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西北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怀与支持

2023-03-07 02:22郑秋强
南方论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粤东西北地区监护人

郑秋强

(惠州学院 广东惠州 516007)

粤东西北地区是指包含广东省沿海经济带东翼地区4 个地级市(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沿海经济带西翼地区3 个地级市(阳江、湛江和茂名)、北部生态发展区5 个地级市(韶关、河源、梅州、清远和云浮)共12 座地级市的区域统称。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资源、观念和位置等原因,粤东西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广东两个贫富差距最大的地区,曾经号称我国“最贫穷地区”和“最富有地区”的所在。据统计,粤东西北地区拥有广东省69.5%的土地面积,38.1%的常住人口,但从2022 年的GDP 数据来看,粤东西北地区12 个地级市的总GDP 仅占广东省的GDP 总数的18.9%,且粤东西北地区各城市的人均GDP 均低于全国人均GDP[1][2]。相较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粤东西北地区城镇化发展较为缓慢,农村人口基数较大。贫富差异的严重失衡促使粤东西北地区的人们涌入珠江三角区地区务工,留在家乡由单亲或隔代抚养的儿童则成了留守儿童。研究显示,广东农村留守儿童比例为45.41%,数量接近467 万人[3]。因此,在共同富裕的视域下,关注粤东西北地区留守儿童,并对该群体的教育关怀与支持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粤东西北地区留守儿童特征分析

(一)留守儿童忽视率高

研究者易艳妮等对广东省不发达的两城市(阳江市和清远市)的留守儿童进行横断面研究,研究显示广东省不发达两城市留守儿童的忽视率为70.9%,远高于全国同龄农村儿童水平47.3%[4]。过往研究表明社会经济状况和留守状态是导致忽视率高的主要原因。由于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存在着相对大的贫富差距,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受地理位置环境限制的山区等,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及家庭环境较为恶劣。当留守儿童忽视率维持较高水平时,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厌学、逃学等现象,容易出现行为退缩、任性、冷漠、性格孤僻等心理行为问题[4]。

(二)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初中辍学率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发布的《广东千村调查2018 年研究报告》走访调查了以粤东西北地区为主的约100 个行政村、200 个自然村,报告显示广东农村的义务教育参与和完成的情况稍好于全国农村的平均水平,但落实情况有待改善,数据显示,广东90%的行政村有小学,但只有12%的村有初中,农村初中毛入学率稍低于全国的情况,在学率只有95%[3]。2021 年发布的《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也显示,广东省15 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 年以上的8 个城市均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粤东西北地区有9 座城市15 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在9 年至10 年之间,另有揭阳、潮州、汕尾等3 个城市15 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在9 年以下[5]。尽管理想状态下国家义务教育普及率趋向100%,但在粤东西北地区,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对学历重视不足的现象,其首当其冲的对象便是留守儿童。调研报告也显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继续升学的愿望比非留守儿童要低[6]。

(三)留守儿童隐性违法现象不容小觑

研究者邹欢艳带领学生对粤东西北地区的部分乡村进行实地走访研究,发现留守儿童隐性违法现象不容小觑,且呈现违法动机单一、年龄趋向低龄化、违法存在突发性、财产侵权多发、作案形式团伙化等特征[7]。研究认为,留守儿童隐性违法是由各种“越轨”行为发展而来,“越轨”行为的发生与留守儿童所处环境、教育、心理等因素息息相关。数据显示,25%的留守儿童从来得不到关心或者很少受到关心,23.26%的儿童遇到心理问题会直接闷在心里。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关爱的缺失,让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扭曲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纠正与干预,极易受到不良社会环境的侵染,成为实施隐性违法行为的高危群体。而当隐性违法现象得不到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时,随着留守儿童年龄的增长,当到达需负相应法律责任的年龄时,隐性违法行为衍生成显性犯罪行为,仅一步之遥。

二、对粤东西北地区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关怀与支持的必要性

(一)维系粤东西北地区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粤东西北地区留守儿童忽视率高,存在一定的初中辍学率,及一定的隐性违法现象。因此,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关怀与支持,有利于保障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保障留守儿童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原先厌学、逃学、辍学的留守儿童在得到相应的教育关怀与支持后重返校园,减少其在社会面缺乏管束的环境下出现偏激冲动性行为,对可能存在隐性违法的留守儿童进行及时的教育关怀,能够使他们迷途知返,避免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通过教育关怀与支持,当原本可能危及社会治安的“问题少年”变成“良好少年”时,粤东西北地区的和谐稳定维系也得到了重要的保障。

