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生成逻辑、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2023-03-05 05:46伍汗飞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三者强国科技

伍汗飞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440)

从20 世纪90 年代出现“科技+教育”融合的科教兴国战略,到21 世纪初的“科技+人才”融合的人才强国战略,再到新时代系统性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新理念,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逐渐确立并成为社会共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教育、科技、人才确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这是对教育、科技、人才关系在认识上的一次“系统革命”。这一新论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关系认识全面升级,也意味着中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深耕时代。

何为一体化?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国际问题专家卡尔·多伊奇认为,“一体化通常意味着由部分组成整体,即将原来分离的单位转变成为一个紧密系统的复合体。”[2]276按照这一理解,给教育、科技、人才加上“一体化”的后缀并不仅仅是一种名词修饰,而是要凸显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它们单独时所不具备的系统性能”[2]276。基于此,本研究倡导运用系统思维来研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问题。一方面,系统方法是党在总结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理论方法,也是党应对各种复杂性问题与挑战的科学方法。它作为治国理政的科学方法,最早出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全会中明确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3]。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党中央又明确指出系统思维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1]……随着实践的深入与理论的发展,系统方法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越来越突显,其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另一方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种内在的复杂性客观上要求采用系统化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将系统思维和方法嵌入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全面升级和准确定位三者的内在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理论规律认识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为此,以系统思维探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生成逻辑、内在机理及实现路径,为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实践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一、生成逻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时势已至

探寻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理据就是要回答“一体化”何以可能的问题。这一问题的答案只能从教育、科技、人才内在关系交集中寻找。根据出场学的分析路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形成是党中央适应国际和国内大环境的深刻变化而提出的。这一决策的产生依赖于对我国历史规律和经验的深入洞察,因此,它具有内在的实践和历史逻辑依据。

(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是适应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是党对国际竞争本质的深刻洞察和主动把握,也是中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是一个人类与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生态系统,也是一个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加工而建造起来的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s)。在这一竞争系统中,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进而发展为对人才这一核心资源的争夺,最终也落脚于教育实力的竞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对全球竞争的系统中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深刻认知和科学研判。一方面,“大变局”意味着世界进入一个动荡变革期,存在难以预料的系统性风险与挑战,对世界各国安全、稳定与发展造成潜在威胁。另一方面,系统变局中蕴含着新机遇,“大变局”可能开新局。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教育、科技、人才共同筑就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精神内核,是全球竞争系统中“破局”和开新局的“关键性变量”,需要对三者关系进行一次“系统革命”。未来,教育、科技、人才联动是国际竞争的必然趋势,是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时代课题。

在全球大变局下,中国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过程中仍面临许多复杂性问题。长期以来,人们通常从物理主义的机械论和还原论角度去理解教育、科技和人才,而这缺乏对这三者之间关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思考,未能有效解决教育、科技、人才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由于长期坚持“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功利主义的发展逻辑框架,过于强调教育、科技、人才等单一的作用,将教育、科技、人才分属于不同管理部门,导致教育部门、科技部门、人才部门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极大分散了三者在国家大局中的作用,造成三者之间集成功能不强。另一方面,长期形成的“单一的教育、单一的科技,或单一的人才”的还原论做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情况,迫切需要对这种还原论做法进行完善。在科技竞争时代,教育、科技、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求以系统思维审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问题,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联动优势与协同作用,以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是符合国内发展的必然要求

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是党中央深刻洞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国内发展的复杂性、艰巨性,国际竞争的多变性、冲突性,更加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紧迫性。教育“优质公平”、科技“自立自强”、人才“拔尖创新”三个方面共同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要素,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共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度影响下,教育、科技、人才建设已经进入深耕时代,以往以碎片化方法或以单打独斗式方法竭尽全力发展教育、科技、人才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日益严峻的新形势,也与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要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看作是一项战略性、系统性工程,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科技看科技、跳出人才看人才,把三者放在大教育系统中进行总体布局与统筹谋划,释放“集成红利”“联接红利”,充分发挥三者之间“1+1>2”的整体功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随着对教育、科技、人才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改变了以往党代会报告中将教育、科技、人才分章节论述的定位,首次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放在一起统筹部署,把“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三大目标”叠加阐述,意图明确,站位高远[1]。一方面,这彰显出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重视,彰显教育、科技和人才事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另一方面,这彰显出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全面升级对教育、科技、人才关系的深层次认识。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既不能各自为营、分头推进,也不能单向思维、依次推进,要准确把握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以全局性眼光、整体性思维、统筹性意识,加快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一体推进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

