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梦楠, 常保青◇
风景是天地间供观赏的自然风光和景物。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 风景书写是一种追求诗意和造景的修辞手法, 在以纯文艺为主的中国古代诗文里, 更是延用已久, 为景赋情, 寓情于景。明清小说在创作过程中, 与抒情造境的风景书写相比, 更推崇对故事情节的构思和把握。 《西游记》 作为一部以故事性和传奇性取胜的小说, 对风景的描写却并未削减笔墨。
《西游记》 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从东土大唐赶往西天求取佛经的经历。 通过转变时间和空间的叙述方式来表现唐僧一行人在西天之行所遭受到的艰难和困阻, 文本叙述上离不开对沿途山岳湖泊、 花林树木、 峰崖峻岭等风物景观的描写。 风景描写与时空结构相互融合, 在潜移默化中展现了光阴流逝和场景变化。 从《西游记》 风景描写的两类典型景观来看, 其颇具文采与趣味, 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法。
《西游记》 中对于冬季景色的描写别出心裁。 如《西游记》 第四十八章, 唐僧师徒路过车迟国所管辖的陈家庄, 被不知边际的通天河拦住了去路, 行者和八戒为做善事, 使陈家儿女免受献祭, 变作童男童女, 与灵感大王一战。 灵感大王逃进通天河内, 手下小妖献计想要捉住唐僧, 可施展灵通降下大雪, 使得通天河河面结冰, 等到唐僧师徒放下戒心, 走到河中冰面, 再施展法术使冰面融解, 便可瓮中捉鳖。 于是灵感大王便逆季节而行, 施展法力使天气变得像严冬一样寒冷, 通天河面结上厚冰。 此处作者插入了一段景色描写: “重衾无暖气, 袖手似揣冰;败叶垂霜蕊, 苍松挂冻铃; 地裂因寒甚, 池平为水凝。”①〔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第586 页。通过形容“衾被” 寒冷没有暖和气,“袖里” 像块冰一样寒冷, 对当时天气的寒冷做了详细描写, 师徒四人难以忍受寒风冷气的侵袭, 纷纷穿衣查看户外的状况, 此时作者再次对寒气扑面的壮观雪景进行了深入细致而且富有诗意的刻画和书写, “柳絮漫桥, 梨花盖舍。 柳絮漫桥, 桥边渔叟挂蓑衣; 梨花盖舍, 舍下野翁煨榾柮。 客子难沽酒, 苍头苦觅梅。 洒洒潇潇裁蝶翘, 飘飘荡荡剪鹅衣。 团团滚滚随风势,迭迭层层道路迷。”②〔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第587 页。在大段韵文诗词的描绘中展现出了一幅幅磅礴肃杀的壮观雪景, 是《西游记》 中景色描写的佳段, 表现出作者善用比喻, 熟知文史, 以及其高超的文学修养。
陈家庄的大雪封河是《西游记》 中浓墨重彩的寒冷场景书写佳段, 与之相呼应的是《西游记》 第五十九章中师徒四人过火焰山时炎热场景的描写。 作者一改惯常的韵文描写, 转笔写到经历过夏日炎天之后, 三秋时节来临, 天上薄云高远, 林间树木萧索, 然而师徒四人越行至深处, 越感到骄阳蒸人, 反常的景色描写显然不是作者一时兴起的闲笔, 而是巧妙地作为下文情节展开的伏笔。 由于天气异常, 唐僧便让行者去村庄询问人家, 作者在描写村庄上巧施心计, “只见那路旁有座庄院, 乃是红瓦盖的房舍, 红砖砌的垣墙, 红油门扇, 红漆板榻, 一片都是红的。”③〔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第714 页。作者用这种“一片红” 的场景描写, 烘托出极为燥热和干旱的感觉, 给读者和文中角色以炎热的暗示, 即使没有正面的风景描写, 也能让读者身临其境。
