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跃进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模因”(meme),即为“模仿基因”,是由道金斯首次在《自私的基因》一文中提出的,用于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语用理论。该术语仿照生物基因借助于文化隐喻概念而得名,“基因”与生物进化联系,而“模因”是人类社交中信息传递的文化单位或模仿单位[1]。模因指人类通过语言载体散播的思想或观念等文化,通过历时以纵向方式代代相传,或者采用共时以横向方式在社会公共领域里短时间内得到快速传播和扩散。模因以模仿传播而生存,表现为有形的、具体的显性信息和无形的、抽象的隐性信息[2]。模因既可以是人的肉眼可见的物质或行为,也可以是人的思维情感或思想观念等文化意识,反映人们感触社会与自然的民族文化生活方式,也体现社会人文风情元素的经验积淀。因此,模因是通过模仿进行自我复制来传承人类文明或文化的实体[3],也是驱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内在动力[4]。从城市的历史发展进程看,模因作为一个城市的文明或文化进化的遗传基因,它是城市地方文脉延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这一点说,文脉即是地方文化模因。文脉(Context)一词,指文明或文化的脉络,也是城市记忆的延续。最早源于语言学范畴,指在一个特定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其上下延伸包含有非常广泛而丰富的内容。从狭义上讲,文脉可以解释为一种文化的脉络。本文以模因论为切入,讨论公共领域中地方文脉与旅游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以漳州文脉为例提出地方文脉模因的保护与传承对促进旅游生态环境的指导作用,并指明地方文脉的语言模因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当地融入“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与经济提供有益的启发。
模因通过宿主(Host)之间的自主模仿和能动复制,实现信息传递[5],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文化基因。在公共领域社交环境中,模因在人脑运行机制作用下以语言形式或文化图式方式选择模仿保留元语用信息、复制继承核心文化基因以及传播创新社会文化。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总是随着公共领域生态变化而变化,其强弱、进化、存亡都离不开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公共领域生态环境”是指一个可以适应语言和文化进化的社会环境。这要求社会成员说出的话语内容或产出的文化内涵必须符合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现状。如果社会公共领域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话语或文化就会随之变化;或者反过来说,话语或文化的变化也会影响社会公共领域的生态环境[6]。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变迁,语言文化与社会环境发生了惊人变化,触发模因在文化系统中传递特定时代的想法、行为和风格等特征也改变了,原先流行的强势模因在新社会公共环境中受到阻滞会由强变弱,乃至消亡[7]。
1.2.1 模因对旅游生态环境的依赖性
模因在进化过程中,不单纯对特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下的文化信息进行表征,而是以重组和变异的方式来复制和传播元文化,出现创新文化,因此文化发展是模因演化的结果。从这一点看,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资源,承载着民族文化进化的信息,并通过世代传承和时代发展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例如,山东曲阜孔子故里旅游文化,让民众了解儒学的“性善论”的思想哲理和“仁政学说”的政治主张。长期以来,“孔孟”之道成为2 000多年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强势模因,统领华夏大地的主流思想,是我们共同记忆中的民族文化基因。然而,儒学文化在秦、魏晋南北朝与五四运动时期曾经一度走向衰亡,是因为一时受到统治阶级政策法令的破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使然。所以说,模因的强弱存亡取决于公共领域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变化,即旅游生态环境影响模因文化的发展,模因对旅游生态环境具有依赖性。
1.2.2 旅游生态环境对模因文化的制约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播模因最得力的工具。尽管不同时期模因的信息传播速度大相径庭,但历史文化内涵却总能得到宿主永久地、准确地继承和保存下来。模因需要旅游文化生态环境发挥教育传播作用,反过来说,时代社会发展促进旅游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旅游文化生态环境对模因有着制约作用。那些处于生态低压环境下的旅游文化模因,容易受到阻碍而遭到冷落抛弃失去宿主的认同,模因处于弱势状态,不利于复制与传播而消失;相反,在公共领域社会交际中,生态高压环境有利于宿主深入挖掘模因的元信息,模因的影响力大,旅游文化的核心资源容易受到民众的充分复制而得以弘扬。因此,旅游生态环境对模因文化起着明显的制约作用。
