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烨 左广兵
〔摘要〕不同于西方应急管理,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必然具有中国历史性和当代国情性元素。其内涵要素包括管理对象、管理主体、环节任务、原则理念、战略目标;其基本特征在于鲜明的时代性、本质的人民性、文化的民族性、高度的政治性、科学的系统性。考察其变革趋势,亟需从内在的思想知识体系、法治制度体系、处置行动体系、科研教育基础、民族文化心理、国际共同命运环境等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体系。
〔关键词〕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应急管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23)05-0018-08
〔基金项目〕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应急社会学课程和材料体系建设研究”(2021070027)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新的概括,也给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从文献回溯看,罗云、李雪峰、杨立华、张强等提出过“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1〕概念,主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行了零星分析;有学者还专门从政策文本角度进行解读,认为“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内涵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精准治理、坚持社会共治;〔2〕有学者着眼于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与智慧应急的关系,对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的规划要求、维度与特征、内涵和推进方式等进行过简要讨论。〔3〕应该说,国内学界对此已经破题,但尚未系统研究,亟需对其不同于西方国家应急管理的内涵、内在动力、弱项短板、发展历程、发展水平和趋势等进行系统分析。
结合中国历史和基本国情,从公共管理角度看,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内涵既包括应急管理的基本对象和管理主体,也包括内在的环节任务、原则理念、发展战略和目标。
(一)实际国情是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基本背景
这方面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对照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同样是在人口规模巨大、人民追求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时代背景上逐步推进的。第二,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角度看,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即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应急管理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急管理三个本体詞汇层层相扣。也就是说,中国过去、当前和今后时期的应急管理事业,不但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式)的应急管理,更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应急管理,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应急管理事业。第三,从其从属和结构功能作用看,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必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具体领域的进一步展现,其本质是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包括体制机制)和能力(尤其内部结构)的现代化,其现代化发展程度和趋势,对于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伴随并护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崛起。
(二)“党政军民”是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基本主体
从国家、市场、社会的关系角度看,应急管理的主体不外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在当今中国,应急管理主体同样是全主体,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党政军民”:一是政府应急力量,具体包括各级各类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干部和职员队伍、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以及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国有企事业单位自有应急救援(救护)队伍、公安警察队伍、卫生应急队伍等专业化应急力量。二是军队应急力量,这是中国一支特有的、突击性的应急队伍,涉及参与应急管理和救援的各兵种部队(包括武警)广大官兵。三是民间社会应急队伍,包括专业化的应急社会组织、一般社会组织介入应急的临时队伍和普通志愿者队伍,以及普通民众个体。目前基本形成以国家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为主力、以军队应急专业力量为突击、以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协同、以社会应急力量为辅助的中国特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当然,所有这些具体应急队伍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应急力量、党建引领下的应急力量,且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这是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主体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最主要特征。
(三)中国式应急管理的特有发展历程和战略规划
