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瑶
在美术课堂中开展艺术审美教育可以拓展学生的美学素养。所谓“人们完全可以塑出美的性情,因为美是人性善之本”。国家在颁布“双减”政策之后,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减轻,由此就有很多课余时间,教师就能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内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尽情感受社会文明与享受美的魅力。美术课堂的任务就是将人类文明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启迪智慧,教师应该进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落实全面发展观的理念。
培养文化素养的重要活动之一是美术教育。在美术课堂中,可以传递文化知识,普及社会内容,阐明自己的内心情感,满足学生对审美方面的需求,还能随着社会进步与人类不断发展的过程逐渐走向成熟[1]。更准确地说,就是美术教育通过教育这种途径,给学生传递有关文化的内涵与知识,做到将美术的相关文化进行传播与发扬;以美术为载体,在美术的实践课堂中,促进学生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与道德情怀,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拓展智力。在审美艺术教育的环节中,艺术仅仅作为完成教育任务的一种途径,而不是作为目标的存在。教育目标是让学生在艺术教育中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提升自己的创造意识,在美术的实际课堂中,突出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审美艺术教育活动,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
“审美教育”是美育的全称。发展美育的前提是拓展智育,学生审美教育的能力高低取决了智育是否可以得到很好的启迪,进而逐渐向真善美的境界靠近,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美育这个领域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既存在于大自然这个奇妙世界中,也存在于人们日常衣食住行中。从宏观来看,道德情操和我们紧密联系;从微观来看,关系到我们的情绪情感。教师培养学生发展美育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思维形象的进步,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法,给学生讲解各种具体案例,在感人肺腑的事件当中,可以直接对学生的内在美产生影响,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真善美与假恶丑,不断地规范行为举止。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在美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寓教于乐”,给学生显示感人肺腑的画面与事件,在活跃的审美艺术教育中渗透道德品质的内涵,甚至在细节之处培养学生的审美道德。因此,教师要想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可以从艺术审美教育出发,夯实学生的基础。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想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可以在教学中缩减给学生讲解的教学内容,因此,空出来的时间教师就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通过给学生展示具体案例,让学生提高美育的道德素养。
运用皮亚杰的一个观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该把教材内容强塞给学生,而应该通过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运用各种材料与信息,使学生主动参加到学习中,进而使学生可以独立解决问题[2]。在学生产生主观能动性之后,学习的效率比没有主观能动性之前的学习效率要高很多。在学生没有被激发出学习兴趣之前就让心智等还没有走向成熟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学生而言是非常痛苦的。在“双减”政策颁布之前,在没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前,教师就一味地给学生布置很多学习任务,这样不但让学生对知识形成了抵触心理,甚至可能会产生厌学症。因此,教师应该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兴趣,利用具有趣味性的故事、画面、视频、音频等,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认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启迪学生的智慧。
例如,在《水墨画蔬菜》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了有关水墨画的知识与技巧。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在很久很久以前,皇帝发现了一位聪明绝顶并且非常有才气的画家,皇帝非常赏识他,就赐予这位画家一把非常名贵的扇子。这位画家非常高兴得到了皇帝的赏赐,就在饭后小酌了几杯。不料,画家在几杯之后开始微醉,一不小心就将画笔上存留的墨汁滴落到这把扇子上,顿时把画家吓得酒醒了。因为事情一旦被发现,画家势必落个被斩首的下场。画家强迫自己镇定下来后,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便提起画笔开始勾勒这滴墨,很快扇子上就出现了一只活灵活现的苍蝇。皇帝看到扇子上的这个画面之后,认为画家的画技果然名不虚传,认为画家的随机应变非常难得,就又赐予了画家很多东西。学生听完故事之后,纷纷表示自己也非常想画出这样一幅图。在此情况下,教师就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给学生讲解有关水墨画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所谓直觉其实就是一种判断,不过这种判断是非常直接的,也是非常迅速的,具备探索性质的。思维的形式除了理性,就是直觉,直觉中最经典的是艺术形式,理性中最经典的是科学形式[3]。理性和直觉都是思维形式,理性通常是以概念和逻辑展开的,主要就是对事物的不断区分来了解事物;直觉通常是把握整体空间,主要是把事物看作是一个整体去感受和体会。数据显示,大多数有创新意识的科学家与艺术家的主要特征就是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直觉力,善于挖掘生活中出现的闪光点,发现可以创造延伸的具体细节,能够整体地把握信息与对信息进行整体处理,直接并且快速地对事物进行探索般的判断。