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为超
(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7)
颜真卿受朝命宣慰叛军李希烈为国殉难之事,在朝廷内外掀起了轩然大波,忠义之士无不扼腕叹息,就连李希烈部将陈仙奇也十分感动,愤然冒险鸩杀了李希烈,率淮西叛军归顺朝廷,并派部将护送颜真卿的灵柩回京。唐德宗为之辍朝五日,诏赠颜真卿为“司徒”,谥号曰“文忠”。殷亮撰写《颜鲁公行状》,右庶子令狐峘撰《神道碑铭》。殷亮称他“蹈忠节之苦,古今无类焉!公平居之日自卑,有井介之操,而能容众;有洁己之方,不以疵物。与道合岁寒者,终始无渝变”[1]131。令狐峘称他:“植操则夷、齐之高也;理戎则羊、陆之仁也;当朝则汲黯之正也;莅下则廉、范之通也……君有命,蹈汤火不辞也。心在弭乱不在功,志图报国不图生。故杀身成仁,视死如归,虽汉之龚胜,魏之王经,无以加焉”[1]136-137。庐州刺史李崿为之刊石立碑,朝廷则在其任职过的抚州、吉州等地建立鲁公祠堂,以供百姓瞻仰、祭祀。
颜真卿为国殉节后,其高尚品格、坚贞节操受到历代不断追颂。《旧唐书》称颂他“富于学,守其正,全其节,是文之杰也。苟无卢杞恶直,若任之为相,遂行其道,岂有希烈之叛焉”[2]488。《新唐书》则赞扬他:“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3]372-373整个有宋一代,因民族矛盾日见加剧,颜真卿的忠义形象越来越受到封建士大夫阶层的推崇。米芾、曾巩、徐俯、岳珂、文天祥等一大批名人,将颜真卿视为自己崇拜的偶像、行事的楷模。历经元明清至近现代,颜真卿忠于民族、热爱祖国、崇尚气节的观念仍深入民心,影响着国人。直到今天,人们仍在不断地挖掘颜真卿的精神资源。如,山东陵县(原平原郡)建造了颜真卿文化公园,希望从他的遗存中,找到蕴含着的忠节之气,以这种空间的文化寄托,来重塑和弘扬颜真卿在平原郡做太守时清正廉明、刚直不阿、坚贞不屈、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
作为颜真卿伟大人格载体的书法作品,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也在颜真卿为国殉难后得到更多关注和挖掘。书法理论家释亚栖在《论书》中首次将唐代书名并不太盛的颜真卿提到和褚遂良等人并列的位置:“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4]297而稍后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则有感于颜真卿的人品和书艺,率先祖述鲁公书法,并最终和颜真卿一样,成就了自己的功业、人品和书艺。到宋代后,经欧阳修、苏东坡等一干大文学家和书法家的推崇,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已升至和王羲之相提并论的地位。南宋留元刚多方搜罗颜真卿书迹原本,编成《忠义堂帖》,期以书法作品中蕴含的忠义气节来唤醒世人的民族意识,磨炼自身高尚的品格节操。自宋代开始,学颜书者日渐趋多,且不乏成就卓越之人,如宋代苏、黄、米、蔡四大家,元代杨维桢,明代董其昌,清代何绍基,近代吴昌硕等人,可见颜书影响之深。
颜真卿及其书法艺术作品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对我们具有如下启示作用:
一是培养高尚品格。颜真卿的书学实践告诉了人们一个最浅显的道理:要想写好书法作品,必须首先砥砺高尚的品格。中国书法艺术是世界上一门最独特的艺术。通过文字的形态来抒发内心的情志,也许是中国书法独有的功能。唐代书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4]126由此可见,中国书法可以表现书家的精神世界,具有抒情达性功能。如果一个书法家内心卑鄙龌龊,他怎么能够在书法作品中带给欣赏者以高雅的审美情趣?颜真卿书法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雄秀”“崇高”“和谐”等美学特征,既体现了颜书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也是贯穿颜书的灵魂。只有一个具有“雄秀”“崇高”“和谐”等大美品格的书家,才能书写出如此大美的书法艺术作品。通过笔墨凝结在纸上的书法作品,是其精神“崇高”的真实写照,又体现了其人格与书法精神融会贯通、浑然一体的自然真实。正因如此,清代书论家王澍在《竹云题跋》中说:“学鲁公书,须使尽气力至于无所用力处,乃见天则。”[5]624这个“无所用力处”便是平时对自身高尚品格的砥砺。要使自己的书法作品真正具有颜书的美学特征,“须使尽气力”专注于高尚品格的砥砺,这就是颜书美学特征给予我们的启示。同时,这种启示对每个书家来说都十分重要。
二是提升个人修养。中国古代书艺评论,特别强调“技”“道”统一。“道”就是涵盖了思想情操、气质秉性等的个人修养;“技”就是技艺,指摹写笔墨、描绘宇宙万象的艺术表现力。至高无上的“技”,可以将前人的书法作品描摹得细致精微,达到“灯下取影”的效果,然而明眼人一看,则总感到缺点什么,这个“缺点什么”便是“个人修养”的不同。宋代书家黄庭坚在《论书》中评论东晋时王、谢子弟和同时代司马光的书法作品时,说过一段很著名的话:“王、谢承家学,字画皆佳,要是其人物不凡,各有风味耳……司马温公天下士也,所谓左准绳右规矩,声为律而身为度者也。观其书,犹可想见其风采。”[5]61-63这里的“风味”和“风采”,就是个人修养在书法作品中的映射。个人修养赋予艺术表现力以浓度和灵魂,而艺术表现力则赋予个人修养以形象和生命,两者缺一不可。具有真正美学生命力的书法作品,一定是个人修养和艺术表现力的有机结合,否则就一定“缺点什么”。