这里涉及中国式应急管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涉及应急管理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战略规划目标等。一是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的特有发展历程(历史)。这是当前和今后国家开展应急管理发展战略规划的前提,以史为鉴、鉴古知今、展望未来。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已历经单灾分散协调和临时应对阶段(1949-2003年)、“一案三制”为核心的体系建设阶段(2003-2012年)、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应急管理改革完善阶段(2012年至今)。〔4〕二是中国式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发展战略。应急管理发展本质上是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发展。它也包括“安全发展”思想,即从当初局限于安全生产领域的安全发展理念,到安全发展战略,再到统筹发展与安全的两个相互依存体系、两件大事(也可以说是对“生产”与“安全”关系的拓展)。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合作体系现代化,包括应急(行政)管理体制现代化,包括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实质是上述各种应急管理机制及其功能作用发挥的另一表述)。如果从社会系统四位一体(类似于中国式现代化总体布局)看,包括:应急管理经济现代化,如应急投入、应急物质装备现代化等;应急管理政治现代化,如应急行政管理体制合理化、应急管理法治化、应急管理民主化等;应急管理社会现代化,如应急管理资源机会均等化、应急管理阶层结构趋优化、应急管理利益关系合理化、应急管理秩序良性化等;应急管理文化现代化,如应急管理理念纵深化、应急教育现代化、应急文化素养趋高化、应急管理信息化、应急管理智慧化、应急舆情可控化等。当然,从不同社会主体看,还可以分为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社会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三是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发展战略规划。中央、地方应该分别持续组织开展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规划。现代化往往是分阶段推进的,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水平阶段进行考察;同时紧密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度(2035年、2050年左右的时间节点)进行考察。战略规划可分为1-3年短期规划、5-10年中期规划、10-20年中长期规划。战略规划应考虑应急管理现代化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形势及其影响,合理设置奋斗目标、阶段任务、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规划实施结果评估等。需要提及的是,鉴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灾种多样且区域特色明显、区域应急管理水平和能力差异较大等特点,可考虑借鉴新中国成立初期设立大行政区的经验(或当前战区布局方法),设立应急管理大区制(或重点在各区域指定相关省市应急管理厅/局设立直辖厅局应急指挥机制)。
此外,中国式应急管理与世界其他个国家具有基本类似的应急目标原则和对象。与其他国家类似,中国式应急管理的目的同样是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其最基本的理念就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加上“生命至上”“综合治理”的内容,实质上也已经成为生产实践、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信条。在国家建构过程中,应急管理作为一项国家治理职能和社会事业,无论古今,无论中外,应急的主要目标是针对突发事件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这里面就涉及人、财产、各类系统、各类灾种及其灾变过程等社会客体。一是受灾人群。受灾人群是各类灾种的伤害对象,无论身份地位,还是工作职业的不同,也无论国别或是区域的相异,还是不同城市或乡村的居民,只要遭遇任一突发性灾害(灾难)伤害,都是被救助的客体对象。受灾居民的生命安全是被应急救援的第一对象。当然,有些灾民本身也同时为应急主体。二是相关财物。这是指与受灾居民相关联的各类财物,包括房屋建筑、矿山、设备设施、农业作物、饲养禽畜、交通工具、各类生活起居家什等。既有私人的财物,也有公共的财物,是能够维系居民生活、企业生产、社会公共服务的经济基础,同样是应急行动的对象客体。三是各类系统。这里具体包括有形或无形的系统,大到国家、城市等,小到社区、家庭、工厂、学校、医院、交通站和交通要道等,以及各类现代的信息化平台系统、国家或区域电网等。它们的安全即是居民的安全,是居民安全的依托所在,应该处于应急客体对象之列。四是各类灾种及其灾变过程。突发事件是应急的自然客体元素,具体讲就是中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所厘定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这四大灾种。由于它们同时兼有社会客体的特性,是侵害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负性客体,是必须通过应急行动进行预防、准备、响应、恢复的全过程排除对人的危险伤害的对象,因而有时也纳入应急的社会客体。这符合高层领导所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
总之,中国式应急管理的基本内涵是指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凝聚政府和社会各方应急力量,有规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应急管理活动。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时代性、人民性、民族性、政治性、系统性。
(一)鲜明的时代性。当代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最突出的时代性特征在于:以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依归,为防范化解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大风险挑战为己任。首先,21世纪以来,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全球化、现代化的交汇演进,人类已经进入高风险多发时期,突发事件的灾变风险日益复杂化和不确定性,“黑天鹅”“灰犀牛”“白大象”事件时有发生,世界各国采取不同程度的方案应对高风险。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引下,中国不断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并使之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当代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必然反映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即它立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根本原则,立足于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而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最后,当代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不但吸收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也在不断融聚反映时代前沿科技的智能、智慧应急技术等,从而使之具有时代的科学性、科学的时代性特征。