1.2.3 模因与旅游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旅游通过景点解说词的语言与人物景观来传递信息,由此产生旅游文化模因的生态环境;反过来,旅游环境的开发与利用也受益于模因的传播。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是当今新时代社会生态环境下传承旅游文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本质所在。模因把旅游文化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和谐建设与规划,通过旅游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挥特色文化模因的优势,保护与传承强势旅游文化模因,打造特色生态环境主题公园。同样,旅游生态环境的建设也促进模因文化的进化发展,提升强势模因的影响力与传播范围。例如,大连金石景点是利用金石滩的天然海滨地质公园得天独厚的沙滩设计制作而成的,同时,引入毛泽东陈列馆、中华武术馆与国家地质公园等伟人、武术与遗迹等模因主题文化教育,带动国际会议、海上休闲度假区与娱乐俱乐部,配合组织大连传统冬泳活动,体现了模因文化促进旅游环境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凸显健康型海滩旅游文化特色以及生态环境的建设开发,对于当地旅游文化模因的保护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模因文化与旅游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相促进与发展。
文脉是某一个地方文化精神的物化形体,是具有独特个性的生命活体与遗传影响内在动力的地方精神,包括自然地脉与人文物化,表现为地理区位、地质地貌、气候环境、水体生物以及建筑景观、服饰饮食、社会交际、文学艺术和科技生活等。这里文脉所描述的内涵即是模因,包括有形物体与无形精神两类,有形模因如古桥、院落、塔寺和遗址等建筑,古装、旗袍与西装等服饰,佛跳墙、东坡肉和麻婆豆腐等饮食,方言、京剧、歌剧与歌曲等语言表现形式,四大发明与古兵器等;无形模因有岳飞抗金与戚继光抗倭等爱国精神、地方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艺术典籍文化等。旅游生态环境是地方文脉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地方文脉又是旅游生态环境的灵魂所在,缺少文脉的旅游发展就无从谈起,旅游与文脉是社会模因发展的统一体,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表现如下。
其一,地方文脉对旅游生态环境的依赖性。如果没有旅游文化的有效推广传播,地方文脉难以得到充分挖掘与复制,更不用说得到延续传承。例如,河南省禹州市的黄帝、大禹神话传说以及王莽赶刘秀、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流传甚广。通过地方旅游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项目使地方文脉得以重新被挖掘传承,避免传统地方文化在新的社会形式与生活方式下消失,从而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由此,地方文脉是旅游生态环境的灵魂与基础,旅游生态环境反过来推动地方文脉的发展,两者相互依存。
其二,旅游生态环境影响地方文脉的传播。地方文脉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旅游生态环境的规划建设,比如以重现特色传统文脉的古道苍松、旧街老巷、塔寺庙祠等,从设计构思到布局成型,都是以对地方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复制为贯彻始终的核心主线。例如,台湾文脉是由闽南文化的播迁而发展的,而闽南文化源于中原河洛文化,在与闽南原住民文化碰撞交融中形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台湾地方文脉的发展取决于能否顺利传播闽南特色文化传统模因,推广闽南语方言,说闽南故事、传说与谚语以及开展民俗文化活动,为台湾地方文脉的传承提供地道的闽南生态环境。然而,在日据、国民党治台、李登辉和陈水扁时期,闽南文化在政治环境中遭到政府的封杀与摧残,受到官方的歧视与割裂;但在台湾社会中闽南民间信仰与文化艺术却得到广大爱国民众的保护与创新,创造出适应台湾本地的歌仔戏。由此表明,“台独”社会环境影响下台湾正宗闽南文脉的延续受到阻碍,相应地,这种政治环境下的旅游生态环境也不利于台湾文脉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地方文脉与旅游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模因的保护与传承。模因把地方文化与保护旅游生态环境融合起来,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既能延续地域文脉的地格基因,又能促进旅游生态环境的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品质。一方面,地方文脉调动旅游环境以发挥特色文化模因优势;另一方面,旅游环境因地方文脉的保护与传承而获得文化模因的强势推广,打造标志性的旅游生态环境主题园。例如,福建福鼎市天福茶文化产业园,利用太姥山景区天然生态旅游环境发展白茶,融合天福茶文化与旅游协调发展,借助太姥山旅游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国家自然遗产的“山海川岛”为一体的强势文化模因优势,让游客到园区休闲娱乐品茶赏茶,观赏素有“山海大观”“海上仙都”之美誉的太姥山景区。因此,只有地方文脉与旅游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旅游文化模因。
地方文脉对当地旅游生态环境起着趋同与存异、兼收与并蓄、共生与共荣等指导作用。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发展,形成密不可分的共性即趋同,但又保持地方性的传统特征,即存异。旅游是一种经济行业,也是一种文化产业。由于旅游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源泉,两者综合在一起共同发展,因而地方文脉与旅游生态环境之间共生共荣,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养文化,相互协调发展。这里以漳州文脉的保护与传承为例。
