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媛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一脉相承,图书档案管理事业是发展农村公共文化的重要基础,随着新农村建设标准的逐步完善和相关任务的全面推进,改善农村文化面貌、提高村民精神文明素养成为当前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掌握制约农村图书档案管理的主要因素,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振兴农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繁荣和精神文明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体系是达成目标的必要条件,依托乡村图书馆,推进农村图书档案管理事业,成为促进乡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其作用和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乡村的文化资源
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资源,图书、档案以纸质材料为载体,通过文字记录文化资源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历史沿革,进而发挥良好的保护和传承作用。
1.1.2 有利于促进乡村全民阅读
推动全民阅读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和全面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在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支持下,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其中涵盖了公共文化设施。农村图书馆、乡镇图书馆是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组成部分,能够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阅读、学习的图书资源,因而促进了乡村全民阅读[1]。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的综合治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中包括文化、安全、法制、德育、人居环境、生态文明等一系列内容,农村图书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宣传推广以上内容,提高农村居民的法制意识、环保意识、道德修养,理解国家对新农村的规划及愿景,进而积极按照相关要求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同时乡村的综合治理水平也会因此而全面提升。
1.3.1 有利于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造成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较为突出,缺乏人才成为制约农村产业振兴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些现实困境也对新农村建设形成了挑战。以图书档案事业为基础,农村地区可开展广泛的专业技能培训,为大农场经营模式、乡村旅游、农技实施等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1.3.2 有助于农村产业创新
相比于城市,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产品附加值偏低是当前农村经济的主要问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效率、经济效益、可持续性等方面表现欠佳。鉴于此,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应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开发新的产业形式。农村的图书档案管理事业能够集成农村的信息化平台,将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引入农村,进而促进农村的产业创新[2]。
2.1.1 农村图书馆基础设施薄弱
图书档案由纸质材料编纂而成,其对存储环境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乡村图书馆应具备适宜的光照、温度、湿度及霉菌、虫害防治能力,还要设置完善的消防基础设施,以满足保护图书档案的基本管理需求。以温湿度控制为例,过高的温度会加速纸张老化,降低图书档案的使用年限。而空气湿度过大会引起图书档案受潮,进而滋生霉菌和虫害。因此,城市中的大型图书馆几乎都配置了温湿度传感器和专业的暖通空调系统。农村地区受限于资金不足,难以配置高水平的图书档案管理设施,造成基础设施薄弱。
2.1.2 缺乏专业的图书档案管理人才
图书档案管理人员应掌握文献编目、文献装裱、图书和文献修复、图书档案检索等技能,相关专业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设有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农村地区就业环境较差,难以吸引专业的图书档案管理人才,限制了农村图书馆的规模,也不利于发挥图书档案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根据2021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农村常住人口规模下降至5.09 亿人,占全国人口的36.11%。《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1》显示,农村常住人口中60 岁及以上的比重达到了23.99%,65 岁及以上的比重达到了16.57%,已经超过了老龄化社会的标准[3]。随着中国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还将进一步加剧。农村青年人才进入城市学习、就业、定居已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
农村图书档案事业以服务农村发展为主要职能,中老年人口读书、学习的需求相对较弱,再加上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双重因素造成农村图书档案服务需求下降。一方面存在农村图书馆基础设施薄弱的现象,另一方面又面临逐渐趋弱的使用需求,图书档案管理因此而面临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移动互联网已经深入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依托移动互联网,各种阅读软件、社交平台、融媒体平台成为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传统纸质图书的作用被大幅削弱。农村的图书档案服务以纸质材料为主,信息化、网络化应用能力不足,增加了农村居民获取相关资源的时间成本。反观各类网络平台和软件,可随时随地进行搜索,其海量的信息基本能满足使用者的各类需求。因此,缺乏信息化服务能力是农村图书管理的主要发展瓶颈之一。
3.1.1 加强顶层设计
作为新农村建设公共文化事业版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深远价值不容忽视,相关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农村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定位和长效化发展路径,使其真正发挥促进乡村产业、人才和文化繁荣的内在驱动力。从定位来看,图书档案管理是新农村经济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的宣传和教育手段,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尤其在乡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从发展路径的角度看,在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中应该解决好资源配置问题、服务获取方式问题、实用性问题,使广大农村居民真正从图书档案服务中受益,其服务产生的综合受益要大于综合运营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可按照中央、地方政府、农村基层的模式逐级向下推进,重点打造村镇级图书馆、文化站、农家书屋等[4]。