直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包含的创造元素是很有价值的。直觉也同样受到了很多科学家和创造家的肯定与青睐,爱因斯坦更是直接表明自己从不怀疑自己直觉的存在。波普尔也表明,发现科学就应该在直觉的引导下勇于把握对象,假设科学理论,接着通过实验证明或者证伪的形式展开论证,最后,通过实验决定这个理论是否成立。敏锐的直觉直接影响了发掘科学问题的有效性,它是培养学生洞察力的前提,可在提高学生洞察力之后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艺术是直觉的一种经典形式。教师应该在美术课堂中通过审美艺术培养学生的直觉。教师可以选择锻炼学生形成艺术的表现形式与识别空间形象等,提高学生整体把握事件的能力,通过脱离具体感觉,多方面地对思维进行感知,整体把握具体事物,展开创造性教学。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多思考与经常观察的方面提高学生直觉的敏锐性,将普遍性转为特殊性,引导学生顺利认识事物的本质,提高把握事物的能力。例如,学生在美术的教学实践中掌握了有关空间关系的知识,提高了自己思维的整体性。通过将事物看做成一个整体的方法,把握具体事物,掌握了美术的知识之后,学生就能通过多观察与多实践提升自己敏锐的洞察力与直觉,有利于学生发掘出生活中具备创新性因素的事物,在思维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爱因斯坦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首先是在大脑中想象几个画面,接着再加工每一幅画面,最后再通过实验推算获得结论。形成《相对论》的理论就是爱因斯坦看生活中的细节画面之后直觉突然乍现,再通过形象思维,考虑宇宙中的多种元素,最后形成结论。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对形象思维敏锐的直觉,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提升。
之前在应试教育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更为重视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最终分数,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就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得不到有效发展。但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减轻了学生的学业压力,学生投入在理论知识中的时间大大减少,这就使得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提高自己创新能力的过程中[4],促进学生的想象力与审美能力的发展。要想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维的创造性与思维的发散性意义相同,也就是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在设置思维目标后,获得更多可以筛选的答案。在艺术审美课堂中,学生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将自己所想与探索的内容绘画出来。通过引导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把自己所看、所听以及所想描绘在这幅画中,有利于学生在绘画环节中提高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创造性,学生就能在优秀的作品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启发自己的心灵,培养创造意识。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有关美术技巧的课堂中,培养学生审美启蒙的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自己想要输出的内容,接着再考虑应该使用怎样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准备好自己在绘画过程中的工具,简单地将这个画面表达出来[5]。
例如,在《版面设计》的教学中,倘若仅仅要求学生将几幅图临摹出来,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得不到最大化的发挥与培养,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临摹之后再进行创作,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行创作,在实际学习中掌握教材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就向教师说,自己已经将想象的画面绘画出来,期望得到教师的评价。但其实这位学生的作品中并没有很好地表达出理论知识与绘画技巧,但教师不宜因此而批评学生,反而应表扬学生:“画得非常棒,但要是在作品中渗透进创造性元素的话,这个作品将会更出彩,可以自己动脑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符合这节课的理念,可以将这些元素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这番对话,学生的创作思路就会被打开,学生就能将更加丰富的元素融入作品中,也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在应试教育理念中,学生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如何快速完成自己学业任务的过程中,没有太多的精力发展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实行“双减”政策后,学生就能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运用到培养自己创造力与想象力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得到大幅提升。
综上所述,实行“双减”政策之后,学生的学习压力得以大大缓解,有了更充足的时间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可以在科学的方法下提高自己敏锐的直觉与洞察力。美作为一种净化心灵的“体操”,可以端正我们的信念,丰富我们的情感,使我们变得更加正向与纯洁,是不断提升道德品质的一个精神源泉。教师的根本目标是教书育人,是传递人类文化,启迪学生智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在美术的课堂中,审美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培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持续培养学生探索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敏锐的洞察力与直觉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最终通过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