在《西游记》 的风景书写中, 对于四季美景的描述占有重要地位。 晚清文学研究家解韬在其《小说话》 中有言: “四时之景, 冬景最易写, 秋景次之, 春则易写而难工, 最难者为夏景。”④谈凤梁:《宋元小说话本的艺术特点》,《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 年第2 期。此语之于《西游记》 亦可成理, 观全书四时之景, 冬景的书写相较来说简易平淡, 常采用白描或留白的手法浅浅带过, 而对于夏景和秋景的描写则稍显偏重。 在种种对于春、 夏、 秋、冬四时之景的描述之中, 有些意象尤被作者偏爱, 甚至可以说是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在描绘春景时, 作者对于“花” “柳” 的偏好十分鲜明。 经统计, 《西游记》 全书“春柳” 的意象总共出现四十七次, “芳菲” 的意象出现八次, 如第十五章: “但见山林锦翠色,草木发青芽; 梅英落尽, 柳眼初开。”⑤〔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第188 页。第二十章: “青松翠竹依依, 绿柳碧梧冉冉。 奕奕巍巍欺华岳, 落花啼鸟赛天台。”①〔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第247 页。以及第五十六章中对于端阳时节山林春景的描绘: “艾叶满山无客采, 蒲花盈涧自争芳。 海榴娇艳游蜂喜, 溪柳阴浓黄雀狂。”②〔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第679 页。对于花与柳的描绘多种多样,融情于景。 通过书写春柳芳菲婉约舒展、 抽新发芽的姿态, 展现出了生机盎然的春季美景。
对于夏季的惯用意象为: 新荷熏风、 梅雨竹繁。 在《西游记》 中, 涉及夏季的景物描写,多有荷花、 翠竹为陪衬, 如第九章写到“夏天避暑修新竹, 六月乘凉摘嫩菱。”③〔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第109 页。第八十四章描写的初夏风景“冉冉绿阴密, 风轻燕引雏。 新荷翻沼面, 修竹渐扶苏。”④〔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第1010 页。景色描写所涉及的意象不偏僻古怪, 多是平凡景物, 像夏荷新竹, 都是诗词歌赋里写过无数遍的景色, 而在《西游记》 中则信手拈来, 寥寥几句白描便绘出一副盛夏时景。
相较前两个季节, 作者对于秋景格外偏爱, 侧重描写料峭陡峰, 红枫残菊, 用“哀景” 来呈现秋日的荒凉萧瑟, 如第十三章: “数村木落芦花碎, 几树枫杨红叶坠。 路途烟雨故人稀,黄菊丽, 山骨细, 水寒荷破人憔悴。”⑤〔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第153 页。第四十八章: “两篱黄菊玉绡金, 几树丹枫红间白。”⑥〔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第589 页。多是凸显秋日风景的寂寥旷然。 作者不仅写秋景萧条颓败的一面, 也表现秋景丰收富有韵致的一面, 如“几树枫杨红叶坠” 和“秋禾遍地余”, 简单一个“坠” 字, 一个“余” 字, 便突出深秋除了象征着百木凋零, 还象征着万山红遍、 满载丰收的深刻意蕴。
对于冬景的描写则着墨于寒风蜡梅, 朔雪纷飞, 如第十四章的“秋尽日暖岭梅开晓色, 风摇山竹动寒声”⑦〔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第483 页。。 第五十章的“岭上鸟啼娇韵美, 崖前梅放异香浓。 涧水潺湲流出冷, 巅云黯淡过来凶。 又见那飘飘雪, 凛凛风, 咆哮饿虎吼山中。”⑧〔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第608 页。除此之外, 在陈家庄大雪封河的场景中, 作者用300 余字的篇幅构建了一个白茫茫的冰雪大世界, 是《西游记》 景色书写的佳段。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乏对于四季景物的描写, 这些意象的显现不仅能点明时间, 还可起到托物言志、 寓情于景的作用。 同时, 不同意象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亦能成为作者寄予情感,抒发壮怀逸兴的出口。
