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腊英:两代人的同心接力

2023-03-07 11:58李际昕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高平市助学二十大

李际昕

捐资助学,能帮一个是一个

今年2月7日下午,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周村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报告会上,胸佩党徽、衣着朴素的毕腊英动情地讲述着自己亲历党的二十大的感受和体会,句句发自肺腑,台下掌声热烈。

春节刚过,毕腊英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之中。她说:“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将继续以党员标准和党性修养要求自己,和乡亲们一起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发展种养产业,推动家乡发展。”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扶贫贡献奖获得者、全国文明家庭获得者……今年60岁的毕腊英虽然只是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却穷毕生之力捐资助学,帮助千名贫困生走出大山,不求回报,不图名利。

这条助学之路,毕腊英已经走了整整31年。谈起助学的缘由,她总会想起自己的父亲。“父亲因为家里穷,到17岁才只读了一年书,算账、写字,处处感觉到没文化的难处,所以特别重视读书。”

1982年,毕腊英高考落榜,父亲毕生才虽有些失望,可还是安慰她:“尽力就好,考不上大学就回来养猪。只要不怕吃苦,也能过上好日子。”就这样,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带着毕腊英,一家五口人齐心协力,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养猪场。

辛苦没有白费,毕家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户,父亲被评为县里的劳动模范。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毕腊英也于次年结了婚。

1986年6月的一天,父亲去晋城市办事,回家后面色凝重:“听说晋城一中有个好学生念不起书要退学,我想出钱供他读高中和大学。”父亲在读书这件事上的遗憾,家里人都知道,没人反对,除了毕腊英:“我结婚时你连箱子都舍不得给我买,现在却要白白把钱给了外人。”

“读书太重要了,不能让孩子们像我一样吃没文化的亏,能帮一个是一个。”最终,父亲急切的目光打动了毕腊英:“我虽然没考上大学,帮助别人实现梦想也是件好事。”

之后,父亲与山西省经济管理学院商定,每年资助5名贫困大学生读书,5年共资助25名。然而,意外来得猝不及防。1992年2月21日,父亲兴冲冲地去邻村商谈助学事宜,返回时突遇车祸,不幸离世。

失去至亲,毕腊英痛不欲生,但她知道,自己能做的就是让父亲无憾地离开:“父亲未完成的心愿我来替他完成,能帮一个是一个。”丈夫赵义贵也支持她:“想干就干,家里缺钱,多干活儿就成。”

3个月后,毕腊英带着父亲生前的全部积蓄和刚刚卖完猪的部分资金共计1.125万元,前往山西省经济管理学院,正式设立“毕生才教育奖励基金”。当年9月,她又在高平市教育局设立“毕腊英教育基金”。1993年4月1日,她把父亲的事故补偿款1万元捐给伯方学校,设立“毕腊英教育奖励基金”。这条路,她走定了!

只是,捐助贫困学生意味着自家日子会更艰苦。毕腊英接过父亲留下的养猪场,日复一日地操劳。随着两个女儿的出生,生活压力更加沉重。为了节省成本,夫妻倆舍不得雇佣帮工,所有活儿都自己干,一年365天不停歇。到了夏季更是难熬,胳膊上常常被蚊子叮出又红又硬的大血包。乡亲们常常慨叹:“腊英捐的不是钱,是一滴滴血汗!”

2017年,国家环保政策出台,毕腊英第一个响应,关掉开了30年的养猪场。失去主要经济来源,她只好把精力放在6亩玉米地上。每年五六千元的种地收入,加上丈夫每月打工挣的1000多元,毕腊英硬是从中抠出了孩子们的学费。曾有热心人表示愿意为她分担资助费用,被她婉拒:“有多大力使多大力,活一年捐一年。”

靠着这些辛苦钱,30多年来,毕腊英累计为教育事业捐资50多万元,共奖励优秀教师800多名,奖励、资助学生1000多名。但她从不与被资助的学生见面:“怕给孩子们增加心理负担,也不想让周围人知道他们受过资助。”不少被资助过的学生想要回馈这份恩情,也被她一一谢绝:“我做这件事,从来没想过要任何回报。”