漳州位于福建省闽南地区,与台湾隔海相望,依山傍海的地理环境优美,“四时花不谢,八节果飘香”,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漳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地方民间民俗生活艺术丰富多彩,传承下来成为地方文化遗产的瑰宝。由此,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极具地域特色的漳州文脉的强势模因。未来的发展中,可以在修缮漳州地脉时,采用趋同方式仿造闽南生态环境的元文化信息表征,将闽南水乡古厝建筑群与历史景观融为一体,使古城、悬钟、城门、城墙、庙宇、宗祠、碑刻和风景名胜以及茶与陶瓷等闽南物质文化的显性地脉得到充分复制,以传承闽南旅游生态环境的共同特征;此外,以存异方式传播隐性模因的精神文化个性,凸显漳州人文元素中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冒险开拓精神和“爱拼才会赢”的商情精神等思想观念,同时保护与传承好闽南方言、谚语俗语、芗剧与木偶戏以及文风民俗、价值取向、行为标准等,以保护经过长期历史沉淀形成的漳州文化模因,继承传统优秀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未来发展中,可以将漳州文脉模因中的传统优秀元素通过挖掘重新表现出来,把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构建自然景观主题公园,采用兼收与并蓄的方式复制再现原生态的特色旅游环境,在表征元信息模因基础上于公共领域中形成一个新型的生态旅游环境,即吸收元模因信息作为主题文化融合当今网络、新材料与网络新媒体等,打造地方旅游文化吸引物。例如,依托漳州地脉的山地景观与民间宗教的人文遗产相结合,打造以云洞岩、九侯岩、金仙岩、灵通岩、岱仙岩等石刻、禅寺、茶、医药等主题生态公园,聚焦众多自然景观共同表现形式,充分挖掘漳州1 500多年的古城历史发展遗迹。
当前我国传统文脉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资本化已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新途径与新阶段,并对旅游创新产业与模因文化融合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仿造与修缮文化的原生态资源,重新焕发出浓厚田园生活气息的传统文化优势,彰显特色地方性文化模因与旅游创新产业的融合,促进区域原生态历史文脉的新经济业态。例如,在福建省各级政府的重视下,2008年7月6日 中国“福建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年来,通过制定法律保护条例,合理规划与开发管理,使得漳州土楼群的地方强势模因文化得到大力的推广传播,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参观学习,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营造出了地方模因文脉保护传承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轨道。
漳州作为闽南文化古城,人文景观古厝庙宇楼台鳞次栉比,尤其在闽南民俗文化的招牌语言景观中具有独特的地方文脉特色。例如,漳州饮食文化中的海蛎煎、芥菜饭、牛肉羹、鱼卷、土笋冻等主食,以及蚵仔煎、鱼仔粥、肉燕等地方风味小吃,还有肉粽、豆粽、五香卷、炒米粉、麻糍、贡糖、花生糕以及“工夫茶”等地方特色美食文化在中国台湾地区和东南亚都享有盛名。因此,在漳州地方饮食文化标牌的公共语境空间中,以闽南菜系和传统小吃为主导,以省内外饮食为辅助以及麦当劳、肯德基和德克士等西餐小规模传播,多种饮食体系在饮食中的语言景观各领风骚,吸引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形成城市饮食多元文化环境生态圈。传统食品地方风味小吃的制作技艺是地方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与传承核心手工技术知识产权至关重要。在发展中,需要通过挖掘出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鲜活地方饮食模因,充分保护与尊重文化品牌语言景观,保留地方饮食小吃自身原生态文化发展空间。
从模因语言传播看,笔者发现漳州小吃店名在招牌取名、字刻与置放等语言景观的布置语码取向上,是以汉语普通话为主和以闽南语方言为辅,在传承地方文脉中也存在问题。因此,需要针对问题做具体的改进和提升。
首先,在传承漳州地方文脉中,小吃店名或招牌接地气,寓意浅显直白,容易被消费者记住和认可,但是文化内涵缺乏美感,有些甚至庸俗和低俗。有些店名或许可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但商铺名称粗俗化倾向,也会让不少人产生反感,容易引发公众低俗的联想,违背了社会公德,甚至突破了法律底线。因此,需要注重店名的文化内涵,使店名或招牌显现漳州地方文脉。
其次,小吃店铺的标牌命名影响力只局限于闽南地区,语言景观内涵需要进一步拓展。如传统世家牌匾店名,其中古传印章、名人题字、皇帝恩赐等招牌缺乏,有待于通过当地政府的支持才能挖掘出千年沉淀的漳州小吃店铺,不断提升漳州小吃文化的内生动力在区域乃至全国的传播效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继承与发扬地方文脉中小吃饮食的语言景观模因。通过不断丰富店名招牌取名的艺术,不但可以提升漳州小吃特色饮食文化,造福于百姓,还能够使传统闽南饮食文化与民间风俗活动得到进一步传承,带给食客一种纯正地道的漳州味家乡味。
再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化,漳州小吃店铺招牌国际化的视觉感性体验有待于提升。由于店铺多为地方小摊店,店名与摊点周边环境的美化势在必行。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漳州地方店铺标牌得到有效改善,政府统一制定,材料、字体、颜色以及规格和要求上有统一标准,但多数店铺只用汉字,少附有拼音与图案,缺少英语字符,未来可以在标牌上附带英文说法或汉语拼音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