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权云
历经三年,我国新冠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曾遍布街头的核酸亭的“使命”也告一段落,成为“闲置资产”。不少市民反映,所在小区的核酸亭挤占道路和小区广场;业主群里甚至“吵了起来”,反对核酸亭继续占用小区内公共空间。
当社会面筛查成为“过去时”,数以万计处于闲置状态的核酸亭该何去何从?
核酸亭是常态化核酸检测的产物。
2022年5月,国家卫健委相关人员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采样点的设置布局要综合人口数量、地理交通以及核酸检测机构的布局,可以参考每2000~3000人来设置一个采样点。数据显示,常态化检测展开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核酸采样点数量最多时达到3万个左右。
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当晚,一张核酸亭被拖车运走的图片在社交网络上盛传,曾在每个人日常生活里占据一席之地的核酸亭似乎就此退场。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很多城市的居民发现,位于小区内、单位门口、商场关键出入口的核酸亭仍在原地闲置。有市民拨打12345服务热线或在社交媒体提出诉求,这些弃用检测亭挤占公共空间,或疏于管理存在安全隐患,希望尽快撤走。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建设和生产很多东西,到了一定阶段又要退出和淘汰。”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表示,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其实是突发疫情所催生的“战时资产”如何合理退出的问题。
确立合理的退出机制,首先要明确这些采样亭的产权方,街道、社区应积极协调产权方共同处理。“不管是政府采購的公共资产,还是企业私有财产,都是社会资产,需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寻找解决方案。”李晓江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但综合各地反馈来看,大部分地区关于闲置核酸亭的后续处理方案,仍处于“协商研究”的状态,需要等待后文。除了事关政府决策和居民满意度,这个问题也牵涉到生产链条上的相关厂商。
《中国新闻周刊》致电一家位于山东聊城的核酸亭生产商。负责人表示,自己工厂原本以移动保安岗亭、定制集装箱生产为主。自从实行社会面筛查后,来自核酸检测亭的采购需求大增,工厂抓住机会转型。2022年,该工厂生产和售出近300个核酸亭,“材质不同,成本不同,用彩钢的成本相对低,三四千左右,用铝材的成本较高,大概一两万”。
该负责人透露,自己当时比较谨慎,选择“先款后货”,所以很幸运地没有把货“砸在手里”。
相比之下,那些能够承接配置正压新风系统和气溶胶吸附装置等更高产品要求的设备生产商,处境更加棘手。在全员核酸筛查期间,这些带灭菌、负压设备的核酸亭售价不菲,甚至形成“核酸检测亭概念板块”。如今,这些厂商采购部门的工作人员因为压货,无奈选择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挂单处理,售价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但面临着转卖运费高、销量不佳的问题。
也有声音表示,既然这些采样亭闲置“占地儿”,干脆拆除得了。对此,李晓江指出,拆除是最容易也是最“昂贵”的办法,“采样亭作为社会资源,已经形成为一种资产,建要花一次钱,拆又得花钱,只有因势利导利用起来,才能价值最大化。”
从“雨后春笋”到“一地鸡毛”,核酸亭在去留之间考量着城市治理者和相关方的智慧。“从绿色低碳的角度来讲,最大可能利用既有资源才是高效的。”李晓江指出。
一些城市已经迈出探索的步伐。
市民经过已经关停的核酸亭。图/CNS,殷立勤摄
在疫情防控调整前,北京顺义区共有368处核酸采样点。2023年春节前后,不少家住顺义区空港街道的居民发现,小区附近闲置的采样亭“改头换面”,成为了“爱心小屋”,配备热水、充电、食品加热等服务,服务于外卖、快递、环卫等户外劳动者。
同样在春节期间,苏州姑苏区南门商圈的新春市集增加了不少摊位。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货摊都是由闲置核酸亭改造而来,政府免费提供给商户使用,里面摆满了粽子糖、八宝饭、小圆子等商品,给周边市民置办年货提供便利。
苏州相城区,由核酸亭改造而来的首批18个“文明驿站”也正式上线,根据采样亭不同的面积、材质,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包括漂流书屋、微型消防站、环卫休息站、健康诊疗站等。
“这些核酸亭之前都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位置也离居民很近,如果一拆了之,肯定会造成资源浪费。”苏州市相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尚向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于核酸亭的改造,主要是出于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
相城区常住人口98万余人,此前共设有大约800个核酸亭,如何为其中符合要求的采样亭谋“出路”?尚向科表示,“产权、面积、位置、材质四个关键要素缺一不可。”
据了解,有些核酸亭是小区物业或检测机构租自生产商,到期后归还。能够改造再利用的大部分属于街道和社区的自有产权。另外,合适的位置、面积大小、材料质量,都决定着核酸亭能否顺利“再就业”。
尚向科介绍,截至目前,苏州相城区共改造核酸亭24个,覆盖“11+N”项功能,每项功能都对应不同的牵头部门,“比如,健康小屋由卫健委负责,社保自助服务站是人社局,小区快递暂存点是住建局。其中,比较特殊的是图书漂流屋,属于社区创新,由社区居民共建。”
“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越来越具体化、多样化,关键是要发现需求,同时提供合适的工具,找到一个供需对接的路径。”在李晓江看来,找准需求方是第一步,不同的社区街道需求不同,相应的供给也不同。
事实上,在改造再利用的过程中,充分听取民意十分重要,也是找准需求点的关键。综合来看,这些建议基本可归纳为就地改造、移位拆除和保持原样几大类。其中,关于就地改造和移位拆除的讨论最为激烈。
“这就需要政府有大局观,部门之间良好配合,从城市管理和循环经济整体视角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李晓江坦言,每个城市、社区、街道情况不同,必须因地制宜,关键是态度问题,“如果消极对待,那只是一堆垃圾,但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财富,任何资源都要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最大化利用。”
从实践层面来看,除了已经落地的几项用途,核酸亭仍具备可观的再利用价值,比如和基层治理结合,基于社区网格化管理,将其开发为网格员的巡查点,为网格员提供补给。尚向科透露,这一想法已列入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作为疫情突发下的产物,核酸亭曾吸引众多商家入局,又在防控调整下给城市留下一道待解决的难题。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包括方舱医院、核酸亭在内的社会资产仍需政府相关部门科学安排、统筹规划,设定一个合理的退出机制。
“把沉没资产变成积极资产,关键在于各个城市根据自身特点再利用、补短板,改善老百姓生活质量。”李晓江表示,充分利用既有资源,才能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