成功的风景书写能够为作品锦上添花, 《西游记》 中的风景书写颇具其独特方式。 《西游记》 的开篇从景物描写开始, 文中贯穿着尚奇尚幻的氛围, 以及四季风景首尾相接形成圆式结构, 都是其风景书写的显著特征。
为了达到景物描写为叙事服务的目的, 作者采用了依靠“景象系列” 来造立叙事的秩序创作方法。 从文本的第十三章开始, 到将近结尾的第九十六章, 即涵盖九九八十一难的主要部分, 每到一个新的地方, 或是开启一个新章节, 篇章的开头通常是嵌入一段景物描写, 用以概括周围环境, 让读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景想象之中, 在章节开头的这部分景物和季节描写, 通常是采用韵文的表现方式。
章炳麟在其所著《文学说例》 中说: “韵文完具而后有散文, 史诗功善而后有戏曲。”①章炳麟:《文学说例》,舒芜等编:《中国近代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年,第405 页。韵文是指讲求韵律的文学形式, 明清小说多有涉及, 这一点在《西游记》 中尤为显著, 以描写沿途风景的时令韵文最为出彩。 如第五十章的开篇部分, 行者来到独角大王的金皘洞, “洞外风景美不胜收: 猿啸鸟啼风景丽, 鸾飞凤舞若蓬瀛。 向阳几树梅初放, 弄暖千竿竹自青。”②〔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第616 页。
开篇嵌入景色描写的手法使得每个章节的场景切换过渡得干脆自然, 对师徒四人沿途经历的风物景观, 并不做大篇幅的详细说解, 而是通过融入短小精到的韵文进行叙述, 巧妙地呈现出岁月流转和景物更替的状态, 既不言明时间, 却又能使读者感受到冬去春来的风景迭换, 体会到故事发生的时空跨度, 同时也使得情节的推移显得精巧和自然。
《西游记》 描写了在唐僧师徒前往西天的路途中历经的九九八十一难, 他们途经了无数山林河湖, 崖岭洞府。 在对沿途风景的描述中, 作者也在追求带有奇幻色彩的氛围营造, 如第二章中对菩提老祖所住的灵台方寸山的场景描写: “门外奇花布锦, 桥边瑶草喷香。 石崖突兀青苔润, 悬壁高张翠藓长。 时闻仙鹤唳, 每见凤凰翔。 仙鹤唳时, 声振九皋霄汉远; 凤凰翔起,翎毛五色彩云光。 玄猿白鹿随隐见, 金狮玉象任行藏。”③〔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第11 页。再如第二十四章对五庄观风景的描绘: “深林鹰凤聚千禽, 古洞麒麟辖万兽。 龙吟虎啸, 鹤舞猿啼。 麋鹿从花出, 青鸾对日鸣。乃是仙山真福地, 蓬莱阆苑只如然。”④〔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第287 页。其中大量使用了神话色彩浓厚的动物象征, 如仙鹤、 凤凰、 玄猿、 白鹿、 金狮子、 麒麟等, 这些对祥云彩霞、 奇珍异兽的描写, 营造出了一个仙气缭绕的灵台福地, 充满了亦真亦幻的神秘色彩。
“ 《西游记》 整部小说的风景叙述都有着完整的时空结构, 无论它的外部显性的模式又或是它的内里隐性模式, 都能够用一个比较贴切的图形来表示—— ‘圆’, 然而这个‘圆’ 并不是传统意义中数学上的‘圆’, 而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模式, 即‘圆式’。”⑤卢梦:《“圆式”——论〈西游记〉结构模式》,《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4 期。在《西游记》 的叙述方式中, 涉及时间流逝和风景迭换的描写, 采用最多的便是首尾相接的表达。 如第三十六章“秋残冬至”, 第四十章“秋尽冬初”, 第六十四章“冬残春至”, 第七十二章“秋去冬残”。风景的更替和交接是一种连环不断的结构, 自早春始, 以深冬收尾, 环环相扣, 像一个“圆环”, 由此表现出取经路上的时间流逝和景色变换。