正因为个人修养对书法艺术作品艺术哲学特征的形成有着如此重大的作用,古往今来的书法家无不致力于个人修养的提升。邱振中在《书法》一书中强调:“书法由于人们的广泛参与,修养成为重要内涵和价值标准。人们致力于寻找、体察作品与修养之间的隐秘联系……修养的核心是主体精神世界的陶冶。对修养的强调,无异于强调一种高水平的内部生活。”[6]316-317当然,这种“主体精神世界的陶冶”就包括在像颜真卿作品这样具有多重美学特征的书法艺术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以提升自己的“游泳技巧”。颜真卿书法作品成功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必须陶冶自己的情操,加强自己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把天地间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的创作客体,同作为创作主体的书家本人的思想情操、气质秉性以及艺术表现能力真正融合为一个整体,使欣赏者在剖析其作品时,能感受到作者精神世界中所透露出的个人修养。
三是培养综合素质。中国书法艺术是一门需要通过长期的、持续的努力才能达到较高水平的艺术。中国书法艺术一开始就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逐渐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门艺术通过文字形态这种载体和书写工具,来描绘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表达书家自身精神世界和复杂感情,并通过书家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情趣,经过书家独特的艺术手段,创造出给人以美的感受的艺术品。而这门艺术的成功与否,与书家的综合素质密不可分。这个综合素质与书家的眼界高低、技艺的精致与粗疏、见识的深广与浅陋、知识面的宽广与狭窄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回顾颜真卿的一生,其书法的综合素质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从书法的眼界来看,他博采众长,上至“二王”,下至唐代名家,直至民间书法艺术,他无不畅游其中。从技艺来说,他从小就刻苦钻研书法技艺,在颜氏书法的熏陶、殷氏书法的浸染中茁壮成长,最终以“楷法遒美”而享誉书坛。在知识层面上,他受《颜氏家训》的影响,博览群书,精通经史,熟谙文字、训诂之学,游于高朋诤友之间,知识面不可谓不宽。从见识来看,他三岁失怙,随母亲寄居舅家,曾感受过寄人篱下的困苦生活,对下层人民的苦痛哀乐深有感触。进入仕途后,他逆境时屡经贬斥,也曾感受过世态炎凉;顺境时统驭一方军政,总揽朝廷方面之职,亦有过纵观四野八荒之境、春风得意之情,其识见不可谓不广。其发现安史之乱之迹,察明权奸之害,正是其识见深广的明证。颜真卿也正是因为眼界之高、技艺之精、知识之博、见识之广而成为唐代书法界综合素质高、首屈一指的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书法作品才具有如此感人的美学特征。在当代学习书法,需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正是学习颜书的重要启示。
四是加强创新意识。在颜真卿书法作品美学特征的形成过程中,创新意识起着十分重要的关键作用。释亚栖在论述他之前著名的书法家成功的原因时,指出创新意识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不过在他的《论书》中,还没用到“创新”这个词,而是用意义相近的“通变”。他说:“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4]297“变”即“和原来不同”[7]66,要和“原来不同”,则必须创新。所以释亚栖说:“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4]297-298可见“变”这种创新意识对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美学特征是多么重要。纵观颜真卿书法美学特征的形成过程,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创新之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王琳墓志》,虽然端立平正、俊雅有致、结构平正、秀气内敛,显示了作者极强的书法功底,给人赏心悦目的美感,但仔细考究,这种美学特征不是属于颜真卿,而是属于褚遂良。颜真卿之所以成为颜真卿,是因为他在学习“二王”和“虞、欧、褚、薛”的坚实基础上,在笔法、结体、章法等诸方面融入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形成了“雄秀”“崇高”“和谐”等诸多异于前人的美学特征。因此,是创新意识使他形成了自己的“自立之体”。只有形成了自己的“自立之体”,才能雄视书坛、永启后人。
