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军
(兰陵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临沂 277700)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次数仍然在不断增加,引起了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不仅与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息息相关,同时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定。因此,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推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的有效完善,才能够真正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放心的食品。目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仍然存在发展困境,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改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落实效果,这样才能够为食品安全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食品安全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站在广义的角度上,食品安全不仅包括食品的质量安全和数量安全,同时也包括食品所具备的可持续性安全。站在狭义的角度上,食品安全主要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基础,是指无毒无害的食品,并且满足相关营养学的要求,对人体不会产生各种急性危害、亚急性危害或者慢性危害。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提高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与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有直接联系。近些年来,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的有效建立提供保障。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正在循序渐进地开展,从省级到市级再到县级各级疾病防控中心纷纷建立起了相应的食品监测实验室,能够完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同时也有效拓展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范围,不仅对食品的成品进行监测,也对食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包装材料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管理,监测项目种类也进一步增加,除了原有的重金属检测、农药残留检测、致病菌检测之外,还包括有害元素检测、食品添加剂检测、真菌霉素检测等多项内容,检测的指标数量也达到上百个[1]。这些都为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支持,能够为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虽然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正在不断的优化和进步,但是受到客观工作环境的影响,加上资金和人力资源的限制,我国目前开展的各类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项目仍然未能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监测的样本数量仍然相对较少。同时,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食品的工业化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区别,除了一些具备成熟技术条件的现代化工厂能够实现更高水平的集约化生产和更严格的质量监管之外,一些个体小作坊食品生产厂家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往往存在较大的差距[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对大规模的现代化工厂能够起到较好的管理和监控作用,但是对个体小作坊的监控管理作用仍然不足,这就导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未能真正覆盖整个社会。食品从原材料进行加工到最后形成的成品往往需要经过多道工序,这就使得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面存在分部门和分阶段监管的问题,导致不同部门和不同阶段的监管工作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这对于整个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目前,随着我国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部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中的相关设备进行了有效的升级和换代,但是从整体的发展水平上来讲,工作中所使用的各项技术和设施设备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的差异,甚至部分省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验室的设备并不能满足食品安全检测的各项要求[3]。同时省级、市级和县级实验室的食品安全监测能力和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少地区实验室的理化设备配置达标率达不到平均水平,而且许多地区的理化设备落后于现代食品安全检测的需求,无法顺利完成新时期食品安全问题中涉及的各种因素的检验工作,需要尽快对这些设施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但是,由于资金不充足的原因,导致许多实验室无法进行新设备的购置,只能继续沿用陈旧的设备对食品进行检测,最终也会导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甚至有可能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
目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构存在专业人员技术缺乏的严重问题,这就导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许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构由于未能引入足够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在进行食品安全检测的过程中,并不能对食品所涉及的所有安全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检测,能够完成的项目种类不足1/3。除此之外,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稀少,因此不少市级和县级的监测机构只能在日常工作中完成基础的食品监测工作,对于一些食物中毒现象无法进行有效的鉴定,也不能对食源性疾病进行有效的分析,这就使得市场中的食品安全风险进一步增加,也容易导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模式流于形式,不利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4]。
目前,我国在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过程中并没有建立起更加优化的样品采集方法,相关数据采集的能力仍然需要提升,一般是通过采点增加的方式来进一步提高样品的获取效率和质量,从而使采集到的数据能够更加具有代表性。但是由于针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的资金和人员投入相对有限,加上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和食品分布零散的问题,因此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样本量实现有效的统计学计算,不仅会进一步增加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也进一步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难度。
我国针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仍然处于探索的阶段之中,因此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利用能力仍然需要不断提升,相关分析手段和评估手段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显著的差距。同时,如何将数据分析结果实现有效的利用仍然是现阶段监测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中,职责与权限仍然存在不清晰的现象,这就导致失职责任追究制度仍然没有得到良好的建立,在发现食品安全出现问题之后,很难具体追究到某一个部门或某个负责人。此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现有的组织体系相对比较复杂,并没有形成相互独立的状态,也没有形成互补的结合模式,这就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存在相互重叠的现象,在出现问题时有可能出现责任推诿的现象,同时也可能存在多头监管的不良局面,不利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构应该对食品安全所涉及的各类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对其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更加高效的识别,并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相关有害物质的具体信息,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核心,联动省级疾病控制中心,逐渐向市级和县级覆盖,形成从上至下统一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从而对每一个区域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监管[5]。同时,还需要针对不同食品安全风险监控机构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对当地实验室进行科学的改造和设备的升级,为不同实验室开发更加高质量的监测软件,集合食品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和数据评估等多项功能。除此之外,还需要在食品加工、食品流通和消费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风险监测,实现更加高效的信息收集,并对可能出现的污染源进行实时跟踪与调查,尤其是对一些具有高风险属性的食品原材料进行严格的监管。
在进行监测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推动采样技术的有效升级,确保所抽取的食品样品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在进行采样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统计学方法的有效应用,根据食品的特性确定科学的采样方式,明确采样的具体数量,选择合适的采样地点,同时以不同食品的风险程度作为依据,结合往年该项食品的检测情况,并收集该食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和销售情况,确保采集的样品能够满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需求,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食品的信息,才能够更好对相关食品进行有效的溯源处理[6]。除此之外,在进行采样的过程中,一定要进一步加强现场督查,这样才能够确保食品样品的检测结果准确无误,才能够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构应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拓展人才招聘渠道,加强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技术交流,不断促进人才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和责任意识的有效树立,这样才能够为后续的监测工作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同时,监测机构还应该鼓励工作人员积极学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创新监测工作中的相关环节,进一步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食品安全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构应该进一步推动食源性疾病信息报告与检测系统的有效建立,进一步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控力度,完善食源性疾病的调查策略,不断推动数据分析能力的有效提升,推动食源性疾病信息报告质量的不断提升。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组建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平台,进一步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从而实现各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构的信息共享效率,向社会公众及时公布食品安全监测报告,并建立起有效的预警防范机制,进一步提高市场上流通食品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是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的重要方式,因此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和探讨,找到有效的方式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够为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