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健,陈 倩,吕丽琼,张 芸,黎智燊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095)
揿针是利用其较短的针刺入并固定于体表穴位的皮内或皮下,埋藏数小时至数天,借助皮部微弱而较长时间的刺激,达到防治疾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中医操作方法[1]。揿针是我国现代针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传统针法里面的浮刺或浅刺,是皮内针的一种,也称为埋针,乃皮部理论和腧穴理论相结合的具体运用[2,3],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揿针操作简单、起效快、疼痛小、适应面广,且自国家标准皮内针技术操作规范发表[4]以来,得到临床广泛认可和重视。
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教授团队基于Java 语言开发,能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及分布情况的可视化软件[5]。本研究基于CiteSpace 深层次挖掘文献资料中潜在的知识和规律,以期为揿针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1 数据来源 选择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就期刊收录数量、收录年限、完整程度、论文可下载程度、数据处理效率、数据处理质量等6 个非技术性因素而言,在国内三大综合中文全文检索数据库中评价最优[6],较大程度上保证本研究文献来源的质量,具体的检索格式详见表1。人工纳排筛选由2 名研究者独立进行,若有任何分歧由第三方参与进行裁定。
表1 文献数据来源一览表
1.2 研究方法 将纳入的文献用Refworks 的格式导出,以文件名为download 的txt 格式保存至input 文件夹,采用CtieSpace5.8.R3 版本软件转换分析,设置Timespan 为2012-2021(Slice Length=1),Pruning 设置为Pruning sliced networks,文本处理术语默认全选,关联强度、范围和Visualization为系统默认,演算时域值(Top N%per slice)选择为50。
2.1 发文量2012~2014年的年均发文量均为个位数,2019~2021 年的年均发文量超过百位数。2014~2021年间的揿针研究呈持续直线上升趋势,详见图1。查阅文献发现,自2017 年以来,揿针作为一种新兴的中医技术操作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护理人员的关注,护理人员发文量超200篇。
图1 2012-2021年揿针相关文献发文量分布表
2.2 研究机构和作者分析 通过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整理出部分核心论文发文量排名较前的研究机构及作者,发文量排在第1 位的研究机构是江苏省中医院(6 篇),发文量排在第一位的作者是来自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徐纬医生,见表1。各研究机构发文量不高,揿针研究力量比较分散,彼此联系不紧密。发文大于2 篇的研究机构有31 个,其中,近三分一机构为非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或其他非中医医院,表明不少的西医医院开始关注揿针研究。
表1 发文量排名前10 位的研究机构及作者
2.3 揿针的关键词聚类 关键词聚类把联系密切的关键词聚集在一起形成类团,反映研究领域大致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分类。我们通过(Log-Likelihood Ratio,LLR)算法将关键词聚类,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LLR 越大的关键词越具有聚类代表性。轮廓值(Silhouette,S)表示内部成员的紧密程度,S>0.5,说明聚类合理。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我们筛选出代表性、合理性兼具的前10 个聚类关键词(见图2),分别为:揿针(#0)、失眠(#1)、耳穴揿针(#2)、揿针埋针(#3)、呕吐(#4)、揿针疗法(#5)、带状疱疹(#6)、临床研究(#7)、埋针(#8)、方便揿针(#9)。
图2 关键词聚类分析图
2.4 揿针的研究趋势 运用CiteSpace 中的“Timezone view”对揿针的动态前沿进行分析,图3 结果显示2012 年主要关注揿针对呕吐的干预,也有关于使用揿针干预面部肌肉痉挛的报道。2013 年主要关注揿针对失眠、疼痛等影响,尤其是揿针作用于耳穴对失眠的影响。2016 年主要关注揿针和中药的联合干预,揿针对焦虑、癌性疼痛等的影响,揿针刺激夹脊穴的效果,揿针相关的康复训练,揿针的临床研究。2017 年起,揿针研究加入护理干预开始增多。2019年主要关注安慰针的对照试验,适用于揿针的心脾两虚等证型,揿针和穴位贴敷、艾灸等的联合干预,疾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揿针干预,揿针与护理相关的干预,揿针对术后疼痛的,揿针刺激足三里、合谷穴、内关穴等的效果。2021 年主要关注揿针应用范围的中医证候,揿针对抽动障碍、吞咽功能、胃肠功能、镇痛等的影响,揿针和普通针刺、穴位按摩等的联合干预,人群重点为老年人,炎性因子在揿针中的作用机制。揿针研究方向较分散,处于向各个方面探索的阶段。
图3 揿针研究时间线分析图
2.5 揿针应用的优势病种 优势是比较研究的结果,病种是疾病的分类总称。优势病种是采用诊疗方法干预疾病,在促进患者由疾病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中存在优越形势。这种优势可以是客观评价,也可以是主观评价,可以在疗效、经济、依从性、安全性、喜好等多方面反映[7]。对纳入的328 个关键词进行具体分析,选择出现频次前13位,且中心性大于0.01的关键词来探讨揿针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病种。
表2 揿针应用的优势病种
