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参与公益的新作为
——以杭州日报“绿马甲文明公益行动”为例

2023-03-07 11:49陈栋,何岚
中国记者 2023年1期
关键词:马甲杭州志愿

过去传统媒体担任的主要是“公益的传播”,从“希望小学”“免费午餐”等,到如今的“光盘行动”“低碳生活”等,对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关爱困难群体,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角色延伸,已开始成为公益传播的主体。杭州日报从2018年开始,发起成立大型公益项目“绿马甲文明公益行动”(以下简称绿马甲),找到了一条新型的媒体融合发展道路。

一、找准时代热点,搭好顶层设计

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一)顶层设计彰显时代“热点”

杭州日报从2018年开始与杭州植物园共同发起公益项目“绿马甲文明公益行动”,首先在顶层设计上做文章——吸引公众的公益服务该做什么?如何选择一项群众喜闻乐见、愿意积极参与的公益服务活动?

这就需要寻找一个理想的切入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与老百姓的美好生活愿望相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口,而杭州植物园是杭州最有特色、深受市民喜爱的休闲场所,是实施这一文明理念的合适场景。

另一方面,杭州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建设,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提升,优美的城市自然环境,给市民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如何利用好优美的城市环境,提升市民的生态保护理念?如果有一支具有专业自然科普知识的本地志愿者队伍,带领市民在自然中寓教于乐,享受生态文明的成果,能有效激发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的落地。这也是“绿马甲”将“生态文明+自然科普”作为服务内容的起缘,而志愿者身上绿色的马甲代表着绿水青山,与传统的红色志愿者马甲形成鲜明对比,具有良好的辨识度。

(二)构建共同体汇聚“基点”

一个公益项目的顺利开展,仅靠一个单位唱独角戏是不行的。既要考虑公益活动的主体、生产、权责、资金、人力等具体事项,积极协调政府、企业、组织、机构等不同力量,还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将公益理念有效地传播给目标群体。各方协助,汇聚多个服务基点,这样的公益传播共同体才更有活力。

绿马甲从成立之初,杭州市文明办、生态、园文、教育、科协等相关政府部门就成为“绿马甲”的指导单位,提供业务指导和监督。杭州日报除了一贯擅长的采访、传播之外,寻找人们在环境需求中的热点、痛点,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用市场的思维和方法做好公益运营。比如选择10家本地自然教育机构,通过合作签约方式,一起推动“绿马甲”行动。机构有经验,可以培训志愿者开展早期活动,摸索市民的反响。最初的上百名志愿者就来自机构的统一培训。这一公益共同体的建立,在“绿马甲”成立初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志愿服务契合需求“焦点”

“绿马甲”把景区、社区和学校作为服务目的地,吸引亲子家庭前来参加各项活动,把父母和孩子带进大自然,避免或治愈“自然缺失症”。

在2021年,“绿马甲文明公益行动”通过座谈会、课后访谈等形式向300名持续参加“绿马甲”活动一年以上的青少年及父母进行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在参加绿马甲活动的大部分受调查孩子中,每周在户外自然环境的时间比一年前增加了1.5小时到6小时,孩子对自然的好奇心显著增强;孩子的自然知识增加,可以说出户外常见植物的名字、特性、历史典故,以及动物的习性、分布区域;孩子性格更加健康,变得开朗富有爱心,乐于与人交流合作,抗挫折能力明显增强。

(四)原创课程破除教育“痛点”

与其他公益相比,“绿马甲”可以说是“不易复制的公益”,因为“绿马甲”能不断开发原创自然教育课程,一边培训志愿者,一边由资深志愿者主导公益服务,这让“绿马甲”在媒体公益领域有了不可多得的原创性。

当父母带着孩子去大自然参与自然教育,到底玩什么、怎么玩,都需要有优质课程的引导,绿马甲开发的课程,有较强的针对性。目前已编写“颜色密码”“蜘蛛音乐家”“摔倒的蚂蚁”等60多套自然教育课程,每月都有针对志愿者的培训课程,经过培训和实践,许多绿马甲志愿者从最初的小白,逐渐进化成独立带活动的高手。

优质课程的设计和实践对绿马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许多学员学习课程后,将它带到全国各地进行实践。目前,浙江的嘉兴、温州、宁波,上海,云南西双版纳,广西崇左,湖南长沙等地,都有“绿马甲”志愿者分享课程的身影。

二、以策划带动公益,用趣味推广公益

在“绿马甲”运营过程中,杭州日报着重在策划上发力,每年都推出一系列策划活动,意在让公益活动不断推陈出新,有好玩有趣的内容吸引人们积极参与,围绕趣味做文章,真正把公益活动做“活”。

(一)提升公益服务“体验感”

绿马甲成立之初,针对杭州的社区和学校,策划了“植物挂牌”行动。专门设计了马褂木叶片形状的植物铭牌,请志愿者参与设计植物个性化说明,然后印制到铭牌上;欢迎志愿者免费领取植物铭牌,到社区和学校挂牌。

在植物挂牌打开空间之后,紧接着推出“绿马甲学校”策划:老师参加培训成为志愿者,带领学生在校园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植物挂牌,学生为校园植物挂上“身份证”;请进优秀志愿者担任讲师,作为自然讲师团给孩子们上科普课等。一大批学校成为“绿马甲”的粉丝和实践者。

