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凤,赵亚伟,沈建新,李振虎,银东山
(1.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新疆 库尔勒 841000;2. 河北省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
顽固性面瘫是指周围性面瘫经过2个月治疗后,面部肌肉症状仍恢复效果不佳者,主要以口眼歪斜、额纹消失、口角低垂及眼睑闭合不全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最新研究表明,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在11.5~53.3/10万,其中大约有15%左右的患者因失治误治而发展成顽固性面瘫[1]。如不能尽快及时接受规范治疗严重者会导致患者面部肌肉痉挛,进而导致面部功能障碍,影响患者面部容貌及整体形象,更加容易使患者产生焦虑等心理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质量。目前西医治疗顽固性面瘫尚无特效的药物及方法,非药物及非手术治疗仍是大部分患者首要想选择的治疗方式,相较之下,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导思想的中医在治疗本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且效果颇佳[2-3]。现代研究证明,针刺、艾灸等相关综合疗法可改善顽固性面瘫患者面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及变性,同时使面部肌肉痉挛得到有效的缓解,更加有益于面神经的修复,又因其同时具备安全性高、价格低廉及方便等优点,故更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及认可[4-7]。仔细查阅近年的国内关于顽固性面瘫治疗方法的相关文献后总结发现,运用单一的方法诊治顽固性面瘫效果并不理想,临床多采用综合疗法以提高临床疗效,现将针刺及其他综合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顽固性面瘫属于中医“口僻”的范畴,面瘫病最早见于《灵枢·经筋》篇:“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缓不胜收,故曰僻。”中医学认为顽固性面瘫发病主要与正虚邪犯、外邪过盛等有关。
1.1正虚邪犯 顽固性面瘫是由于正气不足,卫气虚弱,不能抵抗邪气于外,故虚邪贼风乘虚而客于面部气血经络,不能荣养筋脉而致病。《类证治裁·中风论治》中指出“口眼啮僻,因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诸病源候论》中记载“偏风口喎,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喎僻也”。其认为在本虚的基础上,感受外感风邪,筋脉纵缓不收,亦可致口喎僻。《医门法律》中指出“口眼喎斜,面部之气不顺也。”《景岳全书》中也明确提到“凡非风口眼喎斜,有寒热之变,然而气血有关,则虽热未必缓,虽寒未必急,亦主由气血之衰可知也”,认为正气不足是导致面瘫发病的最根本原因。素体体虚或疲劳过度,使正气耗伤,遭受外邪侵袭,滞留面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纵缓不收而发病。
1.2外邪过盛 《诸病源候论》中指出:“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角斜、言语不正,目不可平视。”《圣济总录》指出:“足阳明之脉循颊车,手太阳之脉循颈上颊,二经俱受风寒气,筋急引颊,令人口眼喎斜。”外感风邪是主要的致病邪气,风邪为阳邪,易犯阳位,而头面为诸阳之会,故感受风邪后头面部最先受累,风邪、寒邪等入侵面部经络,出现口眼歪斜、鼓腮漏气等症状,若患者年老体弱,诸邪气夹杂而致,病情复杂、迁延日久不能恢复即可转为顽固性面瘫。
目前,顽固性面瘫在治疗指南中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大部分都是以患病后病程的时间长短来定义该疾病,且对于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大量的文献中均认为该病一般与病毒感染、免疫功能紊乱及微循环障碍等因素有关。有临床研究表明,顽固性面瘫可能与常见的嗜神经组织病毒如疱疹病毒长期潜伏于周围神经组织,在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病毒复活,导致面神经水肿、缺血受压而致病。金星等[8]研究显示,病毒感染病史、疲劳过度、受凉、焦虑等因素均是导致顽固性面瘫发病的因素,其中感受寒凉是最主要因素,可能是寒凉可使面部微循环发生障碍,加上患者因疲劳、心情焦虑及压力增大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病毒大量复活繁殖,以上多种综合因素共同作用下引发疾病。也有研究表明[9],顽固性面瘫的发病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1(IL-1)、IgM、IgA、补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及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有可能是在T、B淋巴细胞作用下,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进一步激活补体,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而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面神经水肿,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变性,甚至面神经轴突萎缩,导致面部表情肌失去神经支配而出现麻痹。