(二)本质的人民性。一切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社会主义国家立国的根本立场和宗旨。应急管理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安全,为了保障人的生命安全、人们的财产和利益安全,即以人为本的安全性与以人民为中心的保障性紧密结合,践行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信条,体现中国特色人权观所包含的生命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人民安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立场、共同安全、群众路线。这是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的根本指针。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的人民性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企业三级安全教育”“白国周班组管理法”“枫桥经验”等等,都是基层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这些经验已经融入群众安全工作、应急管理工作,成为重要的工作实践“教科书”。
(三)文化的民族性。民族生生不息,源于文化血脉绵延不断。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格局”〔5〕,中华大一统是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汉民族儒家文化的仁德为政、天下大同思想,为秦始皇推进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以及立郡县、安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础。秦始皇的一统天下格局,奠定了华夏民族中央集权的政体基础。两次鸦片战争,清廷衰落,国濒分裂。历经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从而结束了长期战乱、一盘散沙的局面,为中国式现代政体奠定了政治文化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的高度结合,是社会主义与儒家集体主义的共通耦合。这使它既不同于资本主义自由联邦制的欧美国家,也不同于社会主义联邦制的苏联,从而奠定了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和国家基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人拾柴火焰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民族文化心理,使得中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制度优势能够迅速转变为治理优势。“五指并拢,众志成城”,中国在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战胜洪灾猛兽、大国精准扶贫治理中,延拓铸就了革命战争年代和社會主义建设时期的应急管理精神特质,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向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四)高度的政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应急管理亦同此理,这是中国特色应急管理政治性的高度体现。除了前述的时代性、人民性、民族性的政治特征外,应急管理的高度政治性还具体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应急队伍的高度政治性。一切行动听指挥,没有政治上的集中统一和理念感召,应急队伍面临大灾大难时,必将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应急管理部门必然是政治部门。目前中国三大应急救援力量即政府应急、军队应急、社会应急,都是在党的领导、党建引领下的应急救援实践。比如,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政府应急力量)的宗旨为“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这是队伍高度政治性、战无不胜精神的基本要求。二是应急管理的高度民主性。在应急管理领域,中央统一领导顶层设计与地方积极创造紧密结合、党委领导应急与部门协调应急紧密结合、综合应急与分类应急紧密衔接、政府力量应急与社会力量应急紧密结合、党委政府与专家和公民意见紧密结合,是统一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民主化的具体体现。又如,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成员,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下基层调查研究,研撰报告,向中央提建议,向各级“两会”提建议、交提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民主集中制优势。再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如上述群众应急经验),允许地方结合实际进行个别创造(如广东设立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和省应急指挥中心),是应急管理民主的生动实践。三是应急管理的高度法治性。现代政治不但体现高度民主,更要体现高度法治。政治自觉除了个人自律,还须法纪严明。应急管理部门不但是政治部门,也是法治部门;应急救援队伍,不但要政治建队,还须法治建队。依法行政、依法应急,是应急管理、应急救援的行动规则。诸多应灾实践证明,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则应急效果付之阙如,应急教训付之阙如。
(五)科学的系统性。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内部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安排,体现一种统领性秩序。应急管理是一种具体系统,从不同学科理论都可以对之进行科学的阐释。从公共管理学角度看,应急管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应急管理主体,即应急管理组织(政府及其应急管理部门、应急产业企业、应急社会组织、应急救援队伍等)和个人(应急领导者、应急管理者和指挥者、应急救援队员、公众、志愿者);二是应急管理对象,即四大灾种及其受灾人员;三是应急管理资源和手段,如应急物资、应急装备、应急技术,以及应急的政策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教育手段等;四是应急管理的环境,即应急管理系统外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四类要素密切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应急的科学管理系统。从社会学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角度看,应急管理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应急经济子系统,如应急物资、应急装备、应急物投、应急信息化等;二是应急政治子系统,如应急管理体制、应急法治、应急民主等;三是应急社群子系统,如应急社会组织、应急社区、应急关系协调、应急凝聚力等;四是应急文化子系统,如应急理念和心理、应急教育科普和演练、应急科技文化、应急传播和舆情等。它们分别承担适应、达鹄、整合、维模的社会功能,从而构成“四位一体”的有机系统,促进应急管理高效发展。〔6〕从安全科学“人—机器—环境”〔7〕系统论角度看,应急管理同样涉及应急人的应急能力和受灾人员、设备设施的可靠性和应急装备的先进性、应急环境(社会管理和自然环境)的安全性,三者两两构成一个科学系统。从公共安全应急科技角度看,应急管理涉及三方面:一是突发事件,如物质、能量、信息等致灾因素诱发的不同灾种;二是承灾载体,如受灾人、受灾物、受灾系统等;三是应急管理,包括应急组织、应急目标、应急方法和技术等。〔8〕从现代化理论角度看,现代化实质上是系统及其要素的现代化。系统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作为一个具体的社会系统,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本质就是不断迈向应急管理现代化。应急(系统)现代化应该包括内部几大子系统的现代化:应急经济现代化(如应急装备现代化)、应急政治现代化(如应急体制现代化)、应急社群现代化(如应急关系结构现代化)、应急文化现代化(如应急科技和教育现代化);也应该包括三大主体应急现代化:政府应急现代化、企业应急现代化、社会应急现代化。〔9〕与此同时,应急管理系统现代化与外在环境密切关联,与整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经济社会现代化密切关联,它们同过程、同方式、同目标、同方向。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需从内在的思想理论、制度体系、行动体系,以及外在的科教支撑、文化心理、国际环境等方面,科学构建和合理把握的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体系变革趋势。