(二)加快推进教育公平改革的必然要求

粤东西北地区的教育由于地理位置、资源分配等的差异,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存在着较明显的短板与不足。而粤东西北地区留守儿童主要分布的农村地区,在教育资源分布上,更是捉襟见肘。留守儿童群体因为家庭教育关怀的缺失,对学校教育发挥其教育责任主体的依赖性更强。对粤东西北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关怀与支持,在确保“平等性公平”的前提下,为留守儿童群体提供“补偿性公平”,是解决现实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推进教育公平改革的必要要求。

(三)实现广东省各地区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

广东省各地区的共同富裕,需要统筹粤东西北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得以实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才储备又是经济竞争的第一要素。粤东西北地区的留守儿童是该地区未来乡村振兴、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力军。对粤东西北地区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关怀与支持,有利于提升留守儿童对建设家乡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有利于留学儿童提升自身综合文化能力,为粤东西北地区未来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能够反哺并拉动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实现广东省各地区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三、对粤东西北地区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关怀与支持面临的挑战

(一)家庭教育缺失,父母责任缺位

由于粤东西北地区长期经济发展落后,外出务工人员数量每年递增,留守儿童大多是与祖辈一起生活。作为临时监护人的祖辈在教育理念意识方面的缺乏,因此往往仅能为留守儿童提供一日三餐的饮食起居,而未能在精神层面给予更多的关怀与支持,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重视度不够。由于留守儿童们长期和父母一方或双方处于分离状况,一部分缺乏父爱或母爱的留守儿童因没有父母做后盾而产生自卑、不自信和自暴自弃的心理,该部分留守儿童不仅性格内向,还常常因紧张、缺乏安全感而致使其人际交往能力差、朋友较少;另一部分因其父母的愧疚而受到监护方长辈的溺爱和纵容,从而致使这部分留守儿童养成任性、叛逆甚至自私、暴力的性格缺陷。调研发现,粤东西北地区的留守儿童更倾向于不回家,而是选择网吧、游戏厅等场所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虚拟世界中。家庭教育缺失,父母责任缺位,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6]。

(二)学校资源匮乏,心理关爱不足

粤东西北地区留守儿童大多集中分布在农村地区,广东省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学校存在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办学基础设施薄弱,教学质量不高等发展短板[8]。由于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配套,农村地区学校往往缺乏足够的师资,在满足教学任务的同时,难以再安排合适的教师资源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及帮扶工作。更严重的情况是,且不说特殊关怀与帮助,部分学校教师在对待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自身存在认知不足。例如有的教师习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留守儿童,因为他们相对孤僻的性格或不够优秀的学业表现认为他们是“坏学生”,采取严肃批评甚至语言暴力的错误行为,加速留守儿童叛逆心理的形成;有的教师则是对于一些主动逃学、辍学的留守儿童,任由他们自暴自弃。学校教育的教育主体责任的缺失,未能将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给予关怀和重视,由此给留守儿童成长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甚至预埋诸多风险。

(三)社会参与松散,长效机制待建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引发社会层面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粤东西北地区留守儿童的关爱与帮扶活动中。纵观这些活动,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由于社会参与面广且不统一,因此整体对留守儿童的帮扶缺乏组织性、系统性及持续性。例如某些以企事业单位牵头的帮扶活动,仅在春节前夕时间段,而非长程持续跟进。另外,从关爱与帮扶内容上看,例如支教送教等,也存在着一些形式主义,而非从留守儿童实际心理需求的角度,进行个性化设计与开发的,往往留守儿童参与这些活动是在非自愿的情况下“配合式”地参与,仅仅是为了满足主办方的活动宣传效果。如何在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前提下,建立起留守儿童的长效关爱及帮扶的长效机制,是粤东西北地区各地亟需探索解决的难题。

四、粤东西北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关怀与支持的对策分析

对粤东西北地区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关怀与支持需要从家庭、学校及社会层面,通力合作,深入渗透,方能取得深入持久的成效。