勤俭持家,一颗诚心报党恩

在毕腊英家,“勤俭持家 吃亏是福”的牌匾格外醒目。这是毕家的家训,早已写进几代人的骨子里。

小时候,父母忙于生计,毕腊英常和奶奶在一起。“要想好,你要起够360个早。”“过家不得不仔细,待人不得不大气。”这是奶奶常挂在嘴边的话。她勤劳能干,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与人相处也极为宽厚,从不斤斤计较。

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父亲毕生才也是个不怕吃苦的人。拉平车、换油、卖凉粉、拉砖……有一次,干活儿不小心扭折了胳膊,他忍着剧痛把胳膊挎起来继续干。还有一次,邻居和他结伴翻山卖货,回来后累得直咧嘴:“以后再也不跟他去了。”

毕生才不讲究吃穿,每次出门都是自带干粮,身上的衣服补丁摞着补丁。对自己抠门儿的他却有一副热心肠。脱下衣服送给衣衫褴褛的可怜人;为数不多的布票、粮票硬塞给孤寡老人。一次,奶奶发现罐里的粮食变少了,他乖乖交代:“本家哥哥挺困难的,我偷偷把粮食装袖子里给他了。”奶奶很无奈:“咱们也不够吃呀。”“我可以再挣。”他笑着说。

耳濡目染下,勤俭逐渐成为毕腊英的习惯。总有人说她过得太苦,她却不以为意:“吃的有味儿就行,穿的暖和就行。比起父辈,我们已经很幸福了。”

她的生活态度也感染了丈夫。赵义贵是个勤快人,大年初一还扎着围裙、穿着水鞋站在猪圈里喂猪。提起丈夫,毕腊英满怀感激:“他挑起家庭的重担,在背后默默支持我。说实话,我取得的荣誉有他的一多半功劳。”

倒是两个女儿曾经对毕腊英的做法很不理解:“妈妈赶集时给我买5块钱的衣服,又大又难看,却说能多穿几年,省下钱要给上不起学的孩子买书。”长大后,女儿们才渐渐理解了她:“挣钱不容易,要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2016年,镇上一对年轻夫妇在车祸中丧生,家里只剩两位老人和一个6岁的孩子。得知这个消息,还没等毕腊英开口,二女儿毕欢立即拿出1000元:“妈,孩子多可怜啊,这些钱,你给人家送去吧。”这让毕腊英颇感欣慰。如今,两个女儿成了幼师,工作认真负责,每每遇到困难家庭,都抢着解囊相助。

勤俭持家,乐善好施,是毕家代代传承的宝贵财富。不仅如此,父亲生前还常对毕腊英说:“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我们现在的好生活都是共产党给的,要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帮助别人。”他虽不是党员,却一直感念党的好政策让自己过上了好日子。

这份感恩之心深深影响着毕腊英。1994年,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旗下宣誓的那一刻暗下决心:“我不仅是父亲的女儿,更是党的女儿。入党不为索取,而是奉献。”

毕腊英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改建猪舍时,她带着全家人起早贪黑,靠借钱才改造成功。有人笑她傻:“你现在出名了,随便找找哪个单位,人家能不给你点儿资金?”环保政策出台时,她带头关闭养殖场,损失惨重。有人给她出主意:“你不如利用自己的名气跟国家要点儿补偿。”但她从不屑于此:“我的荣誉是属于党、属于大家的,自己不能拿着去做交易。”

如今,除了辛劳种地、助学助教外,毕腊英一有时间就到伯方村小学做义工,还为村小学建起了道德建设书屋。作为一位连任三届的农民党代表,她还到高平市各村镇走访,了解当地农村的产业结构并积极建言,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谈到未来的打算,她坚定地说:“我会一直把捐资助学做下去,同时认真履行好一名党代表的职责。”

猜你喜欢
高平市助学二十大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高平市:科普日宣传活动丰富多彩
晋城市首个乡村科技馆在高平市陈区镇建成
高平市:搭建纪检干部学习交流微信平台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