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江苏:南京市翠屏山幼儿园)
记得在一天的美术活动中,有幼儿提出:“我们现在用的纸都是从哪里来的?没有纸之前我们用的是什么呢?”这个疑问顿时吸引了其他幼儿的好奇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自己的看法。可他们都不太确定,于是就去问老师,老师这时也装作不知道的样子。这时有幼儿就说:“那我们回家上网查查,网上什么都知道。”于是,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利用多媒体资源、去图书馆等渠道了解了纸的由来,并在此过程中用绘画的形式将纸的演变过程记录了下来(结绳记事—甲骨文—竹简—手抄本—活字印刷术—彩印—电子书),最后大家在班上分享着自己的小收获。
当幼儿知道了原来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后,有幼儿提出:“我们不知道纸是怎么造的啊!”于是,大家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最后大家通过投票决定(画正字)向爸爸妈妈寻求帮助。第二天,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带着图片、照片、绘本和海报在班级再次进行了分享。
通过分享幼儿知道了原来造纸是要经过制浆、调制、抄造、加工等主要步骤。于是幼儿也想造纸,首先就是需要工具,那到底需要什么工具呢?
1.园内找
当幼儿正为工具发愁时,哲哲说:“我那天在户外游戏时看到栅栏边上有个大框子,我们可以去看一看。”这个想法立刻得到全班幼儿的呼应,于是大家吆喝着,兴高采烈地出门了。
2.园外找
幼儿在幼儿园找了很久后,还是没找到心目中比较合适的工具,有了前几次的经验后,这次幼儿主动向家长反映了这个情况,于是在家长的帮助下,他们收集到了一些材料。
3.还有一些材料没收集到
当幼儿整理自己所收集到的材料时,他们发现想要的材料仍然没有找到,有些工具的作用都不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为儿童提供多种适宜的材料,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游戏材料的投放对幼儿活动的影响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于是,经过与幼儿商量讨论后,大家决定请家委会帮助我们完成“心愿”。在家委会的帮助下,我们收集到了造纸胶、漏勺、造纸框、专用颜料、亮片、湿纸浆、脱水纸浆等材料。经过一番努力,材料全部收齐后,幼儿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了不同的工具进行探索,他们在摸一摸、看一看、敲一敲、摇一摇中感受这些工具的魅力。
当幼儿探究完工具知道了每个工具和材料的作用后,终于迎来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造纸”。他们有的把树皮撕碎,捶成纸浆,有的把水和纸浆搅拌在一起,幼儿分工合作,操作的过程中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和尖叫声,可是当他们按照所了解的步骤一步一步进行时他们发现,造出来的纸却跟他们想象中的不一样……涵涵说:“这张纸太薄了,会不会是我们的纸浆用得不够呢?”“我觉得有可能是这样。”小赵说,其他幼儿听后觉得也有道理,但不确定是不是这个原因。于是师幼进行了讨论,经过一番讨论后,大家认为可能是没有摇晃均匀。于是,幼儿带着疑问进行了第二次尝试。
当幼儿放入充足的纸浆等待纸晾干以后,发现原来纸的薄厚程度跟用多少纸浆有关系,所以他们非常开心。这时,周曦和就用手把它抠了下来,但等全部抠下来后,幼儿说:“这怎么烂掉了”,周曦和说:“我已经很小心了,为什么它最后还是坏了?”刚解决了纸的薄厚的问题,他们又迎来了新的难题:怎么样完整地把纸取下来?于是,他们分组开始了第二次造纸。这次等晾干后没有人去处理,刘浩宇就说:“我来看看。”他把手中的造纸框翻来覆去,在这个过程中,两只手一上一下地进行拍打,按压,过了5分钟,这张纸终于被完好地取了下来。幼儿看到后不禁大声地欢呼起来。
因为是分组进行的,其他组的幼儿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第2组“老师,我们这组的纸边上不是很整齐。”“对,它不像A4纸边上很整齐,可我们这张不是。”……于是,这个问题引来了其他的幼儿,有幼儿说:“是不是你们在造纸的时候边上忘记铺上纸浆了。”“哦,是的!我们只在中间铺上了纸浆,边上我们都没有铺,那我们再造一张看看吧!”于是,第2组的幼儿在同伴的帮助下解决了纸边缘不整齐的问题。