(一)加强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监护人职责

1.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维系亲子间情感联结

留守儿童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氛围,尽管因为现实的原因,留守儿童与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分隔两地,但是在移动互联时代,通过经常性的视频、语音交流,可以增进彼此间的联系与互动,维系亲子间的情感联结。父母应注重同留守儿童进行日常沟通的方式,如放低姿态,做其无话不谈的朋友,当发现其异常心理变化时,及时进行正确引导和心理支持。同时,远在外地工作的父母也要重视和学校教师之间的沟通,家校合作,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的学习情况,当留守儿童取得较好成绩时应给予他们精神支持及适当的物质奖励,当留守儿童成绩下滑时应在情感上及时给予安抚鼓励,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取得进步。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维系紧密而具有支持性的情感联结,降低因为现实陪伴和距离所带来的心理落差,确保跟进好留守儿童成长过程的每一个阶段。

2.确定合适的监护人,充分发挥监护职责

当父母的一方或双方未能陪伴在留守儿童身边成长,行使监护人的职责时,选取合适的监护人则尤为关键。除了照顾好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进行全程监护,及时帮助他们处理现实中遇到的困难,对其心理困扰及情绪问题进行及时疏导,化解可能出现的行为问题苗头,方能充分发挥监护人的职责。留守儿童的父母可在家乡优先选择具有较高文化及道德素养的亲戚朋友中作为儿童留守期间的监护人,监护人与留守儿童之间相互认可,并能形成彼此信任的亲密关系,让监护职能得以最大化地发挥。当因现实原因选择祖辈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时,远在他乡的父母也要同祖辈监护人保持紧密的交流与沟通,及时纠正祖辈监护人粗暴或溺爱的隔代教养方式,并给予监护人足够的经济保障,减轻监护人的现实生活压力,使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怀中。

3.建立留守家庭同盟,促进朋辈互助成长

由于儿童更倾向与同龄一起共处及分享心事,具有相似留守经历的留守儿童之间更容易产生亲近感和共情感,因此如能将这些群体汇成一个整体,发挥朋辈相互影响的积极效应,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大有裨益。在粤东西北地区,尤其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现象较为普遍,同村甚至同家族内便有多个结构相似的留守家庭存在。这些地理位置或宗族血脉相近的留守家庭可以组成一个相互照应的同盟组织,共同关注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促进其朋辈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生活学业表现优异的高年级留守儿童能够成为低年级留守儿童学习与模仿的对象,发挥榜样的示范,而低年级的留守儿童在遇到生活和学习的困难上,也能够积极地向高年级的留守儿童求助,朋辈间互助互爱氛围的激发,既符合儿童心理成长的规律,也能一定程度上弥补身处异地的父母情感陪伴上的缺失。而当留守家庭同盟中的父母休假从异地返乡探亲时,捎上其他家庭父母给留守儿童的关怀或礼物,亦能增进情感上的相互流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些留守家庭同盟还可以委托家乡当地具有威望、有责任心、有科学教育理念的人担任留守儿童的共同监护人,由其协助对留守儿童的监督、引导及教育。当留守家庭同盟无形中变成一个“大家庭”时,留守儿童们感受到的关怀与支持也将随之提升。

(二)深化学校教育,落实细节深度关怀

1.改善农村教育资源,建设心理教育团队

学校是留守儿童在家庭以外接触时间最长,受影响最深的场所,给予留守儿童教育关怀与支持,深化学校教育是重中之重。由于留守儿童大多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改善农村教育资源必须稳步扎实地开展。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怀与支持需要在科学心理学的指导下进行开展,因此除了满足教育教学足够的硬件及师资以外,在农村地区的学校建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也势在必行。学校可通过对外招聘专业人才、邀请心理专家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输送教师进行专业研修学习等,构建一支符合学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当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建设起来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可引导留守儿童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传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方法,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还可以通过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及时化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帮助留守儿童以更积极的精神面貌和乐观的心态应对生活和学习。