(一)秉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知识体系。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总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在内的指导性科学理论体系。在这一总的指导思想指导下,尚有两大具体的理论体系:一是指总体国家安全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公共安全体系理论等与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密切关联的原则性理论体系。二是指逐步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全部学科门类及其具体学科应用解释性理论体系,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系统科学,如马克思主义有机体论以及四位一体(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理论〔10〕、社会系统论(结构功能主义)〔11〕、安全系统科学原理(人—机器—环境)、公共安全三维模型(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国家安全学理论〔12〕、“三位一体”(系统—动态—主动)应急治理战略体系论〔13〕、安全(生产)现代化理论、安全科学结构体系原理〔14〕、应急管理体系理论〔15〕、应急科学与工程体系〔16〕等。它们立足本土、吸取外來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融为一体、指导应急管理实践。总的方向是建构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的指导性理论体系、原则性理论体系、应用解释性理论体系有机融合的思想理论,逐步形成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二)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的法治制度体系。广义层面的制度既包括法律、规章等,也包括组织设置等。应急管理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部分。2003年“非典”疫情防控开启中国特色应急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即“一案三制”(预案、体制、机制、法制)。这区别于西方国家流行的阶段环节(预防、准备、响应、恢复)为核心的应急管理模式;但也注重吸收环节管理模式的优势经验。目前,中国的应急预案体系除了《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总体预案》(2006),也包含各类单一灾种的具体应急预案;除了国家层面的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各类社区和社会组织等也都相应分灾种制定了各自应急预案,从而形成大国的应急预案体系。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已经从过去单灾应对、被动应对、分类管理和各级政府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2005)等方式,通过应急管理部的组建(2018),优化整合过去11个部门13项职能的应急力量和资源,从而推动形成当今“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2019),之前表述为“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体制(2007),至今形成应急管理部门主要承担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应急、卫生健康部门主要承担公共卫生安全应急、国家安全和公安部门主要承担社会安全应急的三类行政组织体系。此外,各级政府还相应组建不同灾种的应急指挥部、委员会或工作机制、领导小组,作为议事领导机构,协调应急管理体制的运行,如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最初为中央防疫委员会)、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等。当然这一应急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比如特殊情况下,可考虑组建“应急管理委员会”或“紧急状态委员会”来统一协调和调配应急管理,尚需进一步研究。当前,中国特色应急管理机制,已经逐步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分级响应、统筹协调、高效权威”的总体应急机制。依据政府和社会关系、应急管理环节的衔接要求,具体应急机制包括:统一指挥机制、安全预防机制、风险研判机制、风险化解机制、隐患排查机制、预警预报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快速反应机制、部门联动机制、协同处置机制、多元合作机制、应急沟通机制、社会参与机制、防救结合机制、科技支撑机制、物资保障机制、任务考核(评估)机制、责任追究机制、恢复重建机制、舆情应对机制等。当前,中国特色应急管理法制体系,即以宪法为根本,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心,形成包括各类灾种的法律法规的法律体系,如防震减灾法、防洪法、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矿山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国家安全法、国防法、反分裂法、戒严法、反恐怖主义法等,以及部门法规、地方法规、技术标准等。但是,制定统一的“紧急状态法”或“应急管理法”,以及具体的应急管理条例法规等,尚需进一步研究。
(三)进一步夯实应急处置的行动体系。应急救援行动主要对应应急管理的响应环节,是对突发事件采取应急处置的关键阶段,其行动体系主要通过应急救援方案来规划。它通常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应急救援行动基本信息和条件,包括灾害(事故)特征、受灾区域和面积、受灾人口及其严重程度、可能持续时间,以及应急救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环境、救援行动路线图、应急救援基础设备设施和特殊装备、保障救援行动的物资条件等。二是应急救援行动各类能力主体,包括决策领导、现场指挥人员、施救人员、救援专家、技术人员、医护人员、司乘人员、后勤保障人员、救援合作者与协作者、志愿者等,以及这些人员的角色位置。三是承担相应职责的应急救援行动机构,包括应急指挥机构(指挥部)、综合办公室、专家咨询小组、救援小组、技术服务小组、交通运输小组、物资供应小组、信息舆情小组、医疗救护小组、避险疏散小组、秩序维护小组、灾后评估小组、善后救济小组、重建规划小组等。