(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是基于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是党执政理念不断深化的规律探索,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积累的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一是稳住经济大盘客观上要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在中国经济新旧动能加快迭代更替过程中,教育、科技、人才都是更新旧动能、培育新动能的核心动力源,是稳住经济大盘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二是解决“卡脖子”“脱钩”等问题客观上需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与人才引领驱动深度融合在一起。在应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在多个领域全面展开的关键技术封锁和打压的挑战时,亟需整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和力量,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教育、科技、人才建设的探索逐步深化、全面,大致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一是教育、科技、人才建设的分化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侧重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教育、科技、人才建设存在“各自为营、分头推进”和“单向思维、依次推进”的现象,未能融合三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协同作用。在“经济增长”的功利主义框架下,一些地方片面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等科学论断,过分侧重于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经济的关系,一定意义上忽略了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联动问题。二是教育、科技、人才建设的融合阶段。这一阶段,随着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发展大局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科技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在此背景下,党和国家于1995 年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迈出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第一步。2002 年,党和国家提出实施“科技+人才”联动的人才强国战略和教育强国的思想,进一步深化了三者之间内在关系。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更加重视教育、科技、人才内在关系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党的十九大报告发出建设“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的动员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则首次独立成章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部署……随着重要文件的颁布会议精神的确立,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内在逻辑越来越清晰,其一体化战略也越来越显著。因此,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是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所特有的政治智慧,也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二、内在机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动力机制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是国家层面将教育、科技、人才相互关联的要素、资源、力量整合增效形成综合能力的过程。一体化是“教育—科技—人才”关系的载体,教育、科技、人才是一体化链接的要素。要发挥一体化的整体效能,必须弄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内部的运行机制、动力机制。研究教育、科技与人才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及其运行规律,是一个十分棘手的系统动力问题,目前仍有很多难题要进行突破。从复杂系统的运行机理来看,“一体化”构成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个子系统相互作用而生成了三者关系网络的整体形态,其中蕴含的自组织机制、适应性机制、协同性机制是一体化系统运行的基本动力。

(一)“一体化”自组织机制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基本动力是自组织(self organization)。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进程是一个典型的自组织过程,其自组织性是系统内部要素“自我运动”而形成的,不由外部的特定指令而形成,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这一动力机制也客观上决定了教育、科技与人才这三个子系统存在着一体化的根本属性。

按照自组织机制,自组织系统“总会不断改变自己的内部结构,使结构的演化呈现出从相对无序到相对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的发展趋势,从而使自己的存在和运行状态具有最优性,使自己可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量更多,以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4]。同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社会功能发挥跟它的自组织系统有序度(degree of orderliness)相关。如果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有序度更高,那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度就越高,其社会功能就越强;反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度就越低,其社会功能就越弱。为此,教育、科技与人才这三个子系统要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这一更高层次、功能更强的自组织系统,“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相互开放,充分交换能量、信息和物质,其二是相互补充,一个系统的输出物要能成为另一个系统的负熵”[5]。一方面,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有序度与自组织系统的开放性有关。作为更高层次的自组织系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为了维持自身稳定与发展,这一开放系统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低熵物质,组成更加有序、更加优化的结构。另一方面,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有序度还与自组织系统输入输出的栖合相干性有关。教育不断发展与科技人才的大量涌现,为科技系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输入,使科技系统流入足量负嫡,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同时,科技进步可以推动人才结构、教育结构的优化和变革,从而促进教育与人才事业的发展。因此,开放性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自组织性提供了可能,而互为输入输出的功能使得三个子系统一体化运行变为现实。

当今教育、科技与人才发展出现的新特点,促使科技的需求动力和教育、人才发展的供给动力找到了最佳结合点,逐渐形成强烈一体化倾向的内在自组织力和新的有序结构,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进程。与此同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自组织性还受到自组织过程中的外部因素的影响。自组织系统外部因素也会增加教育、科技与人才之间的协调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这就要求处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时,也要根据实践经验和对其规律的把握,抓住一体化结合点和分叉点,通过系统化方式对一体化的过程进行合理调节和控制,形成有积极意义的内部涨落和非线性作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二)“一体化”适应性机制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因是适应性(adaptability)。“所谓具有适应性,就是指它能够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进行交互作用。”[5]252适应性机制是主动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内在机制,也是保障系统平稳高效运行的进化模式。适应性机制将一体化系统的教育要素、科技要素、人才要素等协同起来,实现一体化社会功能,使得一体化系统能够保持自组织、自适应状态。它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全球竞争系统的大背景下,一体化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个子系统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系统是一个多元的或多主体的复杂适应系统,其系统中的成员皆由大量具有适应性的元素(adaptive element)组成,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系统的适应性机制具有主动性、学习性特征。适应性机制的主动性表明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主动适应的机制,在抗干扰中使得一体化系统能够保持自稳健、自适应状态。适应性机制的学习性表明系统与外界环境持续不断地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适应性主体(adaptive agent)不断地“学习”或“积累经验”,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不断进行要素输入与输出的行为倾向,不断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变化形成整体的有序状态。正因为具有这种学习和适应能力,系统的适应性主体能通过学习和积累经验不断调整自身,排除外部干扰,使一体化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机制也随之不断变化,用更好的规则来代替不太好的规则,用更好的机制来代替不太好的机制,在适应和进化的过程中不断突显出新的系统性质和功能。从这个角度看,通过深入理解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系统的适应性机制,并通过主动的学习策略以及合理的政策和规则干预,可以更快地建立并提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体系和能力。