从2018年开始,“植物挂牌”“绿花园”“公民科学家”“西湖上新了”“地面自然游戏”“自然游园会”等系列活动不断推出,每项活动都强化与市民的互动,突出“参与”和“获得”,大大提升了公益项目的体验感,获得了参与者的高度评价。

□ 绿马甲志愿者在社区进行讲解

(二)营造志愿者“归属感”

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除了实现个人社会奉献,更重要的是可以不断学到新知识。许多志愿者从当初的自然小白,逐渐变成了“博物小专家”。

“绿马甲”有一套奖励机制,通过在“绿马甲”微信小程序、志愿汇App上的活动记录,志愿者可获得服务时长,根据服务时长和综合表现,绿马甲每年都会评选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者不但可以获得证书、媒体宣传机会,还可以前往保护地进行考察,这些奖励对于普通志愿者来说,是丰富的回馈和有力的激励。

“绿马甲”同时评选表彰“绿马甲学校”,让那些热爱自然、愿意实践生态文明的学校和老师获得积极的评价,通过老师的行动带动学生,从而形成学校范围内的自然教育热潮。有了机制保证,志愿者对“绿马甲”的归属感逐渐增强。

三、用好新技术,打造新媒体公益

在“绿马甲”项目中,杭州日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使公益传播不仅仅停留在平面图文层面,而是生动、富有创意,参与互动性大大加强,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一)新媒体平台当好“联络官”

首先,在微信中建立“绿马甲志愿者”群,将有意参加“绿马甲”的志愿者都加入,目前已有两个大群。这样,对志愿者来说,可以每天学到新鲜的自然知识;对发起方来说,把志愿者紧紧团结在旗下;对组织方来说,培训通知、绿马甲线下活动通知等,只要发到群里,志愿者直接认领就可以。这个如今看起来非常平常的操作,得益于新媒体的发展,志愿者有了家的感觉,随时随地可以从组织里学到知识、结交伙伴、认领任务。微信群成了志愿者们的“百宝书”。

其次,“绿马甲”所有的公益活动第一时间在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而不是在报纸发布,这样保证了时效性和传播力,用户可以非常便捷地参与报名,体验各项活动。

活动在微信平台得到了用户的广泛好评,同时我们用灵犀等数据表单程序进行活动管理,能够全面掌握活动反馈数据、志愿者服务数据等信息,有利于不断提升活动设计水平。

(二)新媒体技术担当“展示官”

尽可能地用新媒体技术,用技术“建造”可听可看可学的公益内容,打造全天候、全时段的公益平台,也是杭州日报在“绿马甲”项目中不断思考和实践的内容。

比如,“绿马甲”在2021年推出的策划活动“西湖上新了”,通过挖掘西湖不为人知的文化趣事、历史典故,让人们深度了解西湖文化,逐步成为一名西湖文化的讲解者。在新媒体呈现方式上,通过视频、漫画、动画、H5等技术,制作了H5“西湖十景”、手绘漫画“十景故事”等,在杭州日报官方客户端“杭+新闻”以及杭州日报官方微信平台进行展示,“曲院风荷烧烤往事”“苏堤北口的怡口乐餐厅”等西湖往事和城市记忆,再次勾起老杭州人的美好回忆。尤其是H5的西湖十景,每一景都是一幅长画卷,在画卷中嵌入了多个景点小元素,点击会弹出更多的相关知识。

因此,有了新媒体技术赋能,“绿马甲”公益服务的内容就变得立体和丰富,不论是阅读还是互动,都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的纸质体验效果。

四、媒体公益的未来方向

从长远发展来看,媒体参与公益要“持续输出”,获得良性回报,将其实现“自有品牌化”运营,势在必行。

以“绿马甲”为例,成立之初,就以创建一个新的城市公益品牌为目的,通过杭州“斑马线让行”,希望打造一道城市文明风景线。正式运营以来,“绿马甲”先后获得省级、市级志愿服务大赛的金银奖,两次获得国家级志愿服务项目的大奖,以及杭州市新闻奖一等奖。

截至2022年6月,“绿马甲”已提供志愿服务1778场,累计服务时长15367小时,服务以杭州为主的城市青少年及其家庭213767余人次。现在,“绿马甲”已经成为杭州日报的媒体公益品牌。

一方面通过运营公益,打造“媒体的公益品牌”;另一方面,也在公益事业领域打造“公益的媒体品牌”。

这几年的发展过程也证明,“生态文明+自然科普”模式不但受到公众的喜爱,也是当下公益服务领域比较稀缺的类型。2021年,杭州评选年度志愿服务最美典型,最终获奖的60个志愿服务组织中,没有一家是生态文明自然教育类(注“绿马甲”在2020年已获奖,故不参与评选)。不但社会志愿服务组织较少参与“生态文明+自然科普”,由传统媒体发起并参与运营的更为少见,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媒体公益“选材”的独特性。

猜你喜欢
马甲杭州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杭州
蓝马甲
我志愿……
脱不掉的“大马甲”
脱不掉的“大马甲”
实用马甲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