(四)培育并运用应急管理的科教基础。这里包括应急科学技术支撑体系和教育培训支撑体系两大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现代化应急科技研发是支撑应急管理能力和高效应急救援的利器。它既包括基础的安全原理和应急理论(如致灾因素和致灾机理),也包括应用科学技术(如风险评估技术与灾害预警技术);它既包括传统科学技术(如常用的机电、通信、计算机等工程技术),也包括新兴科学技术(如信息化技术、AI智能技术、智慧应急装备技术等)。另一方面,应急科技研发、应急专利的发明和创造,都离不开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从教育方式来看,应急管理专业教育分为高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在岗培训等;从学历层次看,分为博士(学术型与应用型)、硕士(当今中国逐步以专业应用型为主)、本科(应用为主)、专科(实操为主)、中专和职高(实操为主);从正规化与否来看,分为学校学历专业教育、在岗职业教育、全民应急科普、特定人群应急演练等;从应急学科专业来看,大体可分为应急自然科学、应急社会科学、应急工程技术科学、应急系统科学等,具体可细分为灾害学、应急系统科学、应急技术与管理、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抢险救援技术、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消防技术与工程、应急医学,以及应急管理(科学)、应急决策与指挥、应急经济与产业经济、应急物资与供应(物流)、应急法学、应急社会学、应急社会工作、应急心理学、应急文化与教育、应急传播与舆情等学科专业。目前,国家既要大力鼓励研发新兴应急技术,也要大力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应对高风险社会1000万应急人才的巨大缺口。
(五)始终植根于强劲的民族文化心理。这里包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应急社会心理,也可以合称为应急文化心理。中国传统治理文化以儒家仁政、德治为基础,讲求仁义礼智信的约束机制,形成自上而下的集权治理模式,并且体现家国同构、等级伦常,这是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不同于欧美自由体系应急管理模式的文化根基。在现代中国治理架构中,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坚持并形成党的领导、民主集中,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本土文化特色。中国特色应急管理的社会心态,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总体状态,体现团结凝聚、和谐包容,自强不息、文明进步,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民族精神风貌,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但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群体的社会心理有所不同,这就决定应急管理必须考虑整体社会形态与局部社会心理之异同而决策施策。民心向背是应急管理决策和能否发挥成效的重要背景因素。开展应急社会心理研究、舆情分析和引导。在当今信息社会,网络舆论和网民心理是应急管理政策正确与否、成效有无的“晴雨表”。因此,既要善于通过大数据分析、利用网络舆情进行应急管理筹划和决策,也要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使之回到正轨上来。
(六)洞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环境。国际环境、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同样是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当前全球化加速发展、世界格局正在重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大國趋于兴衰更替,这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应对突发事件不可忽视的重要参数。一方面,当今世界总体形势趋于和平、发展、安全、合作。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新型国际格局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日趋民主化、平等化,这是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的有利国际形势。但是,另一方面,局部地区和个别因素仍然掣肘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发展,霸权主义单边主义阴霾不散,全球气候政治化之争不断拉锯,因而仍然需要高度警惕国际负面因素的不利影响。总之,在迈向大国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征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坚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为指导,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化险为夷,营造安全和谐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学深悟透融会贯通 以新的目标引领新的发展〔J〕.中国应急管理,2022,(11).
〔2〕专家学者羊城热议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EB/OL〕.(2023-08-30)〔2023-09-04〕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08/t20230830_5682232.shtml.
〔3〕周文光.智慧应急: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向〔EB/OL〕.(2022-12-25)〔2023-07-30〕https://spa.nwu.edu.cn/info/1128/5955.htm.
〔4〕张瑞新,樊建武.新时代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应急管理出版社,2021:7-13.
〔5〕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4).
〔6〕颜烨.灾变场景的社会动员与应急社会学体系构建〔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20,(3).
〔7〕〔德〕A.库尔曼.安全科学导论〔M〕.赵云胜,等译.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8〕范维澄,刘奕,翁文国.公共安全科技的“三角形”框架与“4+1”方法学〔J〕.科技导报,2009,(6).
〔9〕颜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现代化水平的社会评价〔J〕.未来与发展,2022,(2).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11〕〔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0- 44.
〔12〕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3〕童星,等.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实践、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4〕吴超,杨冕.安全科学原理及其结构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11).
〔15〕薛澜,刘冰.应急管理体系新挑战及其顶层设计〔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
〔16〕钱洪伟.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知识体系发展策略——应急科学学的初步探索〔J〕.灾害学,2018,(1).
【责任编辑:欧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