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学东
(1.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2.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必经之路。但乡村振兴并非是一处一隅地发展、不是一点一滴的振兴,而是全系统、全方位、立体化的,覆盖农村生态、文化、社会、政治及经济等诸多方面,影响巨大、内涵丰富。战略部署的充分实施,关乎我国农村社会的未来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不仅契合了政府对人才流动的基本诉求,而且是大学生实现社会价值,在农村建功立业、耕耘人生、回馈家乡、实现抱负的必然之举。唯有如此,中国农村才能拥有更无限、广阔的建设发展空间。
现阶段,国际社会正处在巨大而复杂的变化之中。农业经济、农业社会与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日渐缩小。中国农村农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脱贫攻坚战成果的视域下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为乡村振兴作出了具体部署与顶层设计,明确了目标任务与基本要求,描绘了农村农业发展的美好愿景,即让农村成为美丽家园,让农民增产增收,让农业繁荣昌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实现人才振兴,人才振兴是乡村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制度建设的前提条件。党中央在相关文件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这充分说明人才支撑在战略实施中的关键地位[1]。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接受过正规的、高等的、高质量的教育,相较于农村居民,高校毕业生学习了专业理论,掌握了科学的管理理念与经营方法,可以为乡村建设更新发展体系、推进产业融合提供智慧支持与人力支持,从而为乡村文化振兴、生态建设、产业繁荣、乡风文明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城市化、城镇化与现代化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空心化”“老龄化”成为乡村经济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推进毕业生返乡创业,有利于缓解我国乡村社会的人力资源紧张问题。
一是需求旺盛。国家和党所倡导的“万众创新与大众创业”,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其中农民、农业、农村领域的双创市场拥有广泛的发展空间。无论是乡镇居民或城市市民,都青睐于高质量的农业服务与品牌,对优质绿色的农产品、农耕文化、农业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村经济“新模式”与“新业态”也快速发展着。根据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近五年中国返乡的创业者高达745 万人,各类企业超过94 万家,出现了一批优质的家庭式牧场、农场。在乡村振兴战略得到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创新创业将掀起全新的产业热潮,具体涉及电子商务领域、信息服务领域、休闲旅游领域、加工流通领域以及特种养殖领域等[2]。
二是政策支持。在创新驱动的视域下,国家为吸引和鼓励学生创业,出台了诸多的扶持政策。例如,设置创业基金、扶持毕业生创新创业; 设置贷款补贴、贷款基金,提供免费培训等。这都在某种层面上解决了毕业生在返乡创业中面临的技能、资源、资金等问题,为其真正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发挥自身的潜能,助推乡村文化、经济、政治、生态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一是技术发展,包括研发技术与生产技术。城市化程度高的乡村地区,技术发展程度与速度越来越高。因此,技术发展的差异性是影响毕业生发现的重要推力。二是创业成本,创业成本包括生活成本、人工成本、管理成本、运营成本、开发及产品成本等。高校毕业生普遍选择低成本的乡村地区进行创业,以凸显产品、服务的价格优势。三是发展机会,发展机会是影响毕业生、创业者的关键条件。假如乡村地区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毕业生会选择在此地进行创业。否则便会选择条件更优渥、前景更广阔的地区进行创业。四是市场竞争。市场竞争通常涵盖价格竞争、人才竞争、产品竞争等内容。市场竞争“越饱和”“越激烈”,企业经营的压力与难度便会越大。对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来讲,只有拥有真正创新型的营销模式、工艺、技术、产品,才能在市场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因此,更多大学毕业生会选择竞争程度较小的地区进行发展。五是相关政策。主要包括产业发展、创业扶持、金融及税收等政策。政策是影响毕业生返乡创业的重要因素。如果政策环境良好,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推力会越大,成效会越明显[3]。
一是资源禀赋。资源禀赋具体指生态资源优势,如“土地资源”“生态资源”“信息资源”“交通资源”“旅游资源”等。不同乡村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创业方向。例如,在电商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出现了大量的淘宝村。此外,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如何,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二是亲属归属。亲属归属通常指大学生对父母的思念、对家乡的情感等,这些也会影响到毕业生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三是创业环境。通常来讲,信息化程度、交通环境、设施完备状况等都会影响到毕业生创业的质量。如果当地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大学生会更倾向于电子商务行业,或者推进农业信息化、农产品数字化的发展。四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各类政策,包括税收政策、金融扶持、创业扶持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开展返乡创业活动的重要吸引力。
总体来讲,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推力”是其服务乡村振兴的“外部环境”,返乡创业“拉力”是其服务乡村振兴的“吸引力”。然而,在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到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实效性。
一是毕业生返乡政策较为散乱,难以形成科学的、长效的、齐备的政策系统。尤其在税收优惠与融资渠道上的政策,难以满足大学生创业者的资金诉求,导致资金成为学生创业的主要难题。二是优惠政策难以契合实际,无法提升大学生创业的实效性。通常来讲,毕业生作为返乡创业的特殊群体,存在着技能性、经验性、知识性等方面的诉求。但当前的优惠政策缺乏针对性,不能切合大学生的发展实际、创业需求,发挥返乡创业工作的作用。三是政策落实不到位。乡镇政府在政策落实中还存在某些层面的“失真”与“误差”,甚至部分地区出现了选择性、象征性执行的问题,造成很多优惠政策无法“辐射”到大学生群体[4]。