3.1.2 提供资源保障
(1)提供书籍资源保障
图书及文献资料是农村图书档案管理的对象,但农村地区的图书资源较为匮乏,不利于图书档案及相关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加强农村建设,国家早在2003 年就发起了“农家书屋”工程,向农村地区配送书籍、报刊、电子音像制品等物资,截至2021 年底,全国“农家书屋”的数量已经超过58 万家[5]。在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应根据实际需求,适当扩大资源供给渠道,例如,在城市地区组织图书捐赠活动,支持乡村的图书档案管理事业。
(2)提供资金保障
农村图书档案管理事业需要较大规模的资金支持,政府部门发起的“农家书屋”工程主要由国家财政提供资金。但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农村图书档案管理工作面临服务升级的现实需求,资金缺口有所扩大,因此要适当增加资金来源。经过长期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有条件的农村可利用村集体经济改善图书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购买图书和其他文化资源[6]。社会捐赠、企业捐赠也是潜在的资金来源。
3.2.1 合理设计农村图书档案服务的方向,与网络信息形成差异
以智能硬件设备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习惯,碎片化阅读甚至成为生活中的主要阅读形式,但来自互联网的信息存在多种弊端,如泛娱乐化、可信度较低、实用性不强等。快捷的网络信息对农村的图书档案服务形成了较大的挑战,甚至压缩了传统图书在农村的“生存空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农村图书档案管理中应该推行差异化路径,紧紧锚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突出农村图书、档案资料与网络信息的品质差异。在农村图书馆、农村书屋中可提供优质的儿童读物,如《安徒生童话》《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国成语》等。再如,农村图书档案管理中可增加专业技术性书籍的供应量,重点为种植技术、畜牧养殖技术、乡村旅游等。这种差异化的经营方式提升了农村书屋、图书馆、文化站的服务品质,进而与网络信息形成了差异[7]。
3.2.2 举办多元化的读书活动,培养忠实读者
面对农村人口外流、图书档案服务和管理需求有所下降的趋势,农村地区应开展多元化的阅读活动,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将存量人口转化为忠实读者,全面挖掘农村文化站、图书馆以及农村书屋的使用价值,提高其综合利用率。例如,4 月23 日是世界读书日,天津市太平镇大苏庄借助这一契机,于2022 年举办了全民阅读读书会活动,培养村民的阅读习惯,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3.2.3 以农民需求为导向,提升图书档案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为服务乡村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管理中应该始终尊重农村居民的服务主体地位,优先提供广大村民最需要的书籍和资料,并强化乡村图书档案资料对助农增收的促进作用。
3.3.1 农村图书档案管理信息化转型的益处
(1)降低运营成本
纸质图书资料的采购、运输、管理和维护都需要较高的成本,并且纸质图书档案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磨损,具有一定的损耗率,其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较高。数字化图书、文献及档案资料存储在网络系统中,可实现广泛的共享,整体利用率更高,有利于降低农村图书档案服务的运营成本,减轻财政负担。
(2) 提高农村居民使用图书档案资源的便捷性
在传统模式下,村民必须以借阅的形式从农村书屋或乡镇图书馆获取图书档案,由此也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增加了获取资源的时间成本。信息化经营模式以网络为依托,随时随地向广大村民提供数字化资源,并且数字化图书的数量通常远远超过线下图书馆,这种服务管理方式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信息传递模式。
3.3.2 农村图书档案管理信息化转型的途径
(1)倡导企业和高等院校参与农村图书馆建设
必要的技术支持是农村图书档案管理信息化转型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企业和高等院校参与农村图书馆和农村书屋的信息化建设,为相关事业提供技术服务。例如,2022 年,湖南大学联合其他六所高校以及某企业,向农村小学捐赠了一套智慧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同时包括800 余册图书,解决了该小学图书馆缺乏信息化管理能力的问题。
(2)构建标准化系统,加速信息化转型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需要较高的人工成本,地方政府可进行统一采购,将一套较为成熟的系统推广至较大的范围,确保系统功能满足图书档案管理的需求,从而加速农村图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转型。
纸质的图书档案在农村地区应用广泛,信息化图书资源虽然优势较多,却无法全面取代纸质书籍。纸质图书档案存在易燃、易受潮、易老化、易破损等缺点,需借助完善的基础设施提高存储环境的安全性以及图书档案的使用寿命。可根据图书档案的数量和规模确定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农村书屋的藏书量通常在1000册以上,占地面积仅为几十平米,无需设置复杂的管理功能,只需控制好光照和消防设施,避免图书档案被阳光直射。乡镇级别的农村图书馆占地面积较大、藏书量较多,因而要适当提高设计标准。具体的设计内容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火灾报警装置、自动灭火系统、暖通空调系统等。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根据农村图书档案的管理规模评估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必要时对其进行升级。
受限于农村的环境和福利待遇水平,聘任专业对口的图书档案管理人才存在较大的难度。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为了提高农村图书档案管理的专业性,应加大对当地村民培育力度,提升其图书档案保护意识和专业技能。
3.5.1 加大宣传,提高村民对纸质图书档案的保护意识
不恰当的使用行为是造成图书档案出现损坏的主要原因,纸质材料经过反复折叠、压缩后,容易出现机械降解,导致其使用寿命大幅下降。污染、浸水、撕裂也是常见的破坏形式。为了避免村民在借阅图书档案期间出现不恰当的使用行为,应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体村民对纸质图书档案的保护意识。
3.5.2 培训农村图书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是制约农村图书档案管理事业的一大瓶颈,政府部门应统一牵头,对相关岗位的管理人员开展系统性的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培训重点为图书管理实务、档案管理实务、简单的图书修复技术、档案文献编纂等。同时,相关人员还要掌握造成图书损坏的环境因素,如紫外线照射、日光暴晒、霉菌污染、纸媒虫害等,能够根据危害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8]。
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来判断,在农村图书档案管理中存在多个瓶颈,包括信息化服务能力匮乏、专业技术人才缺失等。为了提高管理水平、破除各类制约性因素,应该采取综合性的优化措施,包括培育适应农村图书档案管理的新型农民、实施差异化运营、加强顶层设计、提供书籍和资金保障、加快信息化转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