打造出属于大唐特色的唐诗,涌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大家。宋代有着与大唐盛世完全不同的国情,当时的文人在郁结不舒的精神状态下创作出了许多与唐诗风格迥异却能平分秋色的作品。其次,科举考试客观上促进了诗歌的创作。这两方面的因素促成了唐、宋比其他各代都繁荣的诗歌景象的出现,诗人们也必然书写出更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供后人欣赏与感怀。

杜甫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晚唐时的皮日休也夸赞李白的诗“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其在《七爱诗》中又云:“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2]统编语文教材收录李白的诗歌是符合古今整体的诗歌审美取向的,李白的詩必然成为小学生学习的首选。与李白齐名的“诗圣”杜甫,诗风沉郁顿挫,百转千回,学生能在李诗的浪漫和杜诗的现实中感受到大唐的兴衰荣辱。王维早年学佛,其诗充满了静谧的禅意,宁静悠远的风格能让学生们的心灵得到洗涤,且其诗语言通俗易懂又富有趣味。白居易、苏轼、杨万里等人的作品,教材编者也必然是从作者地位、诗歌内容和风格等方面进行权衡选择的。

二、统编语文教材古诗选编特点

基于对统编语文教材古诗选编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古诗选编具有如下特点:

1. 结构固定,难度逐步加大

一至六年级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古诗统一分布在三个板块中:其一是作为课文出现在各单元中,其二是在语文园地中(并不是所有语文园地都选编了古诗),其三是在古诗词诵读板块中(仅出现在六年级下册中)。作为课文出现的古诗,都配备了相应的习题作为巩固练习,而在语文园地、古诗词诵读板块中出现的古诗都没有练习要求,只需要学生了解、背诵。有学者将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方式称为“双线组织单元结构”[3],这种结构有两条线索:一为外显的内容主题线索,即根据单元人文主题来组合古诗,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文主题为“祖国大好河山”,选编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都与祖国风景有关;二为隐性的语文素养培养线索,顾名思义是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旨在让学生体会诗人坚定不屈、高洁的品格,培养学生形成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

习题设置方面的整体特点为结构相对稳定,难度逐步加大。一至二年级课后习题多为简单的认字习字、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三个部分,偶或有看诗句说画面的复述性习题;三至四年级的课后习题另增加了默写部分,看诗句想象情景成为“常驻”题目;五至六年级的课后习题间或增设选做题,如六年级下册选做题为让学生搜索其他与节日有关的古诗,作为补充。选编的古诗在数量上也能体现难度不断加大的趋势,一至二年级为6~7 首,三至四年级皆为9 首,到了五至六年级则增为11~17 首。

2. 作者众多,题材丰富,内容整体与时俱进

由表1 可知,统编语文教材共收录了九类题材的古诗,如与情有关的送别诗、行旅诗,与景有关的山水田园诗等。由表2 可知,教材收录了众多作者的作品,学生可以体会到不同的写作风格,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

与以往的人教版教材相比,统编语文教材古诗数量增至111 首,与之前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重合度较低,新增古诗均为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诗作。如《寒食》《十五夜望月》《迢迢牵牛星》等,都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所要求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4]此外,三年级上册的《采莲曲》与一年级上册的《江南》一诗相对应,这样的编排体现了巩固复习、螺旋式上升的理念,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而原本处于初中阶段的《山居秋暝》《大林寺桃花》《观书有感》被“降级”至小学,这样的安排提高了小学古诗教学的要求,也为学生今后初中阶段的古诗学习打下了基础。

总的来说,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与时俱进,体现了小学阶段古诗教学的新动态,无论是结构安排的体系化、层次性,还是内容上的科学性、丰富性,都让人眼前一亮。

三、统编语文教材古诗选编建议

统编语文教材中古诗占比越来越大,体现了对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重视,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世界中选出合适的篇目,无疑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尽管统编语文教材选编时慎之又慎,但仍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从优化语文教育教学、考虑小学生接受心理的角度出发,统编语文教材古诗的选编还可以更好一些,更符合儿童审美,更符合现实生活与时代的需要。

1. 以儿童为本

谭旭东指出:“语文教学的一个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感受文字之美,培养母语意识。”[5]因此,审美标准是不可忽视的。还有一个标准就是要以儿童为本,即选取一些容易被儿童接受的题材和内容。古诗是教学文本,所以既要考虑所选古诗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又要考虑其是否符合小学生(儿童)的知识、心理、生理水平。还应选取字词精练且趣味性强的古诗,这样小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获得知识,熏陶情感,还可以进入故事情境。如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描绘了早春时节,儿童散学回家后,在外面放风筝的情景,充满了儿童生活的趣味,给人自然的生命气息。