一是创业经验缺乏。高校毕业生虽然有返乡创业的抱负与激情,但也存在着社交能力、社会经验、市场洞察意识缺失的问题。在返乡创业过程中,难以细致、周全地做好创业准备,导致返乡创业的成功率不尽如人意。二是创业能力缺失。由于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机制、系统、体系、模式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大学生缺乏创业实践能力,难以发现、分析、探究、解决返乡创业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与复杂难题。特别在资源获取上,虽然乡村资源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拉力,但大学生缺乏资源获取、处置、安排的能力,导致大量优质资源被“闲置”或“浪费”[5]。最后是创业精神的缺失。掌握创业理念与知识是大学生深入乡村社会,推动乡村经济、文化、政治建设的前提保障。但在此过程中,很多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信心、耐心及持之以恒的精神,面对创业问题,容易退缩,一蹶不振。
一是基础设施不够齐备。我国乡村地区社会发展、生活、生产的配套设施普遍落后。“水电供应”“道路交通”“网络信息” 的落后让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道路充满着“艰辛”和“波折”。二是传统观念较为牢固。乡村居民的学历层次、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常常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持有偏见,甚至一些家长否定了学生的创业行为,认为只有“铁饭碗”“体制内”才够体面。三是创业环境不够友好。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比较滞后,经济生活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技术与创业资金,很多居民进城务工,导致当地劳动力结构失衡,而且混乱的市场秩序、不完善的制度体系、不健全的法律意识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开展返乡创业活动。
一是业态规划。相关部门应做好乡村振兴的全局规划,深化乡村改革,确保村民收益,激活农村的发展活力,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还要提高认识,把返乡创业放到首要位置,构建当地经济与大学生创业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振兴与返乡创业的深度融合,以系统化、专门化、规范化的政策满足学生的资金需求。二是加强政策扶持。结合当地的发展趋势、实际状况以及资源条件,制定一个针对性、时效性、辐射面广的扶持法规,为毕业生提供优惠条件和政策。例如,放宽贷款条件,提供资金补贴与资助,加强产权保护等;制定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创业保障体系”,着重解决当地的生活、医疗、教育等问题;制定创业培训、指导、教育平台,满足毕业生创业经验、创业能力、创业素养等层面的诉求,提升返乡创业的吸引力。三是加强监督。有关部门应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持续长效的监督机制,从政策分析、理解、执行等层面,监督乡镇政府的政策落实情况,并对政策执行好的部门进行宣传推广,以示范引领的方式,扩大返乡创业政策的辐射范围。四是制定调研机制。即在政策制定、执行、推广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通过信息网络打造一个政策宣传与反馈平台,鼓励毕业生将自身对政策的看法、建议集中起来,有效分析政府政策制定、执行的针对性、有效性、实效性,从而“优化”“协调”“改进”,提高政策辐射的质量[6]。
针对当前的社会环境与形式变化,学校应指引毕业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与价值观,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通过自主创业的方式,为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与“人力保障”。一是高校应开设创业课程,为学生讲授返乡创业的政策、法规,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创业理论知识与创业技能方法。加强与周边村镇的合作,形成全新的创业基地与实训平台,引领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深入基层、积累经验、熟悉并了解乡村环境。同时,高校还要强化创业指导,引领毕业生发现商机、建立社会网络,并提供业务咨询、决策参与、技术资源等支持,解决大学生在返乡创业中所面临的各类难题,使其养成良好的创业精神,能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二是注重自我发展。大学生为提升自身的创业能力、创业经验、树立正确的创业精神,还需要进行自我发展、自我探索、自我思考。一方面,大学生要转变传统思想,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通过发挥自身的优势,发掘乡村特色,打造产品品牌,以此强化自身的创业精神,提升乡村振兴建设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各类创业活动,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深入分析乡村地区的发展趋势,反思资源发掘、运用机制,提升返乡创业的实效性。以此,磨炼自身的创业能力,累积创业经验,形成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创业精神。
一是加强基础建设。加大乡村的综合治理与整体开发力度,改善乡村环境,推进乡村信息网络、道路交通、物流运输的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坚实的硬件保障。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优惠、税收减免、资金扶持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鼓励其成为乡村基础建设的中坚力量。二是营造文化氛围。为减小农村传统观念对毕业生返乡创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宣传返乡创业的现实价值,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介,推动创业培训、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政策的宣传,力争形成一个人人支持、人人赞同、人人认可的“创业环境”“文化环境”。三是拓宽毕业生的融资渠道。虽然政府部门所提供的创业计划、创业基金、税收减免、资金政策的融资模式,能够为大学生破解资金提供支持。但还需要各金融机构为毕业生提供各类倾斜政策,如放宽还款期限与担保方式,提高贷款额度。或者形成天使投资、合作融资、民间节点、风险投资等现代化的融资机制。此外,相关部门还应从法律宣传、市场治理、制度完善、技术推广等角度出发,制定新颖的保障机制,营造出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大学生的“返乡创业”。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不仅缓解了农村劳动力失衡问题,而且为乡村经济、文化、政治建设提供了智慧支持与人才保障。所以,我国政府应联合大学生、高校、社会,构建一个“加强政策辐射”“注重能力提升”“强化社会支持”的长效机制,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服务乡村振兴“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