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经济学界誉为新中国金融学科主要奠基人、货币理论开拓者的一代师者黄达逝世。
据中国人民大学官网2月18日消息,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第八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黄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2月18日8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黄达1925年2月生于天津,1946年在华北联合大学(后改名为华北大学)法政学院财经系(后转为政治学院研究生)学习,1947年他被分配到校部从事行政工作,并参加了土改运动。1950年秋天,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之际,黄达被分配到该校从事经济理论教学,从此踏上了财政信贷系的讲台,在他热爱的这方天地辛勤耕耘了20年。1950年代,他曾因“談论金融、研究市场”,同占据当时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苏联式”计划经济理论背道而驰,被批判为“学术毒草”;“文革”期间,他在江西人民大学“五七”干校劳动三年。1978年复校后,黄达重回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担任系主任,1981年成为中国首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83年,他升任人大副校长,1991年任校长。
黄达是中国金融学术界当之无愧的泰斗,一生致力于银行货币、金融学研究,其科学研究与教学成果集中体现于1988年至2014年出版的《黄达选集》《黄达文集》及其《续》《再续》《三续》《黄达自选集》《黄达经济文选》和《黄达书集》,他编写的金融学科教材《货币银行学》《金融学》更是公认的经典之作。
2014年,黄达捧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的奖杯时说:“我就像一名导游,全身心地参与到了解、欣赏、介绍中国货币银行学景观的旅程中。”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初为人师时边学边教的种种情形,黄达说,“旁人誉之为‘自学成才,以示鼓励。我自己则喜欢用‘土法上马这几个字,以示这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殊路子”。
彼时,中国的经济领域主要是“学苏联”,学校确定的教学模式是,苏联专家给挑选出来的中国教师讲,中国教师再给学生转述。2017年,在一次公开演讲中,黄达总结,由于文化传统不同,中外的金融领域也颇有不同,无论是最初学苏联还是后来学西方,“学什么都变味儿”。他说,“变味儿”的问题提出了更应重视基础理论的必要性:身处货币金融的教研领域,不仅要求重视货币金融领域的基础理论,而且还必须重视更为“基础”的基础理论,如哲学等基础理论。
此前多年,他就对发展中国金融学有精辟的论述:“发展中国的金融学并不是要创造独立的规律,因为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写出中国人自己的经济学、金融学,这项工作任重道远”。在他看来,“学科建设,不论是引进,还是本土化,都可归结为:整理古往今来、包容四海的一切真知的过程;(这)是辨识真伪、梳理源流的过程;是引导学以致用的过程。盘子里的水,一眼透底。同样的道理,只能背一两条论断,那是死学问。学问、真知,源远流长,弄清源流,才可掌握核心思路,驾驭之,才有可能用之于指导实践。但实现这样的要求,任重道远,也许,我们还处于开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