(三)“一体化”协同性机制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运作的基本原理是协同性。协同性的目标是实现系统结构的最优和系统整体功能的最强。为了达到此目标,系统各要素协同的优劣是至关重要的。近代自然科学也极其关注各个不同的系统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问题,致力于将复杂的自然界中物体关系简化为数学关系,通过自然界中数学关系达到自然物体间的简单和谐状态。20 世纪中叶前,协调性问题还是一个“不解之谜”。20 世纪70 年代初,联邦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协同学(synergetics),该理论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启发。协同学认为,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化的关键在于组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是各子系统不断相互协同、主动适应环境的体现。同一时期,德国科学家艾根( Manfred Eigen ) 的超循环理论(supercirculation theory)进一步深化了系统的协同性机制。超循环理论认为,功能超循环结构是系统各要素之间协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复杂系统整体稳定、协调发展的基本形式”[6]。这样的功能超循环结构中,“系统要素之间只要形成一种相互支持、相互增强、互利互补的关系,或者说在自催化(自复制)的基础上实现功能的交叉催化循环,就能在系统整体上达到一种协同的状态,突显出整体的功能与效益。”[6]可见,新的协同产生新的有序结构,进而产生新的突现、新的功能。

同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系统中存在着自我调节和集中调节的两种协同机制。一方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系统通过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信息或能量的交换,进行自我调节或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从而使之达到较好的自组织、自适应状态。另一方面,在内外动力因素的驱动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系统中全部主体通过集中调节方式,让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协同关系构成比较稳定的有序结构,进一步促进各子系统之间协同合作和一体化自组织系统更加高效运行。通过这些协同性机制,破除系统中不合理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制度,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创造新的条件。

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关键是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协同作用和整体效能,目标是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有机统一。目前,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系统功能仍有待整合,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目标依然任重道远。为此,运用系统论的哲学思维和方法论介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研究,为全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供新思路、新举措。

(一)以全局思维构建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

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布局。以系统论视角看,运用共同体的理念来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整体性、关联性,扬弃仅能认识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还原论思维及其科学方法,主张“应当既认识各组成部分,也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7]310,可以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建设由彼此分割向一体融合的思维转变。长期以来,教育、科技、人才建设彼此分立、功能分开,化整体为部分,化复杂为简单,未能有效整合三者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系统作用。为此,需要运用系统整体论来认识和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探究一体化系统各要素之间复杂的“关系”,立足于整体以及整体之间的关系研究,关注系统结构的全局性、系统功能的最优性,以全局思维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建设。

第一,全局思维明确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是一项由教育、科技、人才等要素组成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复杂的系统工程中,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理念更加明确了“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主体”[8],三者互为前提、互为第一,在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8]。按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能原理,打破教育、科技、人才长期分割局面和空间界限,允许三者各资源要素有序流动,以共同体方式不断推进三者在经济、社会等方面深度融合。第二,全局思维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并非“教育、科技、人才”三个子系统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由教育、科技、人才等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共同体。这要求注重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共同体方式理清三者内在的深层次的关系网络,改变过去秉持“单一的教育、单一的科技,或单一的人才”的还原论做法,彻底打通制约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将“头病医头、脚痛医脚”碎片化制度向“全过程融合、全要素整合、全方位推进”的整体性制度转型,着力解决教育、科技与人才之间供需不平衡问题,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强系统观念的要求,党立足于“两个大局”,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五部分进行统筹部署、整体谋划。这一新的重大部署,彰显着党中央坚持系统思维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建设,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各领域要素,把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诸多异质的成分综合成为一种本来不存在的甚至无法设想的无法割裂的统一的整体”[9],使其系统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联动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以生态思维营造开放创新的生态环境