2.学校统一思想认识,构建科学考核指标

从学校教育角度,对粤东西北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怀需要作为一项长期重点工作开展。因此,从教育决策部门到学校,再到每一位教职员工,需要统一思想认识,把留守儿童作为特殊关注关怀的群体,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活动中始终将此作为重点对待。粤东西北地区的学校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构建科学考核指标,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怀同学校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绩变化、结对帮扶成果等纳入教师的量化考核中。在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机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怀”还应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师的职称晋升评定挂钩,促进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怀与支持力度。对于在留守儿童教育关怀上呈现工作特色、工作成果的教师,应给予表彰表扬,并将其先进事迹在广泛的教师群体中进行宣传,号召大家学习、模仿。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家校协同动态跟进

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怀与支持工作需要落实到人,根据每个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深入开展。学校需定期排查,了解学校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精准掌握留守儿童的名单。对于每一个登记在册的留守儿童,学校应为他们建立动态性的个人档案。留守儿童档案中应包含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尤其是父母情况及监护人的身份和身体状况、父母及监护人的联系方式等,还应定期更新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及心理动态,以帮助各位教师更快更细致地了解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关怀与支持。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怀与支持,离不开与家庭的协作,教师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沟通尤为重要。学校与家庭互相汇报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上的表现,针对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更好地教育引导,学校和家庭各自更好地发挥相应的优势与职能开展探讨。家校协同的顺利开展,将为留守儿童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学习的挑战保驾护航。

(三)整合社会资源,建立长效帮扶机制

1.政府统筹规划,政策与资金给予保障

对粤东西北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怀与支持,离不开政府的统筹规划。从顶层设计着手,各地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给予政策与资金上的保障。在政策上,各地政府要加强对义务阶段学生失学辍学问题的监管;加大对农村地区学校财政资金支持;改善农村地区教师工资待遇和生活工作条件,提高农村地区对教师的吸引力;制定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动员企事业单位与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居委会、村委会合作,开展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等等。此外,各地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创新更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的新思路、新措施,例如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在社区建设中融入家庭概念,通过关爱服务队伍建设,建立社区关爱联动机制[9];还可以建立以留守儿童为主要群体的寄宿式学校,探索集教育、监管、心理关怀一体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在资金上,各地政府可成立留守儿童专项帮扶基金,针对家庭贫困、遭遇特殊困难的留守儿童给予经济上的补助与支持,帮助他们克服现实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2.社会资源有序参与,建立长期定点合作

在政府的统筹下,在政策的引导下,社会资源的有序参与,将能为粤东西北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怀与支持工作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热心留守儿童教育关怀与支持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可作为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居委会、村委会的帮扶单位,建立长期定点合作,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为了确保帮扶活动卓有成效,避免流于形式,各地政府需要形成一定的方针制度,确保帮扶活动落到实处,例如参与帮扶活动的热心人士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测试等筛选,保证具有一定频率持续性地参与帮扶工作,定期参与政府相关部门或学校组织的与留守儿童关怀相关的培训,定期向帮扶结对单位联系人汇报留守儿童最新的思想动态等,定期参与帮扶心得经验交流会等。通过有序的规范和引导,确保留守儿童持续地得到社会热心人士在生活、学业上的帮助,真正从心理上获得关怀与支持。

3.统筹高校资源,打造育人共同体

在教育部与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下,目前粤东西北地区的地级市均至少拥有一所本科高校,及数量不等的高职院校。这些院校的大学生,是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建设的后备中坚力量,也是城市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青年群体。粤东西北地区各地可探索将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实践与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怀与支持工作有机融合,打造育人共同体。一方面,大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基层一线,为留守儿童开展教育关怀与支持活动,例如开展学业辅导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心理辅导活动、融合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活动等;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群体也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专业实习等提供了难得的活动对象,两者相互匹配、相得益彰。当前各地高校在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大学生与留守儿童群体的相互配对发展,可以作为未来重点探索的方向,两个群体之间互动所产生的正能量,亦是彼此最好的学习教材与资源,必将能产生“1+1〉2”的育人成效。

猜你喜欢
粤东西北地区监护人
石狮市妇联依职权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监护人责任之探究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
粤东剧界演变发展及其戏剧史意义
西北地区首届课博会在宝鸡召开
中控签约中海油粤东LNG接收站项目
School Admission择校
School Admission择校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中共在西北地区的兵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