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央文献英译策略研究

2023-03-07 02:22张咏喆翁义明
南方论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原文译者译文

张咏喆 翁义明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4)

中央文献近期出版了众多英译版本,收录了国家领导人在各个外交和政治场合的讲话、谈话、演讲、致辞、指示、贺信等等。中央文献的英译本拓展了世界了解中国的渠道,不仅有利于中国对外形象的建设,也促进了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建设。近些年来,中国经济腾飞,发展迅速。但是在飞速进步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无数来自国际社会的关注,在此背景之下,说好中国故事,消除外界疑虑,深化互相理解尤为重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中的“多维整合”原则出发,分析中央文献英译版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以及最终效果,为中国的外宣翻译提供新视角,为说好中国故事,构建话语体系提供新思路。

一、生态翻译学的起源与发展

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崇尚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生态旅游、生态建设等概念为人们所追捧。而在学术界中,环境主义已经突破了自然科学的界限,进入了人文科学的领域。许多学科引入了生态学的概念,如生态神学,生态政治学,等等。与语言相关的研究有生态词汇学,环境语言学,等等。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翻译适应选择论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作出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具体特征为:一是“适应”——译者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二是“选择”——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1]。翻译过程被描述为由译者主导的适应与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2]。生态翻译学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研究视角、术语体系和研究方法。2001 年,胡庚申举办了“从达尔文的适应与选择原理到翻译学研究”学术论坛,这是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开端。此后,胡庚申就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举行了多次研讨会。2013 年,《生态翻译学:构建与诠释》一书出版,为生态翻译学研究带来了更具体,更完善的理论基础。生态翻译学之中的“多维整合”原则突破了以往评判译文的标准,不再局限于迎合译入语读者,而是要最大限度地优化译文在目标语的语言、文化、交际生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需要抓住语言、文化、交际三个重点进行“多维转换”,保持原语生态和译语生态之间的平衡,从而实现译文在译语生态环境中“存活”生长。值得注意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语言因素、文化因素、交际因素很难完全分开。翻译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其中各个维度和各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当我们探讨某一维度时,并不表示其他维度完全消失了。此外,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可能不仅仅会遇到这“三维”,但是应该以这“三维”为主[1]。

二、中央文献生态翻译策略研究

(一)语言维的转换

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3]。中文喜用排比、重复等手法来强调话语,且句与句之间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明显的逻辑连接词,属于意合语言。而英语简明扼要,注重逻辑结构,属于形合语言。这意味着中文的行文逻辑隐含在字里行间,而英文的行文逻辑则显而易见。两种语言的差异要求译者需要作出许多“适应性选择”,挣脱原文句式、结构的束缚,译出符合译入语生态环境的译文。

例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译 文:The s ystem of s ocialism with Chines e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further improved, with notable progress made in modernizing China’s system and capacity for governance.Throughout society, development is full of vitality and is driven by greater creativity.

中文的结构往往比较松散,常为并列结构,且没有明确的主从关系。此外,中央文献收录的大部分内容是国家领导人近些年来的讲话,致辞等口语化的语言,因此这一特征更加明显。而英文,特别是英语的书面语言结构往往都非常紧凑,逻辑鲜明。在例1 中,句子分成了三个看似互相没有联系的意群。但是译者在处理这句话时,将第一部分译为了主句,然后巧妙地使用一个“with”与译为伴随状语的第二个意群相连接,第三部分则是单独译为一句。这样的句式不仅使结构更加紧凑,而且该句的逻辑也跃然纸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善才是基础,是“根本所在”,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进步则是随之而来的结果。从具体的词汇层面来看,在处理第三部分时,译者灵活地选择了“发展”作为主语,并将中文里唯一的谓语分别译为了“is full of”和“is driven by”,与“vitality”和“creativity”进行搭配。例1 的灵活处理充分地表现了译者在语言维中所做的“选择”,实现了语言维的转换。

例2: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译 文:Modernization of China’s system and capacity for governance is achieved.

