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2023-03-07 13:29赵丽曼乔江艳
关东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工匠精神

赵丽曼 乔江艳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关于工匠精神的论述,提出要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对工匠精神作出过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我国面临着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生产方式的变革需要的不仅仅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专家,更需要数以万计的能工巧匠。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现代工业文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将被赋予全新的意义和内涵,而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则依赖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http://www.gov.cn/xinwen/2014-09/10/content_2747765.htm。只有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才能引领和带动工匠精神的传播和发展;只有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行为世范”,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意蕴嬗变

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断积淀、传承、发展,“工匠精神”就是其中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工匠”一词就已经用来代指从事木匠的群体,并在东汉时期逐步延伸为社会上的全体手工业者。工匠群体在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但这并不能抹杀这一群体对我国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的贡献。正是工匠人在专业技术上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在职业素养上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在职业精神上“德艺兼修”“尚巧达善”,才创造了我国不计其数的璀璨的文化成果,同时,也在技艺传承、精神流转中凝练出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核。

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这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传统生产方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工匠”似乎遭到了时代的抛弃,而“工匠精神”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让具有个性、特色的手工业制品成为时尚的新宠,也不禁让人们重新思考,如何让这种在历史长河中经受洗礼并被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辉。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我国是制造大国,但却不是制造强国,我们生产的产品无论在产品质量、制作工艺、技术含量、品牌价值方面,均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实践难题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提供了理论遵循。工匠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及内涵,这一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工匠精神对于高校教师的重要性

(一)工匠精神是涵养高校教师职业精神的重要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大,其职业主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手工业者,而是逐渐演变为每个从事技术性、专业性的职业主体都应具备的一种精神理念和工作伦理品质,高校教师也不例外。教育部公布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明确提出,高校教师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心教书育人”,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模范性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敬业、乐业、爱业作为崇高的职业追求。高校教师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中坚力量,担负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与创造的时代重任,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丰富的知识储备、坚定的职业信念、优良的职业品格,更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而工匠精神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的职业追求恰恰与高校教师执着专一地潜心育人的职业精神一脉相通。通过充分挖掘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汲取工匠精神的文化精髓,培养高校教师的工匠精神,是提升高校教师职业精神的重要路径。

(二)工匠精神是高校教师发展的积极动力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师的职能也由单一的教育者身份向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多重职能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职业不仅要满足自身的全面发展,更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高校教师作为先进知识、文化的转播者,本身具有较高的精神追求,希望通过教书育人、潜心问道、丰富学识达到精神世界的满足。但教师作为社会人的存在,又不可避免地追求物质的满足,一旦两种价值目标无法平衡,势必会造成高校教师内在价值感的冲突。这就需要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精神帮助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恰好符合高校教师精神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培养高校教师的工匠精神,用正向引导及文化渗透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正向的内生动力,帮助教师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坚守内心的教育信仰,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潜心教书育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培养的中流砥柱。

(三)工匠精神对教师人才培养的价值指引

高校教师的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仅追求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的实现,更重要的是追求其最高价值——“劳动对象”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近些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入,培养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工匠精神的传承依赖于教师的引导,教师只有顺应时代发展,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将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文化底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

三、高校教师缺乏工匠精神的原因分析

(一)现实需要与精神追求的相互抵牾

高校教师是典型的社会型职业,这一职业特质要求教师的职业价值不应仅仅拘囿于追求现实的经济利益,更应重视超现实的精神追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中西方价值观念激荡碰撞,个人主义、物欲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质的极端追求。高校教师作为高知群体,对福利水平及劳动待遇的期许值相对更高,当现实情况与内心期许差距较大时,将进一步加大高校教师的现实需求,并最终呈现现实需要与精神追求的相互背离。

(二)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的两难困境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是其工作的主要内容,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托。但在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中,却更多地倾向以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标准。同时,学科排名、综合排名等评价方式中对科研指标的过度倾斜进一步加剧了高校对科研成果的盲目追求。可量化的科研评价标准的优势在于标准化、客观化,但缺点却在于评价标准单一、评价结果片面,容易消解高校教师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元价值。评价指标的异化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即高校教师逐渐丧失了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将精力过多地投入到追求科研成果上。同时,在“科研至上”的错误观念的驱使下,部分高校教师放弃了耗时更长的研究项目,转而追求“短平快”项目,甚至不惜学术造假,严重破坏了知识生产的内在规律,同时,也对人才培养造成极大的影响。

(三)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权力失衡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了尽快恢复被战争破坏的教育体系,我国直接引入了苏联的教育管理模式,将教师纳入到行政体系进行管理,教师成为了拿着铁饭碗的公职人员,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的教育管理体系缺乏本土生成的管理逻辑,完全按照行政机关的管理方式进行。随着行政权力的日益庞大,学术权力逐渐依附于行政权力,教师逐渐沦为了政策的执行者和条例的规约者,教师的主体性在权力的让渡中逐渐丧失。“教师作为教学行为实施的主体,本身是具有发展意愿、发展需求的能动个体,这是教学行为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教师应是目的和归宿,而不应被当做工具和手段。基于科层管理的教师管理模式,突出强调制度和纪律的重要作用,将教师作为管理和规约的对象,教师的主体意识逐渐丧失,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性被扼杀,逐渐沦为了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熟练技术工人’。”(2)赵丽曼:《“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发展过程中的阻滞与突破》,《关东学刊》2020年第2期。