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动力”,也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使命。以系统论视角看,教育、科技、人才建设还需要运用生态思维来打造开放创新的生态环境,改变过去单打独斗式的科技创新模式。作为一种系统思维,生态思维坚持运用整体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来看待人类复杂问题,它揭示了系统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这种生态思维改变了过去看待人类复杂问题时“简单叠加”“机械组合”的机械论思维,为深入解读开放创新生态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开放创新生态视角来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是具有高度联动、开放融通、协同发展等新特质的社会生态系统。因此,必须打造开放创新生态社会,让教育、科技、人才各要素在开放的生态系统中充分联动、相互作用,逐步优化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关系网络,破除三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供需不匹配、不协调、不联动等结构性矛盾,才能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从管理体制层面,以开放创新生态为导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需要全面理清教育、科技、人才部门在开放创新生态中的“结构性”,重新找准三者间运行的核心机制,明确其中的联结链、运行构架与内在规律,着力破除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此,必须将教育、科技、人才放置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局中一体部署,探索建立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生态机制,主动对接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驱动在政策上相互配合、在实施中相互促进、在成效上相得益彰,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从政策效能层面,以职能优化为核心,需要重新明确教育、科技、人才三个子系统的“非线性作用”对开放创新的重要意义,全面整合三者之间的最优协同模式,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事业一体规划、一体实施、一体发展,使三者能够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共同体结构,最大限度实现一体化的整体功效。为此,全面兼顾教育、科技、人才要素的自主发展即逐一识别三者在开放创新生态系统中正相关的系统功能,重新明确“教育在科技及人才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人才在教育活动和科技事业进步中的主体性支撑,科技在反哺教育活动和人才事业中的动力源发挥”[8],重新认识教育、科技、人才“均有自身独特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8],更好发挥相应规律对科技创新的正向促动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的重要论述和科学部署,旨在将创新放置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局中予以审视,以“创新”为核心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以“创新”为导向统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战略布局,全过程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全链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全方位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三)以统筹思维构建教育科技人才融合机制

统筹兼顾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方法,既要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也要协调好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中的各个局部以及这些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处理整体与部分关系时切勿顾此失彼。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需要坚持“融合”“整合”“聚合”的系统观念,从战略融合、目标整合、能力聚合等方面入手,探索建立高度联动、开放融通、协同发展的教育—科技—人才融合机制,形成统筹兼顾、协调各方、融合发展的战略体系。

一是战略的融合,即一体化战略的融合。从战略视角,必须统筹兼顾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大战略”的关系,以创新为核心一体融合教育、科技、人才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三大战略”叠加在一起,将教育、科技、人才从以往的社会建设与民生领域、经济建设领域、党的建设领域单列出来,以创新为核心将三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统一部署,更加突显教育、科技、人才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内在联系。同时,“三大战略”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系统性安排,既要有侧重点,又要兼顾各方,合理权衡相关因素,明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者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强调“三大战略”之间的有机融合、互为支撑、整体联动,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二是目标的整合,即一体化目标的整合。从目标视角,必须统筹兼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大强国”的关系,以目标为导向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准确把握“三大强国”之间相辅相成、相互成就[10]的辩证关系,深刻理解三者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性,以一体化的战略思维扎实推进新时代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位一体”目标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在大教育系统下,只有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教育治理、科技治理、人才治理才有方向、有章法、有力量。否则就会出现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不仅我们确定的“三大强国”目标无法实现,而且必定会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三是能力的聚合,即一体化能力的聚合。从能力视角审视,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体系,要统筹兼顾大科学观、大教育观和大人才观,全面深化“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打破行政边界、制度边界、功能边界,把教育部门、科技部门、人才部门加以协调、统筹,推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教育、科技、人才制度体系,形成最强“组合拳”,更好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作用。

四、结语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是“教育—科技—人才”之间互动协同发展的共识愿景和最高价值,是党中央适应国际国内“两大大局”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是基于我国的历史经验与规律的深入洞察而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有其规律性,其内在的自组织机制、适应性机制、教育、科技、人才整合的目标是形成一个内在自组织、适应并协同发展的高度整体性系统。长久以来,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虽为一体,却常常彼此分立、功能分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推进整合:首先,通过全局思维建立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其次,运用生态思维打造开放创新的生态环境;最后,采用统筹思维建立教育科技人才的融合机制。

猜你喜欢
三者强国科技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强国有我
读 书
秦晋争霸
科技助我来看云
踏上“四有”“三者”好老师之路
科技在线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