等所有的纸干了以后,教师把幼儿造的纸一起拿出来欣赏。“怎么都是白色的纸?”“我喜欢红纸。”“我喜欢绿色的。”“我也喜欢绿色,我还喜欢紫色、蓝色。”……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交谈着,因而就有了接下来的话题:有颜色的纸怎么做?于是,大家开始在班上寻找各自喜欢的且能够溶于水和造纸胶的颜料。经过一番努力和尝试,幼儿终于做出了一张张五颜六色的纸。
当不同颜色的纸晾干后教师和幼儿共同欣赏了这些纸,在谈话的过程中有幼儿提出:“我觉得还是少了些什么。”“那你想怎么改造呢?”“班上有一些干花和亮片,我想放上去,看看是什么样子的?”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自己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晨晨不停地提醒同伴:“抄纸的时候要在水中轻轻摆动,这样纸浆才能均匀地铺满整个网框。”只见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不停地、反复地摇晃抄盆里的纸框,一遍又一遍地抄纸、倒掉、再抄纸,经过十几次的重复后,大家终于摇晃到一张比较均匀的纸,幼儿自发地加了些干花和亮片,操作完后将其放在了太阳底下晾晒。
在这个连续而又深入的探究过程中,幼儿的学习经历了了解纸的特性—纸从哪里来—薄薄的一张纸—怎么取纸—纸的边缘不整齐—有颜色的纸—亮片干花纸—树叶纸—彩虹纸,幼儿在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了成功感和满足。除此之外,幼儿对纸的特性和纸从哪里来的认识、造纸的过程中需要哪些工具、具体怎么造纸以及表征水平、解决问题的态度、同伴间的合作等都是本次活动中推动幼儿发展的核心经验。纵观整个活动,幼儿是投入的、专注的,思维是创造性的,情绪是愉悦的,学习是有深度的。
本次案例来源于幼儿的问题,项目活动“‘纸’想和你玩”的内容更是基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开展的,教师所做的仅是观察、分析、跟随、引导,再回归到观察。了解他们“现在”的发展状况、已有经验和需要,然后生成活动开辟新的探索与学习,促使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纸的特性和造纸在成人看来,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然而对一群大班的幼儿来讲,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容易。他们主动、深入、持续地学习,可谓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探究过程。
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小组科学探索过程中自然发生的,同时也是在教师隐形的支持和推动下完成的。回顾整个科学探究活动,教师也经历着艰难的心理考验,也曾迷茫和矛盾。譬如:教师发现在抄纸的过程中,幼儿不知道要将纸框放平才能造出平整的纸。但经过理性的分析,教师认为这是由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的,因为儿童的认知是建立在直接感知、亲身经历的基础之上的。当幼儿提出要造五颜六色的纸时,教师也担心幼儿不能完成挑战,想过给予“上前帮助”。但瑞吉欧的理念提醒着教师:要退在幼儿的后面,要放手给予幼儿更多的机会。所以我才会听到幼儿精彩的讨论,看到幼儿无限的创造力的表现。
在本次活动中,我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空间,巧妙引入适度的“困难”或“问题”,创设有真问题需要解决的游戏情境,通过讨论、陪伴、调整环境材料等方式引发、支持幼儿持续深入地探究和学习。教师创设宽松愉悦的游戏氛围,幼儿自主选择游戏的伙伴、游戏的材料,积极探索和思考,用所学知识和习得的经验解决了一个个问题。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和发展,在教师和家长的协助下,他们自己尝试了简易的造纸术,不仅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纸的了解,揭下了纸的神秘面纱。
此次探究活动由小见大,形成连续、灵活、渗透的呼应式课程,充分尊重和保护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幼儿之后的小学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帮助幼儿逐步养成了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