在《西游记》 中, 通过对文本情节发展的研究可知, 景色书写还有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典型人物的性格塑造、 渲染审美意境的深层次作用。
首先, 在陈家庄大雪封河的雪景描写中, 通天河的河面结冰使得师徒四人企图从冰面上越过去, 却中了灵感大王的圈套。 灵敏大王在他们前进的途中作法使冰面融化, 师徒四人落入水中被捉, “一行人径往河边来看, 真个是, 雪积如山耸, 云收破晓晴。 寒凝楚塞千峰瘦, 冰结江湖一片平。”①〔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第590 页。由此可以推断出前文对风雪的描写是为了使河面结冰变得合理, 进而引出师徒四人过河之后出现的危机。 可见在《西游记》 中, 风景的描写可以为下文的情节埋下伏笔。
其次, 在三过火焰山一节中, 唐僧师徒准备去往芭蕉洞借芭蕉扇以便穿过火焰山, 当行者来至芭蕉洞前时, 作者颇具心才地加入了一段对洞外景色的描写: “两林竹荫凉如雨, 一径花浓没绣绒。 时见白云来远岫, 略无定体漫随风。”②〔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第716 页。不难看出, 芭蕉洞外的景色与前面的种种炎热景象大相径庭, 也更符合当地本应该处于秋季的景象。 简单插入的季节景色描写便可点出芭蕉洞的不同凡响, 为上文所提到的借扇开道做了适宜的佐证, 也为下文行者“三借芭蕉扇”埋下了伏笔。
再次, 在《西游记》 第二十二回, 师徒四人难过流沙河一节中, 作者未先道出流沙河的玄妙, 而是通过一些暗藏玄机的诗词作为暗示。 如唐僧师徒正为无舟可渡的通天河发愁时, 忽见岸上有一石碑, 上有四行真字写着“八百流沙界, 三千弱水深。 鹅毛飘不起, 芦花定底沉”③〔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第261 页。。前一句粗略描绘了通天河的宽与深, 后两句巧用“鹅毛” “芦花” 做例, 明指通天河的玄妙难渡, 即使轻如鹅毛、 芦花, 也要沉入水底。 简单几行诗句便将渡河的难题呈现出来, 同时也为师徒四人渡河所面临的困境后续情节做了铺垫。
最后, 在《西游记》 第八十四回中, 风景描写为后续情节做铺垫的作用更加突显。 唐僧师徒继续西行, 不知不觉已进入夏时, 熏风阵阵, 骄阳烈烈, 他们到了灭法国境内, 国王昏庸残暴, 许愿要杀满一万个和尚, 如今只差四人便可得数, 唐僧听完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 行者便想出一计, 变身盗走住店人的衣服和头巾, 乔装成俗人进城, 在旅店住下几天便走, 由此瞒天过海。 于是师徒四人换上俗人装扮, 向店家借宿, 店家指了个通风凉快的房间, 唐僧细微谨慎, 唯恐风来吹掉头巾, 暴露了僧人身份, 四人便住在店家做的一张大柜子里。 然而柜子密不透风, 再加上前文所写的正值夏季, 暑气蒸人, 热得他们将帽衫脱去。 四人睡去后变故突生,柜子被贼人劫走, 又遇官兵拦下, 收缴后准备启奏国王。 师徒四人被困其中, 焦灼之下, 悟空出计将皇宫内院的人皆变作光头, 由此逃过一劫。 从此章也可看出, 正是前文所提到的“熏风初动, 梅雨丝丝, 好光景: 冉冉绿阴密, 风轻燕引雏。 新荷翻沼面, 修竹渐扶苏。 芳草连天碧, 山花遍地铺。 溪边蒲插剑, 榴火壮行图。”④〔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第1010 页。点出了梅雨时节的闷热潮湿, 才会出现后文唐僧四人在柜子中无法安睡, 遂脱去衣帽的行为。 炎热的季节景色的设计与后文人物的行为相符合, 使得故事的情节发展更加顺理成章, 前后文的逻辑关系也更加清晰。
