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轩
(闽江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随着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复合化。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严峻挑战。本研究主要依托闽江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应用型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从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新文科建设、突破讲授式教学三个角度出发,聚焦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校企合作联系的加强、高等教育对社会的服务作用等几类关键诉求,探讨产教融合课堂教学改革“双线”项目模式实践。
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产教融合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将产业和教学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工作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开展相关行业研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持[1]。
新文科建设是在传统文科的基础上,通过学科交叉、跨界合作等方式,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和发展。产教融合对推进新文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产教融合能够使新文科建设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二是产教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传统的“讲授式”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被视为知识的“代理”传递者,学生被视为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教师讲授时往往是站在讲台上,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注入,缺乏互动和参与性,而学生则需要通过听课、记笔记等方式接收信息,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托产教融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双线”项目模式的追求有三:一是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2]。
本研究依托闽江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教改课题,总结一年来(两个学期共计2轮课程教学)产教融合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提出三个改革核心思路:一是解决学生在新文科要求下的思维观念、精神价值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印证的问题。二是对传统文科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转型、改造和升级,寻求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新突破,实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三是依托校企合作提升实践内容的占比,特别是为学科产业群案例库输出一大批优质的实践案例,帮助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更加适配社会的发展。此外,本模式还有助于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充分考虑文科专业的教学特色和对接的文化企业在业务上的特殊性,构建出一个能够将校企合作紧密联系起来的“双线”项目模式(见图1)。
图1 产教融合课堂“双线”项目模式
本研究做了以下几项具体改革。
突破传统校企合作中对学生实行的“协议培养”,不再把学生单一性地“托管”给企业,而是有机耦合课程讲授理论与行业实际业务流程,构建以输送专门行业人才为目的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校企双方通过整合资源,打通本来分属于课堂的知识和企业的业务工作两个领域的资源与渠道,促成二者有效互动,尤其是为学生在就业选择上打开全新的信息接收视野,提供更多职业生涯规划,也为文化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人才资源[3]。对于课程本身,则打破学习维度的单一性,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在业务工作中进行直接验证;对于企业,则能够更多地吸收具备研究性、理论性、创新性的本科人才,借由这类应用型优质人才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实现行业内部的竞争力差异化;对于行业发展,则得益于“双线”协作,进一步推动其在文化业务流程优化、文化项目经营、文化活动传播等方面和维度迭代革新。
将校企合作置于学生培养模式的同等位置上,校企双方共同设计课程内容,目的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进行“双线”培育。在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合作企业在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直接吸引和选拔优秀人才,提前建设人才储备库,为各工作岗位提前物色专门的对口人才,显著地降低了企业在招聘人才、筛选人才、培训人员方面的费用和时间成本,从而减轻了招聘的难度,使企业在人才竞争中拥有更大的优势。本课堂教学改革与福州大学城文化艺术中心开展协同课程教学,通过课程教师与企业项目导师联动,优先推举表现优异的学生参与重点项目,使其直接参与重大演艺活动的前期宣发、商务对接、市场营销、票务管理等各个具体的工作环节,改变以往过分“轻理论重技术”的学习思维,使学生重新拾起理论基础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相关课程更具应用效果。
在“双线”培育的实践中,本文所述的“构建”还凸显了学校与企业在承担不同领域社会责任上的深度。本项目中的企业方——福州大学城文化艺术中心,通过与闽江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进行协作,更好地汲取了其在文化互动、文化事务方面的研究成果,消化和吸收了专业研究提供的国内外文化产业管理知识、理论与案例等各类经验及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在提升自身社会声誉、培育福州大学城文化艺术的文化氛围、提升福州市艺术文化消费新需求、擦亮福州市城市名片的文化含金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文化企业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双赢打了一个优秀模板。
针对以往的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单纯将学生托管给企业的痛点问题,在上述校企协同改革的基础上,闽江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与企业方深度交流,在“双线”项目模式下设计一套教学模式(见图2)。
图2 “双线”项目模式下的教学模式框架
在上面的“双线”项目模式下的教学模式框架下,校企合作取得如下成果。
文化创意产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整体体现出特殊性,在这一客观环境下,各类文化项目的运营在商业逻辑、宣发思路、商务和市场策略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将学生分组后点对点地由各项目组接收,保证了学生在参与实际工作时避开不同项目的差异带来的理解上的混乱等痛点,同时保证每组学生完整地参与各项目的全流程,对文化项目的运营理解更加完整、宏观、全面,使学生认识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征、现状和生产逻辑等方面的教育效果明显提升。
企业导师直接进校教授实际工作上的知识及行业动态,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在现实工作环境中的应用。同时,企业导师协助学校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行业的工作实际,能够直接提高学校在相关课程上的教学质量。在课程以外,企业导师还广泛参与本专业组织的专题讲座、研讨会、学生的集中实践、第二课堂等活动,长期带领学生熟练应用所学知识。
企业直接为学生提供项目工作机会,学生在文化项目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力的能力。在此模式下,项目实战作为学生在校实习的补充环节,使学生提前熟悉文化企业的真实工作情况,形成一种有效的应用型教学模式[4]。一般将项目实战的阶段设置在学期整体课程的后半段,总计8~12个课时,既保证了课程的理论教学充分完成,又在课程末尾阶段引入应用型教学,学生直接应用自己积累的理论知识进行实习项目的工作后,利用在校生的优势,亲历真实的工作环境,更好地提升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校和企业代表组成评价小组,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评价,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实战的企业相关人员的意见也加入评价,直接对学生进行评估和打分。评价小组依据实践教学效果、校企合作深度、学生和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展现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项目完成的质量以及校企合作项目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就业等方面的贡献等维度,设计专门指标,提供全面的评价视角。在本机制中,校方课程负责人出具学生在理论与应用转化、参与实战的积极程度等学业层面的课业评价,企业方根据学生的真实工作表现出具对学生的实习评价,同时校企双方共同评价学生的最终实习成果,出具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对课程和实习项目的相应改进措施和建议。
“双线”项目模式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通过引入实际项目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此外,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双线”项目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搭建了产教融合的平台,为学校与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支持。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企业则可以获得更好的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转化机会[5]。
“双线”项目模式通过将产业和教学紧密结合,使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学校通过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6]。这些人才将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推动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一年多的时间时里,闽江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运用产教融合课堂教学改革“双线”项目模式,将产业和教学紧密结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培养,促进了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推动了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有效地实现了学生理论与应用的结合,校企合作成果显著增强。这种改革模式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和新文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突破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