2. 以美育为主体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唯有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才能起到有效的美育作用。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语言灵动精练,含义隽永,欣赏和学习古诗的过程,就是学生接受美育的过程。因此教材编者在选择古诗时,须将能够对儿童进行美育感化的诗歌置于首要考虑的地位。义教新课标提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这再一次证明了诗歌对美育的重要性,而“情感”“想象”“领悟”又是美育内容中较为重要的部分。编者应从以上三点出发,着力寻找符合要求的古诗。但在目前的统编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儿童过于熟悉且并未起到较大美育作用的古诗,如《咏鹅》在各种幼儿读物中早已出现,家喻户晓,这样的古诗再收进教材进行讲授,难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也会减弱其美育价值。

3. 以时代为引领

信息时代的语文教材应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与时俱进地引进来,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内容。不同时期教材的编写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国情,正如民国时期的语文教科书中存在大量体现报效国家、社会动荡、救国救民的诗文那样,当今的语文教材也应体现新中国、新时代的现实情况。此外,如何合理安排古诗的顺序,做到螺旋式递进,也值得思考与改进。

四、古诗教学建议

徐兵认为,应将统编语文教材古诗词视为一个整体,教师“ 在备课时以宏观视野把握作品的美学价值及艺术呈现”[6]。的确,古诗教学难度大,对语文教师的要求高,这里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1. 多种模态,知行合一

生命体在进化过程中逐步获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五种不同的感知渠道,这五种感知渠道又分别形成了五种交际模态,分别为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Stein 首次提出了多模态教学,并认为课堂上所有的交际活动都是多模态的。实验也证明,运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进行综合教学,比单一渠道输入的教学效果更佳。如在教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教师可以先播放关于黄鹂和白鹭的图片,学生在欣赏了动物的图片之后,教师可让学生闭上眼睛,播放春天万物复苏时草长莺飞的音乐,学生沉浸到春天的喜悦中,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样也营造出整首诗前两联的氛围,可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思考。在讲授与写景有关的诗作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动笔将自己内心猜测或想象的情景描绘出来。有些诗并非单纯的景色渲染,而是由人与事件组合而成的,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从而明晰整首诗的发展脉络、事件和人物关系等。

2. 引领诵读,循循善诱

朗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的过程,它能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7]古诗具有某些语句对仗工整、押韵的特点,不仅有助于小学生进行朗读,更能帮助其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古诗的节奏美。相比于其他文本,诗歌具有音步单位(表现诗歌节奏的音组,也称顿,是诗歌中的基本节奏单位,是诗的韵律的基本单位)。不能准确切分各个音步的位置,不仅有损整首诗的音韻美感,同样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唯有准确地在“疑是”与“银河”之间断开,学生才能够把握古诗的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结构美、节奏美和音韵美。范读引领作为导入的第一步,是对讲解的铺垫,故教师在范读后须带领有一定情感共鸣的学生进入诗歌的理解中,讲与读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在理解了古诗传达的意思,也有了教师的范读提示后,再进行自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单独朗诵,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虽然科技的发展让范读变得更加有声有色,多媒体的带读能提供图片、声音等多种渠道的感官输入,从而营造更加真实的氛围,但教师的范读更具有亲和力,学生们能更近距离、更深切地体会教师朗读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

3. 多样练习,学以致用

义教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在不同学段都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如第二学段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 篇(段)。”单一的练习方式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之感,教师需要运用多样的练习形式,在趣味性中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不妨从每周的课程中抽取一节课开展诗歌游戏活动,如诗歌大赛、诗歌灯谜(提供某一诗句,猜诗歌名)和讲授诗歌故事等。教师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间,对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记录并予以讨论或纠正。此外,还可以进行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读过的优美的诗歌,这不仅是一种巩固习得知识的方式,同时也能给作文增添文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古诗,如《泊船瓜洲》《游子吟》等都是与思乡有关的诗歌,教师可启发学生整理出其他熟悉的与思乡有关的诗歌,联结曾经学过的诗文,建立起知识框架,方便以后迁移运用。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其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领悟其中的精神文化,更是为了感化儿童。分析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可以看到古诗选编具备了一定的儿童读者意识,紧跟时代特征,但也须强化儿童本位观念,选文有待更新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敏锐的眼光和积累的教学素养,运用多模态的教学方式循循善诱;提供多样化的练习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引导其发现学习的乐趣,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教学建议古诗
“拟古诗”之我见
古诗中的鸟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关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