面瘫属于中医学中的经络疾患,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及相关络脉之气血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好针灸治疗以经络辨证为主,同时结合祛风通络、平补气血等中药,目前临床中需以针药结合治疗方法为主,体现标本兼治,既重视局部病变经络疏通,又强调以患者为整体的气血综合调理。
3.1针刺治疗 大量研究文献指出,对于顽固性面瘫患者使用单一毫针进行相应穴位针刺治疗效果均欠佳,因此探索使用特殊的针刺方法成为目前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研究热点,现顽固性面瘫针刺的治法较多,例如通调任督针法[10]、“筋肉合治”针法[11]、巨刺法联合蜂针法[12]、贺氏三通针法[13]、透刺法[14]、头针法[15]法、火针法[16]、水针法[17]等种类较多,疗效显著。于学平教授团队采用通调任督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60例,选取以下穴位:水沟、承浆、百会、印堂、患侧口禾髎、夹承浆、承泣,双侧后溪、列缺采用通调督任针刺法进行治疗,结果表明患者的H-B面神经功能、社会生活功能改善均优于常规针法,更加有利于促进面神经的恢复[10]。马向东等[11]将筋肉合治针法与常规针法相结合治疗顽固性面瘫,治疗组选取阳白、颧髎、地仓、太阳、迎香等穴位作为主穴,将天枢、足三里、阳陵泉、血海、合谷等穴位作为配穴,治疗4个疗程后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未发生并发症。张芳等[12]应用巨刺法联合蜂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患者72例,结果表明在改善顽固性面瘫患者的面瘫症状及患者及面神经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王桂玲等[13]细心研究应用“贺氏三通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遵循“阴跷主阴主血,阳跷主阳主气”原则,选取如阴跷、阳跷的交会穴睛明穴,阴跷、阳跷主司眼睑开合,选取睛明穴可起到养目滋阴、闭合眼睑之功;水沟穴为督脉穴,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穴均为任脉穴,巨髎穴、地仓穴亦属阳跷穴,对调节全身气血阴阳具有重要的作用。
3.2艾灸治疗 艾灸作为中医药中特色的疗法之一,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完全可靠、不良反应小的特点,通过燃艾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可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平调脏腑经络功能的目的。目前临床上艾灸治疗的方法也有诸多种类,比如热敏灸、雷火灸、麦粒灸、温针灸、管灸等均有较广泛的应用,疗效也较理想。近期也有研究表明[18-19],艾灸可显著改善神经系统和循环功能,对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进而达到临床上防病治病的疗效。王宏伟等[20]研究指出,应用百会灸治疗顽固性面瘫患者2个疗程后,可显著降低患者IgA、IgG等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对顽固性面瘫的治疗的作用机制有了更新的认识。也有研究指出[21],麦粒灸具有“高穿透性、灼热感”特点,可减轻患侧面部肌肉束缚感。王宁等[22]对32例顽固性面瘫患者使用面部腧穴麦粒灸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面神经功能改善总效率达94%,提示麦粒灸可调整面部局部气血运行,提高面神经的兴奋性,调整患侧面部肌肉的肌张力,促进神经恢复。隔姜灸既具有艾祛风散寒,气血双调的功效,又具有姜温经通络的效果。生姜有辛温发散的功能,辛能散能行。艾得生姜辛温之力,增加了其深透走窜的作用;生姜得艾升散之性,加强了温补散寒的作用,相得益彰。
3.3针药联合 林志萍[23]采用针药结合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56例气滞血瘀型顽固性面瘫患者,治疗30 d后发现治疗组在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变化等方面的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针药结合疗法对此型顽固性面瘫的面神经功能改善方面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吴余粮等[24]以牵正散及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顽固性面瘫,与单纯针刺治疗组相比总有效率明显增加,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田叶红等[25]研究应用补阳还五汤联合牵正散加减治疗顽固性面瘫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汤峥冬等[26]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顽固性面瘫患者应用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疗法治疗后,患者的面部残疾指数等指标有明显的变化,且安全性良好。
