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艳,项叶萍,柳刚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899
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多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等;在微笑或露齿动作时,口角下坠及面部歪斜更为明显;患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1-2];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目前,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尚未明确,多见于风寒侵袭引起营养面神经的血管痉挛、缺血、水肿而导致面肌瘫痪。在发病7 d以内属于面瘫的急性期,在这期间病情可能会进展加重。因此,积极进行有效治疗尤为重要。中医认为,风寒袭络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侵袭,以致经气阻滞,气血不和,瘀滞经脉,而导致经络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3-4]。四物牵正散是治疗风寒阻于头面经络之常用方[5]。针刺主要是用来刺激人体某些特定穴位,调节患者经络之气,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6]。笔者采用四物牵正散联合针刺治疗风寒袭络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收治的86例风寒袭络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男23例,女性20例;年龄36~72岁;病程1~6 d。试验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35~71岁;病程1~7 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神经病学》[7],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常在睡眠醒来发现一侧面部肌肉麻木、板滞,口角下垂歪向健侧;口周肌群瘫痪症状与核上瘫相同;可伴有听觉改变、舌前2/3的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其中最多见的是贝尔麻痹表现为面部半侧(包括颜面上部及颜面下部)表情肌瘫痪。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8]诊断标准,突然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寒、发热、肢体拘紧、肌肉关节酸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1.3 病例纳入标准均存在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等表现;经相关检查明确为风寒袭络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沟通、认知意识良好;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病例排除标准对本次使用药物有过敏性;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精神状态异常。
1.5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四物牵正散治疗,具体药物组成:当归、白芍、天麻15 g,川芎、钩藤、全蝎、羌活各10 g,防风12 g,蜈蚣3条,白附子、白僵蚕、天竺黄、薄荷各5 g。上药以法炮制,研为细末,每次5 g,分3次用开水冲服。
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面部穴位取患侧,四肢穴位取双侧,具体穴位为:地仓、颊车、翳风、牵正、合谷、迎香、风池。采取一次性不锈钢毫针,规格:0.25 mm×25 mm,0.25 mm×40 mm,面部穴位采取轻浅刺法,四肢穴位则采取直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 15 d。
1.6 观察指标
1.6.1 神经功能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physical function,FDIP)评分、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ocial function,FDI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其中面神经功能评分满分为100分,分值与功能呈正比;FDIP评分为1~5分,分值与功能障碍呈反比;FDIS评分为1~6分,分值与生活能力呈正比。中医证候积分为1~3分,分值与症状呈正比。
1.6.2 FaCE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aCE量表评分,包括面部运动、面部干净、口腔功能、眼睛干净、泪液分泌、社会功能等维度,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功能越优。
1.6.3 免疫功能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变化情况。
1.6.4 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肝功能异常、恶性、呕吐、肌无力。
1.7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等体征完全消失;有效:治疗后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等体征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等体征完全消失无显著变化甚至加重[9]。
有效率=(显效+有效)/n×100%
2.1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有效率为81.39%,试验组有效率为93.02%,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FDIP评分、FDI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FDIP评分、FDIS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较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FDIP评分、FDI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分)
2.3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FaCE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FaCE量表各项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FaCE量表评分比较 分)
2.4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CD3+、CD4+和CD4+/CD8+高于治疗前,CD8+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水平比较
2.5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引起周围性面瘫的常见疾病包括Bell面瘫、耳带状疱疹引起的面瘫、颞骨骨折、肿瘤、中耳炎及手术损伤等[10-12]。主要表现为患侧颜面部肌肉全部瘫痪、眼睑不能充分闭合、口角下垂、抬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眉毛较健侧低、睑裂变大、眼泪时有外溢、示齿或笑时口角向健侧牵引、口呈斜卵圆形、说话发音不清楚,吃饭挟食等[13-17]。
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多由风寒所致,风邪善行数变,因而起病急,口僻面瘫等诸症在数小时或1~2 d内达高峰,需要祛风散寒,使经脉和营盘得以贯通[18-20]。牵正散出自宋代杨的《杨氏家藏方》,四物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体四肢百骸赖血之濡养,经脉则须血之充养,若血虚脉道不充,则易为外邪;此时风邪挟痰阻于经络,则经隧不利,筋肉失养,故致不用而迟缓[21-22]。无邪之处,气血尚能正常运行,则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牵引,故可见口眼斜,动作不遂[23-25]。此时当补血养血以充血脉,祛风化痰以通经络,故以四物汤与牵正散相合,使血虚得复,风痰得化,则诸症自除。方中当归补血活血、温通经络;白芍缓中止痛、敛阴收汗;天麻熄风止痉、祛风通络;川芎行气化瘀、祛风燥湿;钩藤通经活络、活血化瘀;全蝎熄风镇痉、攻毒散结;羌活解表散寒、祛风祛湿;防风舒筋活络;蜈蚣通络止痛;白附子祛风止痉、解毒散结;白僵蚕疏风解痉、化痰散结;天竺黄清热化痰、定惊开窍;薄荷疏风散邪、疏风清热[26-28]。诸药合用,共奏疏经活络、祛风化痰之功效。针刺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目的就在于使阴阳平衡,气血通畅[29-30]。地仓穴归属足阳明胃经,具有祛风止痛、安神利窍、舒经活络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颊车颊车穴归属足阳明胃经,具有祛风清热、安神利窍、开关通络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炎、腮腺炎等;翳风归属手少阳三焦经,具有益气补阳、活血通络、通窍醒神的功效,主治面瘫、口眼歪斜、耳聋、耳鸣等;牵正是经外奇穴,具有疏风清热、通经活络的功效,主治口歪、面瘫、牙痛、腮腺炎等;合谷归属手阳明大肠经,具有疏风解表、通络止痛的功效,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疾病,迎香归属手阳明大肠经,有疏风解表、祛风通络、通利鼻窍的功效,主治鼻塞、鼽衄、口歪、面痒、胆道蛔虫症等病症;风池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具有疏风清热、通利官窍的功效,主治头晕、头痛、耳聋、耳鸣、失眠等症。上述穴位合用,可调节阴阳,补充正气,祛病祛邪,疏通经络,达到改善面瘫的功效。
CD3是T淋巴细胞表面的一类抗原,CD3+是成熟的T淋巴细胞,与T细胞受体结合可以向T淋巴细胞内传递抗原信号,当CD3+升高时,免疫系统疾病就会发生变化。CD4+能够识别并激发自身免疫系统抵御外来病毒的侵袭。CD4+正常则提示免疫功能好,抵抗力强。CD8+是T淋巴细胞的一个亚群,亦称做T细胞毒细胞,一般CD8+细胞是存在于脾脏、淋巴结、扁桃体等器官内的。CD8+主要在抗病毒和抗肿瘤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当CD4+降低时,CD8+则相对增高,表明受检者免疫功能弱,抵抗力差,上述均为临床检验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31-33]。
综上,四物牵正散联合针刺治疗风寒袭络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能够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