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最近,“松弛感”引起了很多讨论。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松弛感?很多人都在尝试打破紧绷的生活状态,寻找属于自己的松弛感。而最容易获得松弛感的地方,也许就是自然。
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提出一个术语:自然缺失症。指的是人们由于缺乏户外、特别是乡野田园活动的时间,造成与大自然的割裂以及对自然界的无知。
的确,被两点一线捆绑、被大小屏幕包围、被天花板压得透不过气来的人们,从未像现在这样渴望自然。
绿树和流水、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在很多人的旅行清单上,罗列着这些看起来稀松平常,但却是很多人缺乏的东西。
精致的都市人,香水香氛要花草木质调的,台灯要能照出“日落感”的,在手机里下载冥想APP,从白噪音中听雨落和海浪的声音……为的就是模拟出一丝“自然”的生活气息。
《2022年中国兴趣消费趋势洞察白皮书》显示,51.7%的年轻人每月为自己兴趣消费的频率在3-5次。
从露营、骑行、路亚等户外运动的爆发式兴起,到对有机饮食、绿植阳台、无痕生活、极简消费的追求……“自然系生活”的实践家,越来越多。
“30岁开始观鸟,相当于少走20年弯路。”知名科学科普博主、观鸟达人、85后女青年徐可意笑称自己是“拍鸟大妈”。
观鸟,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利用望远镜等设备,在不影响野生鸟类生活的前提下观察和欣赏它们的一种活动。
徐可意在很小的时候就爱上了拍摄生态风光,一只虫子、一朵花,都是她观察和拍摄的对象。
从胶片时代拍到数码时代,上大学后的徐可意背着相机开始环球旅行,见过成群的非洲象、英武的狮子、身披彩衣的紫胸佛法僧、一脸鄙视地看着游客的红脸地犀鸟,以及如梦似幻的鲸虹后,近几年,她爱上了观鸟。
很多人无法想象观鸟会给人带来怎样的乐趣,徐可意表示,有人观鸟“像集邮”,想把一个类群里的动物都看全——国内最强的观鸟者,看到过1300多种鸟。他们不一定会把看到的鸟都拍下来,只是作为一个自然观察者,去观赏不同的鸟。
对于徐可意来说,她更感兴趣的是用镜头记录这些鸟,让照片讲述鸟的故事。
“我曾在洛杉矶拍到一种叫白冠带鹀的鸟,这种鸟在2020年学会了唱歌。”徐可意说。
由于诸多原因,从2020年开始,人类社会的很多活动开始变缓,城市的噪音也下降了许多。当环境噪音变小,白冠带鹀的音域则慢慢变广阔,鸟类之间的交流也更加悦耳动听。
“在很多年以后,甚至连人类都不存在以后,这种鸟鸣声会通过代际的传承告诉世界,2020年时世界曾短暂地放慢过。”徐可意感慨。
与鸟类相处后,徐可意发现了许多有关生命的浪漫。
“很多人觉得看野生动物就得去非洲、肯尼亚、斯里兰卡,或是荒漠、高原等人迹罕至的地区,其实在我们的城市里就住着许多野生动物邻居。”徐可意说,而城市里最常见的野生动物邻居,就是鸟。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大家只见过麻雀、喜鹊等常见鸟,但是这些观鸟者却能拍下那么多漂亮又罕见的鸟。
其实,是因为观鸟者了解各种鸟类的习性,它居住在哪里、最有可能出现在哪里,以及每年迁徙的季节和路径。因为热爱,他们更愿意去搜寻和了解这些知识。
大家常常埋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没有自然,其实自然系生活无需刻意营造,因为我们本就身在自然。
除了变着花样地走向户外,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在发生变化。
比如,复兴的“骑行热”——自行车从一种“落伍”的交通工具摇身一变成为年轻人复古式的通勤工具。
比如,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流行的“不买新衣”打卡——
一位小红书博主分享:“新年第一天立的flag,跟闺蜜一起挑战一年不买衣服,距离结束还有两个月,截至目前,我做到了。”
一年不买新衣服会怎样呢?
这位博主表示,除了不买新衣服,她还把原来堆着不穿的衣服进行了“断舍离”,结果发现自己有一半以上的衣服都是“非必要”的,留着占空间,还不如捐给有需要的人或是旧衣回收机构,循环利用。
至于对于新衣的渴望,这位博主表示刚开始挺难受的,不过时间一久就不再关注这些被炒作起来的“流行服饰”了,反而更注重精神需求。
杭州的Ann是Plogging运动的践行者、组织者和爱好者。
Plogging,即瑞典语中的plocka(捡拾)+jogga(慢跑),翻译过来就是跑步捡垃圾的意思,也叫“拾荒跑”。这一运动听起来朴实无华,甚至还有点脏兮兮,却不影响年轻人称其为“最酷的运动”。
就像点外卖勾选“不需要餐具”的选项、喝奶茶使用可降解材质吸管、购买环保材质的服装品牌等行为一样,Plogging也因其蕴含的自然环保理念被归入“当代潮人行为指南”。
Ann表示,刚开始组织这个活动是觉得拾荒跑的环保健康理念符合公司团建的主旨,能锻炼身体,还能拉近同事之间的距离。
没想到的是,这项活动,Ann一做就是5年。
说起拾荒跑这个活动,Ann有些不好意思地讲道:“其实我们不算很规范,因为活动参与成员有老有小,队伍在10-15人左右,考虑到大家体能等各方面原因,我们只能算是拾荒慢走。”
至于每次活动的成员,Ann表示都不太固定。2018年刚开始时,共同参与的只有一些同事,后来这个群体慢慢壮大了起来。
在Ann分享的活动照片中,总能看到一位小朋友的身影。她是Ann的女儿丸子,只有9岁。
从2018年9月的第一次拾荒跑起,丸子就跟在妈妈身边,一路小跑,一路搜寻垃圾,一旦发现“目标”就马上冲过去,用夹子把垃圾夹进袋子里。那时,她还只是个上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
尽管不断有新人的加入,但这5年来从头到尾、持续不断坚持下来的,只有Ann和她的女儿丸子。
“走累了就停下来看看风景。”尽管是杭州本地人,Ann也在拾荒中发现了自己不曾见过的一些城市角落。
有时Ann会感慨现在城市越来越干净了,都捡不到什么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