3.4其他疗法
3.4.1梅花针 李盈莹等[27]的研究表明,采用梅花针叩刺阳明、太阳、少阳经循行的头面部皮肤及穴位,通过刺激皮肤-孙脉-络脉-经脉,循行于面部皮肤经络,畅通局部络脉,使患侧面部的筋肉得以濡养,气血充盈,起到通调气血,祛邪扶正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梅花针叩刺可增强面部神经的兴奋性,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增强细胞代谢,恢复细胞活力,减少神经变性,促进患侧面部神经恢复。也有研究指出将梅花针扣刺与闪罐及艾灸结合,在梅花针刺激皮肤的前提下,利用面部闪罐是皮肤处于交替松紧,促进肌纤维收缩,减轻面神经的水肿,更加有利于面神经及肌肉功能的恢复。现代医学研究证实[28],梅花针叩刺可以使面神经分布在额纹部分受到广泛刺激,提高面神经的兴奋性,减少肌肉纤维化,增强肌纤维收缩频次,进而促进恢复受损神经功能。同时隔姜灸综合了姜和灸的双重作用,具有祛风散寒、温通经络、调和气血之功效,作用比一般艾灸强,二者相配可以改善患处气血不和、经脉失养、迟缓不收的症状,从而改善面部神经营养状况,使瘫痪的面部肌肉功能得到恢复,此法为治疗本病较为理想的方法。
3.4.2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是在中医针灸学中经络的理论基础上,将一种可吸收细线埋置入相应的穴位,通过其在穴位内产生的持续刺激经络,而达到平调脏腑阴阳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一般2周治疗1次,4~6周为一个疗程,具有就诊方便的特点,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丁敏等[29]的一项关于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患者228例的研究中将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针灸组、穴位埋线联合针灸治疗组,均选取患者左侧攒竹、左侧太阳、左侧地仓、左侧颊车、左侧牵正、左侧下关、左侧风池、双侧合谷、双侧足三里等穴位,分别在治疗即刻、第10天、第30天、第60天观察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综合评分及面神经电图(ENoG)检测结果,穴位埋线联合针灸组在改善患侧额肌、口轮匝肌及提高ENoG波幅值方面均优于其他两组,且在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方面更具有优势。林诗雨等[30]观察张家维教授“面瘫三线九点”埋线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张家维教授的“面瘫三线九点”特色埋线法对改善顽固性面瘫患者症状、降低感染及液化风险、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有较高的推广和研究价值。朱晓玲等[31]采用星状神经节穴位埋线法和电针治疗顽固性面瘫治疗各30例,使用星状神经节穴位埋线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评分、(H-B)面神经功能分级、面神经肌电图最大波幅值变化程度均优于单纯电针组。赵兰风等[32]研究表示,穴位埋线的物理刺激作用可明显刺激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营养代谢,有益于神经纤维再生,也能够对面神经水肿的吸收过程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进而使得患者面部神经功能、肌肉功能得到有效改善。
最新的国际指南和国内的专家共识中指出,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治疗中推荐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病毒治疗、神经营养剂,非药物治疗包括神经外科减压术及康复治疗等方法;但对于顽固性面瘫指南中尚无特定的标准化的诊疗方案。中医学认为,面瘫多因机体正气虚弱,外邪乘机而入,导致面部经络阻滞,气血瘀滞,筋肉失于濡养而弛缓不收,特别是顽固性面瘫久病不愈,痰瘀互结,最终形成虚实夹杂之症。一般在临床种通过使用针刺、艾灸、针药联合、梅花针、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等治疗,更好地将中医辨证施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标本同治,探究出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对顽固性面瘫使用特殊针刺及其他治疗方法的研究逐渐增多,且针刺等其他相关综合治法疗效是肯定的,但结合自身临床工作经历对本病的治疗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惑:目前针对顽固性面瘫研究中高质量的文献相对较少,主要以名老中医家的经验针刺等疗法较多且相对复杂,缺少不同治疗方法组间的疗效对比研究结果;第二,关于顽固性面瘫的机制研究较少,缺乏多中心、大数据、高级别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将理论与临床研究更好的结合与推广及应用,期望未来能有更全面的相关研究,为顽固性面瘫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及新参考,使更多的患者受益,同时更好的发扬中医药文化。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