(四)知识结构与教育实践的不相适应

199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优化教育结构,鼓励综合性院校和非师范院校共同参与教师培养工作,全面推进师范教育改革。这一文件的出台,极大地刺激了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及非师范院校参与到教师人才培养的队伍当中,同时,也加快了师范院校转型升级为综合性大学的步伐。这一举措的实施为高等教育系统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极大地缓解了师资队伍匮乏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未经系统师范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在成为高校教师后,由于缺乏教育教学经验、教师教育理念、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心理经验等,导致其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教学经验及能力的欠缺,缺乏对教学过程、教学氛围、学生心理的把控能力,因而只能使用单向输出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种缺乏反馈、互动的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使教师逐渐丧失了教学热情。加之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没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教学方法上,最终在疲于应付中丧失了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成为了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教书匠”。

四、培育高校教师工匠精神的路径

高校教师队伍肩负着培养国家后继人才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高校应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共筑教育梦、助力中国梦。

(一)在“师徒结对”中传承工匠精神

我国古代工匠在技艺传承的过程中,逐渐演化出“师徒相授”“子承父业”等传承方式,因此,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也成为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师徒制”仍然是一种极具意义、价值的技艺传承方式。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工业社会的到来,技术理性主义甚嚣尘上,反映到教师教育领域,即在教师职前培养阶段过分关注知识的积累及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教育经验的积累,最终成为了杜威所说的“理论教学的工具”。教育经验的积累不仅需要教师在职前培养阶段通过教育实习达到教育经验的总结和积累,进入教职岗位后,为了更快度过职业适应期,可以吸取“师徒制”的宝贵经验,通过选择经验丰富、师德高尚、业务精深、有责任心的教师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帮助年轻教师及早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在师徒相授的过程中,年轻教师不仅学习到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技艺”,更重要的是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经验及教育理念,并在老教师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至善至美等职业精神及职业伦理的影响下,最终达到技进乎道的境界,这也是工匠精神的最高追求。

当然,“师徒制”并不是一味的模仿与盲从,新手教师应该在不断的观摩、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体悟隐性的教育经验和缄默知识,并结合自身独特的个性、理解以及教学实践进行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及教学风格。

(二)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建设人才的主阵地,而高校教师是人才培养的排头兵,因此,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直接关系到了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教育强国目标的达成。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经历百年传承的优秀职业精神,其精神内核与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目标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均具有高度契合性,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中提出:“在师范生和在职教师中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3)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将工匠精神中爱岗敬业、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团结协作、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等职业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当中,对于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的新时代优秀教师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充分发挥“工匠精神”文化育人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师德。工匠精神的培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应该贯穿高校教师培养、培训的整个过程,通过正面的教育引导及侧面的文化渗透的方式,在“润物无声”中完成价值培养及精神型塑。其次,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工匠精神”宣传活动,耳濡目染中增进师德。通过组织“师德标兵”、“教学名师”、“身边楷模”评选、“大国工匠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使高校教师充分领会工匠精神的精髓和内涵,不断提升职业精神及职业素养,更好地担负起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和使命。最后,充分挖掘“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及文化内涵,在理论研究中深化师德。在国家大力倡导“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应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及文化优势,深入整理、阐释、挖掘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理论研究,激活“工匠精神”延续千年的强大生命力,促进“工匠精神”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和内涵。

(三)在教师评价体系建设中注入工匠精神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4)中共中央 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到,改革高校教师评价要重视师德评价,突出教学评价,优化科研评价。重点评价教育工作中的实际贡献,不得将科研量化指标与薪酬绩效挂钩;坚持分类型、分学科评价,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精简人才“帽子”,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本意;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淡化数量指标。方案的出台,对于破除当下高校教师评价中的“五唯”痼疾,扭转重形式评价、轻内涵评价的不良倾向具有重要意义。但并不是说要全面否定以预设目标为基准的结果评价,以结果作为评价的基本导向在教育评价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是,在评价过程中要突出质量导向。要将教学和育人成果放在首位,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逐渐淡化论文数量、科研成果数量、获奖数量等量化指标,鼓励教师站稳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激发创新潜能,产出更多具有创造性及核心竞争力的教育业绩。同时,强化过程评价,通过动态视角,全方位、多角度、全周期地对评价对象的教育能力、教育方法、教育过程、教育结果进行客观评价,充分考虑教师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周期性特点,尤其是对于投入周期长、精力多、成效无法量化的教育实践及基础科研工作,要更加侧重教师的时间精力付出及工作努力程度等,通过改进性评价而非鉴定性评价,鼓励教师坚守教育事业的初心和使命,为教育事业默默付出,而不是刻意追求功利性的教育成果。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工匠赞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