五是构建和谐社会。颜真卿书法艺术有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即“和谐美”。这个美学特征可以说是颜真卿书法艺术最主要的色调。纵观颜真卿的一生及其书法创作,可看出其内心的追求就是“和谐”两字。《奉命》宣慰,以身殉国,是为了朝廷的和谐;廉洁奉公,《乞米》求脯,是为了内心的和谐;《争座》上书,维护礼法,是为了朝纲的和谐;崇敬长辈,篆刻碑铭,是为了家族的和谐;沥血《祭侄》,歌颂《中兴》,是为了国家的和谐;效法《宋璟》,讴歌《元结》,是为了风尚的和谐。如此种种,无不是为了“和谐”二字。“和谐”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谐美”的书法美学特征是颜真卿留给后人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对前代而言,颜真卿继承了中华民族以孔子为代表的“和为贵”[8]2520的哲学思想;对本人而言,他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和谐美”的伦理追求;对当代而言,他书法艺术的和谐美学特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合无间。颜真卿用自己的书法创作,构成了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和谐价值观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今天中华民族对外热爱和平,着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内注重绿色发展,消除贫困,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相互和谐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无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密不可分,也与历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人志士的努力密不可分。作为无愧于中华民族志士仁人一员的颜真卿,他所创作的书法作品中所显现的和谐美学特征,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
六是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它不但可以增强人们的骨气和底气,而且可以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谈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崇。我们要在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同时,特别注意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基于这个认识,颜真卿书法艺术在当代的价值还在于增强了欣赏者对中国文化的强大自信心。当你站在颜真卿的书法作品面前,你会蓦然感到,原来中国书法艺术具有这样大的魔力,而这种艺术只有我们中华民族才具有。尤其是当你面对颜真卿美学特征特别明显的作品,如《祭侄》时,你一定会被文稿中的内容和书写形式所迸发的崇高气势所震撼。正如邱振中所说:“(文稿)一进入对往事的回忆,难以抑制的悲愤使笔触变得动荡而急促……到祭文结尾,已是无法控制的迸发,结构、笔触彻底被打散,奔流直下,留下没有任何顾忌的笔触和无尽的哀思……书法与文辞完全融为一体,笔触、字结构、章法,都随着情绪的流动而变化。只要进入文辞的情境,几乎不可能不同时被书法打动。‘沉痛彻骨,天真灿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是无数代人共同的体验。”[6]373这种体验会让你感到颜真卿书法艺术具有如此不同一般的巨大感染力。书法作品技艺的高超、内容的深刻、情感的真挚,文辞和书法所有元素融合的天衣无缝,以及情感和书法流动所形成的巨大气势,都会让你感到作品所呈现的美学特征具有不可替代、无可复制的非凡魔力。在这种忘情的情况下,你的眼中只有中国书法艺术,你的心中只有颜真卿书法带给你的震撼。而你就在这个巨大的震撼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颜真卿书法的吸引力,并在这种吸引力中不由自主地增强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信心。
颜真卿的人品和书品,一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研究热点。颜真卿的人品高尚,他是历代忠臣义士效法的榜样、行事的楷模;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是后世习书者选择最多的法帖之一。而颜真卿及其书法艺术作品的当代价值,则是他屹立于中国书坛巅峰的直接原因。作为颜真卿伟大人格载体的、具有独特美学特征的书法作品,对当代人们砥砺高尚品格、提升个人修养、培养综合素质、加强创新意识、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颜真卿的书学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最明显的道理:要想学好书法作品,仅掌握一定的书法技巧是不行的;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必须砥砺高尚的品格,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把创作客体同创作主体真正融为一个整体,使欣赏者在剖析作品时,能感受到作者的高尚品格和美好修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颜真卿及其书法作品最核心的价值。也正是因为这个最核心的价值,才使得自颜真卿以后,历宋、元、明、清直至当代,有那么多人学习颜体书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颜体书派。