中英文在思维逻辑上也有很大的区别,中文偏爱主观陈述,而英文更加倾向于客观地表达。因此,英语表达习惯倾向于表达客观的被动语态,而汉语表达习惯更为主动、主观,多用主动语态表达思想[4]。在例2 中,“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语是本段前文中提到的“我国”。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的各种国情与成就,目标语读者通过上下文语境能够轻松理解主语为“我国”,也就是“中国”。因此,作者大胆删去了原有的主语,将本句译为被动语态,这体现了西方文化以及语言中的客体思维。实际上,英文中习惯使用被动语态,特别是涉及外事、法律等一系列需要客观阐述的文本时,被动语态不仅更具客观性,还可以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导至描述的主体上。因此,译者在翻译这类本文时则需要在人称物称、主动被动之间灵活转换。

(二)文化维的转换

属于海洋文明的西方文明和属于农耕文明的华夏文明在文化方面注定大相径庭。在各个中央文献中,引经据典的地方不在少数,有些是历史典故,有些则是古文诗词。这些典故诗词对国人来说或许耳熟能详,但是西方读者则面对着巨大的文化鸿沟。总之,因为文化维的转换关系到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的接受程度,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两种文化的差异,进行文化维的转换,让翻译成为可以克服文化差异障碍的桥梁,保证原语文化内涵的准确传递。

例3:行百里者半九十。

译 文:As the Chinese saying goes, the last leg of a journey marks the halfway point.

“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话出自刘向的《战国策·秦策五》,本意是一百里的路走到九十里才算走了一半,常常用来比喻事情越做到后面越困难,越需要认真对待。例3 中含有“百里”和“九十”两个数词,“百里”的本意并非指一百里路,而是指事情的整个过程,“九十”也并非指九十里,而是指“事情快完成了”。因此,译者通过意译,用“a journey”指代百里,用“the last leg”指代九十(里),然后在句首添加“As the Chinese saying goes”做补充说明。译者将原文中的比喻去形象化,让其变得通俗易懂,西方读者很快就能体会其中的真正含义。在处理这句话时,译者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将原语的文化内涵准确地传递到了译文中,让国外读者体会到了其中的深刻含义。

例4: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译 文:One can draw lessons from history by studying failures and successes of the past.

在例4 中,译者使用了直译的方法。所谓直译,就是翻译原文的字面意思,这种翻译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语文化的特色,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平等。在中央文献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对于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诗词、四字成语、俗语,大部分都是使用的直译。例如“坚如磐石”译为“as firm as a rock”,“时不我待”译为了“must lose no time”等等。作为一种世界语言,英语的地位难以撼动,与其密不可分的西方英语文化在全世界内也有着绝对的优势,而中文恰恰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译者作为文化沟通的桥梁,不仅要将国外的灿烂文化带给我们,也要将璀璨的中华文明推向全世界,让中华文明屹立在世界之林。由此可见,译者在处理文化负载词、中国传统诗词、俗语等等时,想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直译不失为一种方法。

(三)交际维的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3]。译者应该充分理解原文的交际意图,帮助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所传达的真正含义,实现交际维的平衡。

例5: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译 文:The Party exercises overall leaders hip over all endeavors across the country.

例5 是原文中的一个子标题。“党政军民学”指的分别是党组织、政府、军队、人民群众和学生,用来比喻各行各业。而“东南西北中”则强调全国各地。该标题简明扼要,用简短却朗朗上口的几个字迅速地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如果译者未分析原文的交际意图,受困于原文的字面意思,那么原文的真正内涵则不能很好地传递。西方读者或许会疑惑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仅限于这几个领域。译者通过分析语用场景,原文意图,读者需要,将“党政军民学”译为“all endeavors”,将“东南西北中”译为“across the country”。这不仅让读者能迅速理解原文真正想表达的含义,即中国共产党能够统领中国从上至下的各项工作,还保留了标题言简意赅的特点,较好地实现了原文的交际意图。

例6: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工作落实。

译 文:we must have the perseverance to hammer away until a task is done.

根据“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钉钉子精神”的定义为“求真务实、积极奋斗、踏实本分的进取精神”。例6 中,“hammer”与“钉钉子”的形象不谋而合,同时“hammer away”也有艰苦奋斗的意思。译者不仅传达了原文的意义,还保留了原文中的形象,促成了目标语读者与原文之间一次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实现了交际维的平衡。中央文献中有大量的中国特色话语,在翻译这类术语时,译者需要考虑文化缺省、内涵意义、译文可读性等多种因素,才能较好地保证交际意图的准确传递,让译文在目标语的生态环境中长存。

三、结语

从“多维整合”的角度来说,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化、交际思维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实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平衡,最终译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在进行语言维的转换时,中英文的语言结构差异,主动被动的偏好都应该为译者所注意。文化维的平衡则要求译者根据不同情况,在直译与意译中作出准确选择,最大限度地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最后,译者也应该充分理解原文的交际意图,成功实现交际维的转换。国家翻译的对外话语实践的根本旨归在于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5]。完善的话语体系能够为中国带来一个良好积极的国际形象,传播本土优秀文化。译者应该充分利用三维的转换,帮助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感受中文魅力,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整体而言,中央文献的英译较好地兼顾了语言、文化、交际三维,实现了翻译生态的平衡。

猜你喜欢
原文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I Like Thinking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