景色描写对塑造人物性格也有重要作用。 《西游记》 在开篇介绍孙悟空时, 采用了大量自然景物描写, 从猴王诞生之地“林中有寿鹿仙狐, 树上有灵禽玄鹤。 瑶草奇花不谢, 青松翠柏长春”①〔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第2 页。的奇幻美景, 再到水帘洞时“翠藓堆蓝, 白云浮玉, 光摇片片烟霞。 虚窗静室, 滑凳板生花”②〔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第4 页。的祥和安逸, 无不是一个个美景纷呈的神仙宝地, 正是这样仙气缭绕、 草木野蛮繁茂的避世宝地, 才能生养出行者无拘无束、 恣意逍遥的个性。 自然所具有的肆意生长, 无视凡俗的野性魅力, 正是悟空成长为一个不受规矩束缚、 潇洒自在的猴王的背景底色。 同时, 拥有如此美景, 猴王却心怀忧恼, 不愿安居此地, 这一反转也体现出悟空不安现状、 渴望追求更高境界的性格特征。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 中认为世间的景致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改变, 处于其中的审美主体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呼唤与回应, 独特的文学意象便由此产生。 与自然相融合产生的意象具有时序特征和空间结构, 因此, 对取经途中不同风景和意象的描写, 能表达出时空的切换和岁月的变迁。
不同的景色书写除了能用来表现时间和空间的转换, 还有助于营造不同场景的氛围, 渲染审美的意境。 如在《西游记》 第一章中, 作者用大篇幅的景色描写构建了一个如梦似幻的花果山仙境: “一派白虹起, 千寻雪浪飞; 海风吹不断, 江月照还依。 冷气分青嶂, 馀流润翠微;潺湲名瀑布, 真似挂帘帷。”③〔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第4 页。多样意象的使用使《西游记》 在开篇即显出仙气缭绕的魔幻色彩。 “ 《西游记》 在以跌宕起伏, 动人心弦取胜的故事情节之外, 又能够有精细的四季景色的书写, 加强了情节的逼真性和合理性, 因而为《西游记》 这部以‘尚奇尚幻’ 为审美特征的小说达及‘幻’ 与‘实’ 高度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和文学水平出了一份切实的贡献。”④王颖:《试论〈西游记〉对山水的艺术关照》,《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2 期。
风景的书写在明清小说中不乏运用, 通过风景变换来暗喻角色命运, 在这样四时观念的影响下, 古代的中国人理所应当把这种风景迭换的观念投射到文艺作品的创作之中, 逐步艺术化作一种特别的叙事观和美学格调, 以至于对明清小说的产出造成影响⑤王方好:《明清传奇中季节叙事及其功能探析——以〈浣纱记〉为中心的考察》,《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 年第4 期。。
吴承恩《西游记》 中的风景书写在承接传统的叙事方式的同时也不乏自己的创新。 在总共100 章的《西游记》 中, 描写风景的方式多种多样, 不套俗路, 韵散兼行, 抒情造境。 除了能表现出取经途中的景色变迁, 对作品的审美意境渲染和人物的塑造也有着助推的用处。 这种别出心裁的处理方法可以体现出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深切关照, 彰显出作者巧用风景变换作为取经路途时间线索的四时观念。 作为一部小说, 不仅有着精彩离奇的精怪传说, 还有着春花秋月、 枫林翠竹的美景, 这些动人的元素叠加在一起, 使得《西游记》 在名作迭出的明清时期,亦能够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