3.1 国内揿针研究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2014 年至2021 年国内揿针研究呈直线上升趋势,尤其自2019 年起发展迅猛,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关注度越来越高,可能自2013 年起国家开始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有关,尤其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对新时期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间接推进揿针研究热度。揿针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级中医医院,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极少。2014 年起,参与揿针研究的作者增多,但核心作者数量偏少,未形成团体合作。按普莱斯定律,发表论文数为m 篇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m=0.749(nmax1/2),其中nmax 是指发文量最多的作者论文篇数,且核心作者群应完成所有专业论文的一半[8]。由表1 可知,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徐纬7 篇,按照公式得出m=2.0,即我国研究揿针的核心作者应发表文献2 篇及以上,共计122 人,总发文量为271篇,远未达到要求的专业论文的二分之一,说明核心作者尚未形成,这与中医药人才建设的初级阶段有一定的关系。提示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初见成效,培养的中医药人才越来越重视中医药专业技术的开展。但作者之间、机构之间合作偏少,不利于资源共享和揿针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揭示未来相关研究工作者应加强沟通交流,加强跨机构与跨地区的合作,开展多中心研究,从而推动揿针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3.2 揿针的研究热点 某个关键词在某一特定年份出现的频次增加,则说明该关键词是对应年份的研究前沿问题,该关键词被称为突现词(burst term)[9]。对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分析和brust及动态时间演化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了解该领域的新兴趋势及研究前沿。在Citespace中,聚类序号与聚类大小呈反比,最大的聚类以#0 标记。#0 揿针、#2 耳穴揿针、#3 揿针埋针、#5 揿针疗法、#8 埋针和#9 方便揿针都属于技术操作,查看聚类的时间线可见各个聚类的相关病种不相重合,揿针在多个病种中广泛应用,涉及内科、骨科、五官科等,可应用于全身体表,尤其耳穴揿针为用甚广[10]。对于具体病种的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失眠、呕吐和带状疱疹,王丹清等[11]认为,口服艾司唑仑片、中药汤剂、体穴埋针等联合耳穴揿针干预失眠比单纯耳穴揿针效果更佳。临床上多选择内关、足三里、合谷等体穴以及神门、交感、内分泌、胃等耳穴协同治疗呕吐,但揿针治疗时采取的评估工具不统一,针的型号规格、留针时间、穴位选取都未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讨论,未制定统一的标准;也未随访调查[12]。查看#6 带状疱疹的研究时间线,主要围绕揿针干预带状疱疹相关的神经痛和睡眠情况开展研究。聚类#7临床研究表明揿针主要针对临床研究,与动物实验相比,临床研究更具实用价值。揿针干预主要与药物、其他中医技术操作如毫针、耳穴贴压、中药熏洗等联用研究较为常见。
3.3 揿针的优势病种分析 作为一种新型的中医操作工具,近期研究表明,揿针干预疾病的种类繁多,但多而不精会给医务人员带来困惑。患者在怎样的具体疾病状态,采用揿针干预是最合适的。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选取高频出现且中心性也较高的关键词,筛选揿针应用的优势病种,确保干预的可重复性和安全性,为以后的中医操作开展提供借鉴。纳入前3 的优势病种分别为失眠、疼痛、脑卒中。这都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病症。马增斌等[13]通过揿针干预失眠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 分析发现,揿针干预失眠虽具有较好的疗效,优于常规安眠药或传统针灸疗法,但其研究所纳入文献的质量较低,随机化、盲法描述较少,随访及脱落病例记录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范宇洁等[14]通过对近年揿针治疗失眠的文献进行总结,发现其选穴虽然与研究者主观有较大关系,不同研究的选穴上存在差异性,但是也有一定的规律,临床常采用耳穴结合体穴的方法,所涉及失眠的证型单一,对于肝郁化火、痰热扰心型等证失眠的研究鲜有报道,有的临床研究没有涉及辨证取穴,且对患者疗效的长期追踪调查较少,其作用机制仍未能进一步深入研究。由图3可见,揿针干预偏头痛、癌性疼痛、术后疼痛、带状疱疹神经痛等均有见及报道。脑卒中发生后,大部分患者会存在躯体功能障碍(吞咽障碍[15]、呃逆[16]等)和情感障碍(抑郁[17]等),而揿针干预脑卒中都能较好的促进患者抑郁症状的改善,还有助于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揿针是以皮内针的揿钉型为原型研发的新型针具,其针身短,抗过敏工艺精湛,能较长时间埋于穴位,增加刺激效果,几乎无针感,研究热度高[18-19]。2017 年,中国针灸学会皮内针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成都召开,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汇集国内外从事教学、科研和临床研究的高水平专家,进行临床研究体系构建解析,制定标准、理论、技术操作以及临床多科室运用的经验与特色,推动揿针疗法向多科室、多病种、多环节(治疗、康复、养生等)的应用推广奠定基础,并为揿针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平台。但至今未见揿针相关的国家级护理学术团体的成立,期待揿针在护理领域的研究的深入。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对揿针研究现状作出可视化分析,明确现时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期望对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帮助。此外,对揿针临床应用的优势病种做了计量化排序,期待规范化揿针操作,挖掘和保护揿针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